读王阳明全集札记:夜气说
(2009-03-20 08:03:41)| 标签: 传习录夜气《中庸》同异王阳明杂谈 | 分类: 细读经典夜温识小 | 
411)澄问仁义礼智之名。天天新按:此《传习录》第三十八则。此处谈性,即是心之本体,亦略同于孟子之本心。所谓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应该断开成句,出自《孟子》。参阅前405条注。
412)一日论为学工夫。天天新按:此《传习录》第三十九则。执一端则有失偏颇。端拱,此处端拱是指修养到闲适自得清静无为的境界。
413)澄问怕鬼。天天新按:此《传习录》第四十则。怕鬼者心中先有鬼,所谓鬼迷心窍就是这个意思。主观唯心主义,未能彻底说明鬼道理。但此鬼非仅鬼魂之鬼,一切阴暗的东西都有鬼。
414)定者心本体。天天新按:此《传习录》第四十一则。此定亦从大学来,但通于佛家之定。《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15)澄问学庸同异。天天新按:此《传习录》第四十二则。学庸同异,学即《大学》,庸即《中庸》,全译本翻译此仅一个书名号《学庸》,一书何以辩同异?依王阳明,则《大学》先作于《中庸》无疑。
416)问孔子正名。天天新按:此《传习录》第四十三则。此节可称为孔子正名化卫说。正名,孔子治国之先。《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孔子在做了鲁国司寇离职后到卫国去,被卫灵公所用。后为所疑,就离开了。当时是卫灵公三十八年。孔子去后几年,卫国大乱。卫灵公是个著名的不像君主的君主。他的太子叫蒯聩,与卫灵公夫人不合,灵公三十九年,蒯聩派人谋杀夫人被察觉。卫灵公发怒了,蒯聩就跑到国外,先到宋国,后到晋国赵家。三年后的四十二年春,灵公出游,让他的小儿子名叫“郢”(字子南)的给他赶车,告诉郢说要立郢为太子。郢不敢当。夏天,卫灵公死,南子让郢继承君位,郢不愿意,让于当时还在国内的太子蒯聩的儿子辄。辄就是卫出公。当年六月,赵简子送蒯聩入卫,卫人以兵阻之。卫出公十二年,蒯聩与浑良夫等,入卫,子路护出公出奔,子路死,卫辄奔鲁,孔悝等立蒯聩为君,即卫庄公。卫庄公二年,孔子去世。王阳明的观点是孔子即使在卫掌权,以至诚调和其间,也未必废辄立郢。而“废辄立郢”之说,源于先儒,未详何人。
417)澄在鸿胪寺仓居。天天新按:此《传习录》第四十四则。天理中和,也不能过。修炼之处之时必得法。“毁不灭性”,见《礼记·丧服四制》:三日而食,三日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毁即哀毁。
418)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天天新按:此《传习录》第四十五则。王阳明发明《中庸》处关键词多见于《中庸》首章,兹引如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19)《易》之辞。天天新按:此《传习录》第四十六则。《易》即《周易》。此句未见其深义,反而费解。“初九潜龙勿用”是第一卦乾卦之第一爻爻辞。
420)夜气说。天天新按:此《传习录》第四十七则。夜气是儒家专有名词。儒家谓晚上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孟子·告子上》:“牿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元杨载《中秋》诗:“神清存夜气,天阔数秋毫。”《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老爷是位仁厚不过的,便觉这人尚有三分夜气,早动了一片不忍人之心。”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