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社旗(四)
有一个童谣在河南省南阳地区妇孺皆知:“唐河有个塔,离天一丈八;南阳有个王府山儿,扒扒差差挨着天儿;社旗有座春秋楼,半截插到天里头。”我在社旗那会春秋楼早就没有踪影了,但是春秋楼的半截插到天里头的高引起我小小心灵的无限遐想,好在春秋楼所在的山陕会馆还基本保留完好。
提起社旗绕不开这座小县城保留下来的一个大会馆——社旗山陕会馆。这座辉煌壮丽、号称中国第一会馆的古建筑当年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清凉安静。我们上学有两条便道,其中一条就路过这山陕会馆。那时人们习惯叫山陕会馆为山陕庙,我们经常会在放学之后到这里玩,印象中山陕庙内偏室好像住的有人,但是绝对没人出来干涉小孩到这里玩,这里曾是我儿时的乐园。

几十年后,当我和弟弟重新站在这座规模巨大、蔚为壮观的古建筑群旁时,得知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社旗县博物馆,门票30元。其实门票30元真的不贵,但是印象中这就曾经像是自家后院那样进出自如,有时甚至一天我就能进出N次,这会忽然有人告诉我进去一次要拿30元买了门票才行,怎么就觉得自己有什么宝贝被人抢了去那种感觉。迟疑间,弟媳已经买了三张门票。手拿着门票一边走,一边尚自嘟哝:我自己都玩腻的地方,这会倒是买门票进来,真是岂有此理!


进了会馆之后,由于地方受限制这一对高耸入云铁旗杆就拍不全了。旗杆插在铁狮子的背上,顶上一只铁仙鹤展翅欲翔,中间两条铁龙凌空盘绕。自上而下有三个云斗,把这个铁家伙装饰得轻灵生动。资料介绍这两个铁旗杆均高达17米多,用铁2.5万多公斤铸成,重量和高度都是全国之最。旗杆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两层辕门,所以,山陕会馆也叫山陕庙,敬祀的主神是关公。在古代敬祀关公的庙属于武庙,所以修辕门,建旗杆。


弟弟告诉我他对这个影壁墙印象最深,现在站在这座全部用琉璃瓦烧制,奢华而又朴拙的两面图案各异的巨大影壁前,我极力沿着时间隧道追忆回去,怎么也找不到残留在脑子里的痕迹,可见我从小就对这些文化符号反应迟钝。


巍然挺立着的悬鉴楼,是会馆的戏楼。资料记载:全楼由24根巨柱高高撑起,高达30米,分三层,有三重飞檐。悬鉴楼设计巧妙,“一体两面”。面南是会馆的山门,檐廊宽阔,楼的一层架空是进入会馆的通道;面北的二层是戏台的台口,宽12米。仰头看,四根大方柱把楼的三层凌空擎起,很是壮观。据说这样的三层古戏楼,全国仅存三座,除北京故宫的畅音阁、颐和园的德和阁这两座皇家戏楼外,悬鉴楼就找不到对手了。

那时,我们曾经把这些梯子旁边的青石板当做滑梯玩,我是不太敢滑的,因为有时候孩子们把上面用蜡笔涂抹,使本来就又高又陡的石板更滑,每次弟弟都是滑的不走,被我多次催促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会,终于找到了我们儿时的滑梯,现在还能清晰地看见那台阶旁我们作为滑梯的青石板已经被孩子们滑的深深的痕迹,石板落地处被脚踏的深深的窝,可惜当时只顾欣赏我们的杰作,竟然忘了拍近照了。

记得那年文革先从文化界开始,一次全县开大会,我们学校也要参加,走在前面的一路人要举旗,学校决定让一些女孩子穿裙子走前边举旗,老师在全校范围内找有裙子的女同学,因为我们班是重点班有不少建县转过来的同学,所以我们班共有六个女孩有裙子。那时在这个小地方有裙子的孩子并不多,就不管统一不统一了,有裙子就可以参加了。记得我穿一条黑色绵绸裙子,白色衬衣,带着鲜红的红领巾走在学校队伍的前面,高高举着一面什么旗(时隔多年,举什么旗子忘了,只记得自己的衣服了,惭愧啊)参加了大会,回忆好像是有关批判“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的,当时旗帜飘扬口号震天,会场就在这里。在那之后不久,我家由于父亲工作调动也离开了社旗。
















现在来到这里,才发现仿佛走入了一个木、石、砖雕的艺术长廊———下面的石柱础,上面的木结构上,两山墙凸出的青砖上,都成了雕刻工匠施展才华的地方。座座柱础、层层飞檐上细腻繁复而生动的雕刻,让人对古建筑装修的个性化、艺术性、复杂性无限感叹!几十年前,除了青石板,我什么也没看见。


这个乌龟是颗巨大的铜印,这是相机伸进去拍的印上的字。

这新建的莫非是传说中的“春秋楼”?春秋楼是会馆的一部分,在大坐殿的北面,高38米,因为楼内塑有关公夜读《春秋》泥像而得名,是以前会馆的最高建筑。春秋楼结构独特,远远看去,最高的一层如同悬在空中,所以人们说“社旗有座春秋楼,半截插在天里头”。可惜的是,这座楼100多年前被捻军一把火焚毁了,据说那火烧了几天几夜,四五十公里外的南阳市都能看到火光。毁掉100多年了,如今南阳的童谣还在传唱,看来这春秋楼确实不凡。

绕到山陕会馆后面,人们在这座斑驳的古建筑群下悠然的过着现代人的生活。无论社旗这座偏僻的小县怎样在人们心中无足轻重,在历史烟雨的深处都不能掩埋这里曾经的雍容华贵和壮丽恢弘。
(全文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