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思沙叶新,余秋雨历史疮疤被顺揭。

(2018-07-27 21:50:09)
标签:

沙叶新

余秋雨

文革

石一歌写作组

分类: 闲里偷忙随便聊
  著名戏剧家沙叶新于昨天(7月26日)去世,有位昵称“默灵馆”的先生在他的360个人图书馆
http://www.360doc.com/userhome/13815158 
发表了追思逝者的文章《著名戏剧家沙叶新7月26日去世, 这些年他遇到的那些真人假人》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727/11/13815158_773585231.shtml

  其中主要篇幅讲述的是《沙叶新问余秋雨》。
  追思悼念沙叶新,顺便再次揭开了余秋雨竭力否认的文革期间曾担任过市革委会写作组“石一歌”写手的历史疮疤 。
  就余秋雨在上海市革委会写作组里的地位看,其实这样的历史污点本来也真算不上什么,只要余秋雨好好反思一下,认识错误检讨错误,记取教训,谁还会那么“有空”地揪住不放不断来算你的陈年老账,揭你的旧疮疤!
  但是,余秋雨你却没有好好反思记取教训,而是拼命地否定历史事实,那么不断有人来揭他的疮疤,这也是活该!
  沙叶新曾问过余秋雨在写作组里一篇文章引起的波澜一事而反目,认定沙叶新是属于“咬余专业户”
  下面摘录《著名戏剧家沙叶新7月26日去世, 这些年他遇到的那些真人假人》一文的有关段落,与读者诸君分享。

沙叶新问余秋雨

  沙叶新刚过完70岁生日。那天,好友们张罗了一个饭局给他祝寿。席间,某先生刚一就座,突然说:“沙叶新是坏人,我也是坏人,我们大家都是坏人。”接着解释:“在余秋雨先生眼里,我们都是坏人。”于是,有好奇者就向在座的一位先生求证:“我真的搞不懂,余秋雨这么斩钉截铁地说他不是‘石一歌’成员,甚至愿意拿出一年的收入来找举证人,到底有没有这回事?”那位先生淡淡道:“怎么不是呢?当时为了叫‘石一戈’还是‘石一歌’还推敲了一番。《朝霞》的负责人说,“才不要他的臭钱,告诉他,我们还没死!”席间还有一两位也是当年“写作组”成员或与之有过交际,都说:“办公室进进出出,都看到过他的。”

  沙叶新与余秋雨是校友,后来,一个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一个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彼此有些欣赏。沙曾聘请余担任上海人艺的理论顾问。余杰指出余秋雨在“文革”期间参加“石一歌”写作组的文章引起波澜后,有一天,沙叶新问:“难道那些质疑你的声音,真的没有一点道理吗?”余秋雨答:“连你也这样看啊?”沙叶新就觉得自己不便再说什么了。

  再后来,余秋雨称沙叶新为“沙警官”,并列为“四大咬余专业户”之一;而沙叶新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他误会了,我不咬人,也不专业,很惭愧。我也从来不希望提到他。”

  “文章好坏在其次,关键是人品。他做作,不诚实。‘文革’是他一块心病。他的书在港台卖得不错,如果当地人知道他有过那样一段经历,销量一定受损(本博主龚成通:大陆上绝大多数鱼粉——余秋雨的拥趸与港台读者一样也不知道余秋雨在文革中有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这时惟一能保护他的就是权力。他得到权力庇护后,便能说出一串颠倒黑白的话。而往往因为说了一个谎就得说第二个谎。内心怀着极大的恐惧、圆滑、投机,他是一个典型。”

  将这位典型和他代表的一小部分与上一辈人相比,当年的朋友们认为,前者德行缺了很多。“文化根基不够,所以没有什么大智慧。然后被路径选择,走红。然后胆小,贪婪,媚俗。撒谎那么多,不知道晚上能不能睡得安心。”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曾对大陆文化界“都不大要看这个人”抱打不平:我觉得余秋雨先生早期的散文还是不错的,但紧接着,他奉劝散文大师“多读点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