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讲自治之道
《庄子》内七篇的最后一篇“应帝王”,名为讲为政之道,实则揭示自我治理的意义,书中讲这样一个故事,南海的帝王名字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名字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混沌。倏和忽经常到混沌的宫中相会,混沌总是很热情周到的款待,倏与忽很是感激,就想答谢的方法,说:人都有七窍,所以能听,能看,能闻,能吃,能喝,而混沌却没有,干脆我们给他凿开七窍作为感谢吧,于是他们每天为混沌凿开一窍,七天之后,混沌死了。
不知道你在看完这个故事以后会有什么感悟,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有了七窍,也便生出了七情与欲望,当纵情于声色之欲时,就如同有蛀虫在蚕食生命的质量与长度。
人对于外界的感知来自于五官的感受,因为有眼耳鼻舌身意,所以有色声香味触法,人是这样的,耳朵总喜欢听到好的,嘴巴总想吃到好的,眼睛总想看到好的,这就是欲望,当你的欲望不能实现时,便有了痛苦与烦恼,欲望越重,痛苦越大,最终我们的身体像一部马车,被欲望这匹野马拉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所以混沌一片,便是修道所追求的境界,五官混沌,心也混沌,无欲无求,便是自我治理之道,便是帝王之法,释迦摩尼在降生之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想应该是这个意思吧。

庄子是瑜伽大师
做到混沌这个境界的人,能真正掌握自己的欲望,收摄自己的感官,从而让心向着道的方向行进,此时便是人生之帝王,瑜伽中被称为最高贵的瑜伽一王瑜伽流派大概也是这层意义吧,通过八支分法的修习,逐步学控自己的行为,身体,呼吸,意识,感官,欲望,直至掌握自己的心,也便掌握了达到最高境界的钥匙,瑜伽称这种境界叫做三摩地,我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境界,它太高深于我,但大师们讲过一个简单的描述叫做永恒的喜悦,这也是庄子所描绘的逍遥游之意境吧,所以我认为,庄老,释迦,瑜伽圣人帕坦伽利都是悟道的人,道是一样的,只不过所描绘出的语言不同而已,他们都是得道的人,都是明心见性的人,都是瑜伽大师。
庄子的语言就是这篇应帝王,在第一章描绘了一个逍遥游的境界,而后一步一步深入的讲解,直至最后的这篇应帝王,就是在循序渐进的引领你一步步走向道德殿堂,登上帝王的宝座,做人中之王,掌握自己的身心与命运,从这一点来看,庄子与帕坦伽利的瑜伽经所讲的八支分法有异曲同工之意。

感悟
至此,迷罗悟庄子的内篇与您分享完了,每一次阅读庄子,迷罗的心就像幻化成一只蝴蝶,翩然漫舞于道德灵光之中,忘我而喜,久久不能出,就如同庄子的那个梦,俗道而不能分,合上书本,回到现实,怅然而问,我是在道中回顾尘俗呢,还是在尘俗而向往道呢?
我想像庄子、老子、释迦、帕坦伽利这样的圣人,他们所讲的道,那个西方极乐,那个逍遥游,那个三摩地是真实的境界,圣人讲:达摩西来无一字,本来道是不可用语言所描述的,一旦形成文字便有了偏差。道可道,非常道,所谓的真道、悟道、得道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如果一点文字也不留下的话,我们这些没有得道的人又怎么会有依凭,所以迷罗感恩着,庄子走了,老子走了,释迦牟尼走了,但他们留下了脚印,一行行脚印由近至远,直至深远,消失在无尽的光芒之中,为我们指明了道的方向,我们应该依凭着圣人的感悟,循着那指向远方的脚印,摸索前行,在这路上,让你我相伴,互为师友,迷罗感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