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主题对话交流活动精彩回顾(五)

(2006-11-29 13:54:26)
分类: 创新文化论坛

“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主题对话交流活动精彩回顾(五)

 

提问:熊教授你好,我是人民大学创新协会的,我想针对媒体问一个问题,我想请你预测一下20年后在世界范围内,什么样的形式媒体将处于主导地位?各种形式的媒体,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样的?还有一些什么样的媒体会逐渐退出社会的舞台?谢谢。

熊澄宇:这是在考察我们的洞察力。我曾经在清华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讲过一篇文章叫《像我们一样可以思维》(As We May Think)。也就是194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科学顾问或者是科学委员会主席 Vannevar Bush,他那个时候就提出来了科学发展趋势是交互。你今天给我提一个问题,让我预测20年后哪一种媒体占主流市场?首先我们目前看到的媒体形态,大概有这么几个类型,叫做纸质媒体、声像媒体或者是电子媒体、数字媒体,而我觉得这还不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我认为媒体的发展不会终结在这个平台上,我认为还会出现新的媒体形式。从我自己目前接触到的资料来看,至少还有一种形态还会出现,就是生物媒体。所以我在想20年以后,这些媒体形态,包括纸制媒体,声像媒体、数字媒体、生物媒体可能会并存,那个时候生物媒体可能会出现,但是20年的时间是否能够达到主力我很难说,但是这种数字媒体恐怕会逐渐的走向主流,目前的主流绝对是电视,目前它的地位还是不可动摇。但是20年以后,我觉得至少看得见的未来,5年、10年,数字媒体会占主导地位,但是20年对于我们现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还确实很难预料,但是我可以预料的就是20年以后生物媒体将会出现,谢谢!

 

提问:熊老师你好,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我是来自北大软件学院的。进入21世纪新媒体技术更新速度变得很快,另外许多新的技术形式出现,不只是我们身边的,像互联网,3G通讯,包括背后新的动画技术,还有音频、视频的编码技术,你认为我国对这些技术的掌握程度会不会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二就是像我们身边新技术形式的出现,包括互联网上的博客、维客等,这些新的技术形式会不会拉大中国现在社会上所谓的数字鸿沟的出现? 

熊澄宇:第二个问题是肯定的,技术确实会增大鸿沟,但是我们说数字鸿沟不是由于技术出现而产生的,在数字技术没有出现以前就出现了,就是这种贫富差距、东西差距、经济之间的差距,而数字化新技术出现以后,使这种鸿沟加剧了,这是事实,但是不是因为这个技术出现产生的,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说技术是否能影响竞争力,这答案也是肯定的。技术当然会影响竞争力,我们说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目前掌握技术的程度,我认为在国内来说还是不错的,至少是在互联网这个领域,目前互联网的应用中国是走在全世界的前面,在去年我跟美国纽约哥伦比亚法学院教授有一个交流,他写一本书叫《who control the internet》,他说十年前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互联网是切不断、打不乱的,这是当时的理论。而今天全世界的实践证明,这个理论是不准确的,需要updated ,因为互联网是可以控制的。但是 who control the internet ? 他的结论是 government 

而且全世界的政府都在做这件事情,中国做的最好,所以他认为在这个方面的技术,中国的实践推动整个技术往前发展,但是我们目前的问题在哪里?就是目前我们对技术的关注,远远没有对管理对应用的关注。现在的问题就是由于我们更多去关注 control,而lost 这样一种保持技术领先的竞争力,这个将来会有可能影响到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因为在这个领域里面,你慢一步,将来就会慢很多。目前现在比较大的问题是如果我们不关注这样一个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是两个领域在做,一个是跟踪最新的,和我们自己的发展创造;一个是利用一切手段去把我们整个这么大国家的信息化往前推进。第二个部分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但第一部分我们仍然在做,可能影响全局的恰恰是第一部分,由于我们过多的关注control 就会造成 lost 对技术先进的关注,目前我认为我们还是走在前面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信息IT公司,跨国公司都在中国建研发中心,我们目前在这方面很不错,后面有一些担心。你提这个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就是会不会影响?会,我们必须认真的关注这一点。

 

提问:我是来自新浪网的,代替网友提问。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提问熊教授,作为互联网企业,现在国外的互联网企业,包括GOOGLE,包括雅虎,包括很多其他的媒体,像时代华纳等等国外的互联网企业和媒体,纷纷进军进入中国,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大众的分析来看他们并没有取得成功,或者说很多都是失败的。我想请教一下熊教授分析和评价这个格局。第二个问题是问肖教授的,这是一个网友的提问,我这里代替他问一下,就是刚才谈到文化产业开发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就是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他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前一段时间在新浪博客上大家讨论很多关于秦史皇陵墓、武则天陵墓开发的问题,其中经济学家张武常就写了一个博客,倡导呼吁马上开发,挖掘秦史皇陵能够带来多少亿的收入,我想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咱们文化产业的开发也好,矛盾也好,想请教一下肖教授。

 

熊澄宇:把时间留下肖教授。对于前面的问题给一个直截了当的答复,你刚才说境外的资本进入中国的文化产业和相关媒体市场,目前都不成功,或者是比较不成功,我对现状怎么评价或者是什么样的看法?这一点中国政府态度非常明确,我也同意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对于WTO我们有承诺的,我们会认真的履行承诺,对于WTO没有承诺的,我们不主动去开放市场,这是第一;第二对于境外资本可以进入哪些领域,不可能进入哪些领域,国务院有专门的文件在去年发布的,其中第9条非常明确的写到,在新浪网上也发布了,就是这些领域不可以进入。所以除了不可以进入的领域,外国媒体或者是外国资本要在其他领域进入,我们国家是给予鼓励的政策,谢谢!

 

肖东发: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义。怎么能够随便开发秦史皇陵墓和武则天的陵墓,我刚才说了现在的开发无疑就是破坏。因为现在科学技术没有达到那样的条件,只要打开之后,就不要说里面有什么珍宝,很快就会风化掉,没有掌握很好的技术。我举一个例子,不要说秦史皇陵墓和武则天的陵墓里面比如说有书法、工艺品,就拿房山云居寺的石经来说,刻在石头上的经书,1956年打开的,那时候拓出来的字清清楚楚,等到9几年再拓的时候就模模糊糊,本来就是裸露的,后来把石经版又重新在199999999秒,把最后一块石经封上,里面冲上氮气避免氧化,石经版都不得不放回去,你想其他的工艺品,不过40几年的时间就不行了,所以绝对不能这样。现在旅游开发就带有短视,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一定要警惕,要管,不能让地方领导为所欲为。我觉得就是一种破坏,蛊惑人心,单从经济上看问题是不对的,我的观点非常明确,我反对。所以我国在历史遗迹的保护传承方面要多听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科学建议和事实教训的东西。

 

提问:我想请问一下肖教授,我国与其他国家共同举办文化年,你怎样看待文化年,你认为文化年的举办对于我国的文化贸易逆差有哪一方面的作用?而且是否可以把它看作是我国文化意识方面的一个放开的信号。

 

肖东发:我觉得文化年是咱们现在一个新的举措,也就是提高我们国家的国际影响,而且是互利的。比较有影响的就是中法文化年,370多项活动,在两国分别举行,而且是获得成功,包括版权贸易。原来大概一年只引进我们7种书,我们引进他们是300多种书,这也是一个大大的逆差。中法的时候等于我们第一次在法国图书博览会上作为主宾国展览书;第一次组织38位作家组成一个团队开展文化讲座、签名售书;第一次有60多家出版社到那宣传自己的产品,跟人家谈版权贸易;而且第一次签了很多很多单子。事实证明这样中外文化年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效益。接着大家知道2006年是中俄文化年,我觉得这个意义也很大,今年北京图书贸易博览会俄国就作为主宾国,明年就是墨西哥主宾国,我们又请德国来,为什么这样搞?因为我们觉得这是很成功的,文化外交,某种意义上不亚于军事外交。

现在有一些文化产品的出口,超过机器制造,汽车等等的产出,很多国家都是这样。所以我们不管是从安全的角度还是扩大影响的角度,传承文化,因为我们的优势,人口底蕴厚,从来没有中断,所以宣传文化年还是很成功的,我觉得这个事情肯定还会继续做下去,对双方都有好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