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方博士您好,您说科学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是否表示为推动科技创新应该先从培养文化着手,对中国目前来说可以如何着手?
方在庆:这个问题很好,也很大,可能每个人都得思考这个问题。中国文化是不是一种创新文化,有不同的看法,杨振宁先生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比美国好,这是一种看法。还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国学生考试好,但动手能力不行。做出大成就的中国人,都是在国外的实验室或研究机构,很少在国内做出来的。现在我们总在讲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如果真要有一个获奖了,是不是就说明中国的文化是创新的文化?这里面值得探讨。
创新文化里面有很多细致的东西。我们所有一个老先生,叫阎康年。他专门研究国外著名的实验室,比如说贝尔实验室是怎么做的,这里面是怎么管理的;英国卡文迪斯实验室是怎么做的;这里面我们也看到一些现象,就是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后来也得诺贝尔奖,他的朋友也得诺贝尔奖,有链式反应,这里面不光是师傅帮助徒弟,而是有一种文化传承在里面。
西方有一门学问,叫science study,特别不好翻译成中文。翻译成“科学研究”不太好,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研究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它是对“科学”这种活动从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科学政策等不同角度进行的综合研究。里面涉及科学的组织形式,奖惩机制,科学家在里面靠什么东西来进行奖励和惩罚的,它的机制和社会上是不是一样。也有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科学的。从前的人类学家都是研究野蛮或未开化的民族或文化。他们跑到很多未开化的地方蹲点,与当地人吃住在一起,学他们的语言,试图解释里面的文化涵义。这些工作现在基本上都做完了。现在人类学家做什么呢?他们发明了科学人类学。这是什么?就是他们作为外行,跑到一个实验室里去,作为一个观察者看看这里面命令是怎么发出的,科学家是如何收集资料的,这个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实验数据要经过哪些步骤,这个过程和他们研究人员的取向有什么关系。
实验室里面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所谓团队精神(team work)这些东西,其实早就有了。为什么美国原子弹成功,德国没有成功?双方研究原来都是军方介入的,美国是陆军介入的,德国是军需部介入的。德国分散成了6个互不通气的小组,而美国当时虽然军方也是要严格控制的,科学家不能直接介入,但是作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坚决抵制军方的要求,主张科学就是自由讨论的结果,把所有的科学家都集中在洛斯阿拉莫斯,一起讨论。一方面保证了安全条例,另一方面又让科学家之间能自由进行交流。
深入研究科学组织形态里面的细微地方,会发现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我看议程上写到请每位嘉宾向现场观众说一句话,我现在提前说一下,实际上我真的特别希望中国有一个健康的科学文化,而且是创新的。
提问:熊教授我想问一个问题,刚才提到生物媒体,您能否解释一下什么是生物媒体,以及生物媒体的科技内涵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也认为新旧媒体不可能消亡,它们之能是融合,而且现在也有实例,比如说雅虎最近和150多家报纸媒体签订协议,GOOGLE和50家媒体签订协议,报纸、电视走下坡路可能有一种原因是新媒体的出现,但是更多是不是自身体制的问题,老旧的体制不再适应现在市场机制,但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知道你是怎么看?谢谢。
熊澄宇:先跟你说后一个问题,我认为不是体制问题,就是这样一种形态在时代发展过程当中它自然的就会发生变化,因为这种变化在不同体制国家里面是同时出现的,所以它不是体制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生物媒体的概念,我指导一个学生写过一个学位论文,专门讨论生物媒体。现在有很多现象,比如说脑电波,它可以发出信号,也有人在研究计算机和人脑之间的关系,当然我们现在学传播学的大概都知道有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在中国通常说媒体是喉舌,后来新华社的同志告诉我媒体是耳目喉舌,就是从说,还有收集信息的功能,但是它还是在口腔科和五官科的范围之内,麦克卢汉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我的感觉媒体和生物的结合就是从人的整体上去说。我举一个例子,可能对生物媒体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003年,美国MIT的media land 邀请我去参加他们一个会议,说他们要发布一种新的媒体,这种媒体形式是在一个城市里面手机和手机之间通讯不需要通过机站,我们都知道手机信号好坏跟机站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他说这个技术很好,全世界很多大公司都很关注,因为我在中国是研究这个,他邀请我一起去听一听,正好北京闹SARS,我说很抱歉我不能去,我去了以后隔离十天,也听不到你的会,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是什么,他说我能够告诉你的就是一点,就是生物技术。给我稍微做了一点解释,说目前在海湾战争,在这样一些情况下面,可以通过你的手机找到这个目标,就是你这个手机只要开着,甚至不开着,只要电池在里面,我都可以找到你所在的地方。实际上这里面就运用了这样一种技术,他说的是那种虫、鸟、蜜蜂这样一种技术,所以我从这里面感觉到生物和信息的结合,将来是我们所说的一种媒体。最近在世界上在谈四大领域技术上的结合,叫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认知技术,认知科学,我想将来在这个方面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方在庆: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就到这里。我估计同学们还有很多问题,包括提了问的同学也不一定就没有问题了,但是今天这个形式非常好,从一开始大家递纸条到后面抢着发言,我觉得文化还是有可能变化的,还是有可能转化的。非常谢谢大家。
主持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不仅领略三位教授每一个人不同的风采,而且我相信三位教授的发言给大家带来很多新的信息,更有一些具有深刻洞见的观点。向三位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话活动就此结束。谢谢大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