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彭城晚报》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022-09-14 10:22:22)
|
|
不得不说,人的记忆真是一件很玄妙的事情。
阅罢部分校庆征文,这种感觉变得愈发强烈。或者是一条河,一座桥,或者一架木床,一张报纸,又或者是一堂课,一篇作文,一位老师……但所有的这些回忆,又都在不经意间指向同一个地方,就是我们曾经就读的母校———睢宁县李集中学。
“大李集,小南京。盖四方,睢泗灵。镇南李中坐,长桥卧波虹……”20年前,我在发表的一篇小文中,曾引录一位老校友的这几句诗,好像是一篇写给母校50周年校庆的征文。之所以引用它,是因为这个小段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很好地刻画出了李集镇乃至母校的特征,所以至今都不能忘怀。比如在今年的校庆征文中,不少校友都不约而同地写到了校园里的小河、石桥。经过岁月长河沉淀的“长桥卧波”意象,已然成为母校的象征之一,成为我们寄怀母校的代名词。
众所周知,李集镇是睢宁县四大古镇之一,经济繁荣,享有“小南京”美誉;而李集中学,则是新睢宁县四大完中之一,是1949年之后睢宁县最早开办的农村中学。李集中学不仅办学历史悠久,且人才辈出,不少校友考取C9、985和211高校。作为母校这棵大树的一片绿叶,我何其有幸,在李中就读期间,已悄然确定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回忆在李中的读书学习生活,三年两度获得“文心杯”全国中学师生征文大奖,在省级报刊上发表十多篇文章,是母校的培养玉成,才成就了如今的自己。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广大校友不仅地同缘、心相亲,只要提到李集中学这个名字,我们立刻就会变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因为李集中学这根脐带,天南地北的李中人,冥冥之中就有了一丝牵绊。
工作后因为文字因缘,与母校离休教师蔡贵三先生结成“忘年交”。我从一个文学青年转变成一名文史爱好者、研究者,就是深受他的影响。故此,对李集中学的办学历史,我可能比一般的同学关注的更加多一些,对闪耀在李中校史上一些影响深远的人物,相对有所了解。有些人或事因为机缘巧合,甚至一度有过接触、研究。于我而言,他们绝不仅仅只是纸上一个冷冰冰的名字,他们是我的兄弟,是姐妹,是师长,是素昧平生的亲人。即使斯人已逝,凭借李中这个乳名,我们也能够隔空对话。
校庆60周年仍历历在目:蔡贵三先生提前启动“蔡氏巾帼奖学金”,同届校友樊恭莉发起倡议,我们几个同学积极响应,为母校买了一架钢琴以示祝贺。十年转瞬即逝,70年校庆已然迫在眉睫。因为刘校长的敦促约稿,因为“篱笆晓院”发表的一期期征文佳作,今天的校庆征文不仅数量多,而且不乏佳稿,有些还可以弥补校史的缺漏:如葛孝棠老师的《开创时的李集中学》,邱建农老师撰写的《铿锵玫瑰别样风采:李中女篮琐忆》《异军突起的李集中学文科班》两篇文章,张书迎老师的《李中“雏鹰报”创建始末》……这份可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刘校长的苦心孤诣和亲历亲为,向为校庆工作无私奉献的师友们致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李集中学建校七十周年华诞在即,作为李中永远的学子,我衷心祝愿母校生命之树常青,办学再创辉煌。我忽然又想到,不仅我是李中的毕业生,我的外甥也是李中的学子。如果仔细统计下来,像我们这样舅甥校友、父子校友、甚至是祖孙校友的现象,一定也不在少数。只因为母校李集中学,乃是苏皖两省三县交会处一颗璀璨的明珠。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