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第三次西藏之行----这里缺医不“少”药

(2012-10-08 15:27:41)
标签:

转载

    记得那是一年前,我曾经在蛇口消息报看到一篇报道我院援藏干部小朱在察隅县医院工作情况,从字里行间我多少间接地了解到察隅县医院的一些医疗现状。现在当我来到了察隅县,就在县医院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亲眼目睹了这里的医务人员的工作现状,与内地医院的巨大反差,使我的心情很沉重,自己想写点什么,却不知从何写起,也不知该不该写,故而拖至今日几次提笔都写不下去。

     察隅县医院说起来是一个县级医疗中心,担负着全县的三万多人的医疗重任,同时也负有指导乡镇卫生院的职责。但是医院的实际规模还不如内地的一家乡镇卫生院,存在着严的“三缺”---缺人、缺技术、缺设备。

     医院的全部医生只有十六名,其中内科医生三人,外科医生四人,产科医生四人,儿科医生三人,藏医两人。医生中有四人还担任医院的院长和副院长,其中全职院长有两人,兼职两人,没有转职麻醉师而是由院长和内科医生两人兼职。由于平日的干休和正常休息的缘故,加上每年需外派轮流下乡长期驻村工作组的任务,正常上班的医生并不多,遇到抢救和手术,大家都要上。平日每个专业的医生门诊病房一安排,病房常常只有两个人上班,加班就成为家常便饭。目前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有两位医生,而且他们都是医院的顶梁柱,准备调离的医生有一人。一旦他们哪天离开,医院就可能面临“关门”。由于察隅县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里有一个“规定”,医院不能独立外出招聘,只有等待政府分配和调入。眼看着医院新大楼开张,却面临着无米下锅的尴尬局面,一谈到医院的人员问题,院长就只摇头,一脸的无奈。

     目前医院内外妇儿只能解决一般的疾病诊治。我来察隅县医院短短三周,病房门诊收治最多的是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疾病、高血压病等,由于缺乏特殊检查,疾病的诊治无法深入,只要治疗效果不好就只好建议病人到林芝八一镇或拉萨做进一步确诊;妇产科收的都是分娩和破腹产的病人; 外科收治的都是一些需要清创缝合、伤口感染和骨折的病人,严重的病人就只能转走;不久前,一位从下察隅镇转来的怀疑脊柱骨折的病人,只能让病人包车连夜转往八一镇,包车费三千多,还要经历路上十二个小时的颠簸;普外虽然能做一些阑尾、胃和胆囊手术,但手术极少。儿科的病人都是上感、肺炎、肠炎等常见病,还有窒息的新生儿,但由于复苏技术的落后,新生儿护理和治疗基本知识的缺乏,加上缺乏最基本的暖箱和呼吸机等设备,所以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很低,死亡率高是必然的结果。

     我在察隅县医院亲自参加了几次病人的抢救,深切体会到医院的整体医疗设备的缺乏和落后。一旦遭遇危重病人,这里没有吸引器只能用口来吸,插管喉镜和导管只有成人没有儿童型号,即使真正需要插管的病人,也只能人工捏皮球。医院虽然有生化仪器,但却不能查血气、电解质,只能做血糖和肝肾功能,处理病人就只能凭经验用药了。放射科只能拍胸片和骨折片,但儿童的片子却拍不了,临床诊断就只能凭经验和胆识了。

     还有一点让我感到震惊和害怕的是,察隅县没有血站。我亲眼看到产妇和外伤病人大出血引发的休克,没有血输,只能靠快速地输液纠正休克。令我惊奇地是,这里的人生命力特强,他们都奇迹般地活下来了。我只能说他们命大。如果不能有效地止血,病人就只能是死路一条了。

     由于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落后,护理工作只能是打打针发发药,护理的管理更谈不上。

     相对于缺医而言,这里基本的药物还是比较齐全。由于药品的市场流通相对比较发达。医院没有的药,有些可以到药店买到。外面买不到的药,医院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到成都医药公司申购。察隅县医院相对“少药”的原因,不是买不到药,而是整体缺医缺技术导致用药水平低的缘故。

    写到察隅县的医疗现状,使想起了一位伟人五十年前说的一句话“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那时全国大城市的医务人员每年轮流下乡巡回医疗,送医送药到农村。我刚毕业一年就下到了湖北的大别山,二十五岁的我背着个药箱走村串户,为农民治病。五十年过去了,农村的医疗现状依然落后,在某种意义上讲,城乡的医疗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拉越大。真正看病难的是农村,而不是城市;但喊得最响的是城市,“沉默无语”的是真正缺医的农村,是察隅,是广大的农民。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