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何念与“票房蜜糖”概念……
(2013-05-03 22:53:56)
标签:
何念焦晃话剧罗密欧与祝英台校园 |
分类: 附庸风雅充斯文 |
这次“夕阳红·广西12日游”,山路水桥与驴友×××先生,在回程达24小时的火车上“讨论”上了关于何念与“票房蜜糖”概念问题。
当时吃了安眠药的山路水桥好像是喝醉了老酒,听对方说“焦晃严厉批判‘票房蜜糖’”,就晕乎乎地忘了对方也是话剧界资深人士,竟然不知深浅地说“焦晃对‘票房蜜糖’的看法也只代表他个人,回沪后五天之内写一篇有关博客”。
现在回沪已经九天,关于“焦晃对何念评论”的看法至今也没有写成。
原因之一,这个问题专业性很强,我只有肤浅的感性上的知觉,不想写了。原因之二(找个借口):网上也没有“百度”到焦晃对何念的有关否定性评价的片言只语。
或许×××先生已因等得不耐烦而不再关注本博了,没关系的,如你所说“我们的缘分注定我们还会在‘夕阳红团队’再次相逢”,也如我说的“既然有了第一次争论,肯定还会有第二次”。
否定何念的人确实也不少,例如: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导演王晓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上戏教授张仲年。焦晃可能是其中的一个。
其实看到了“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导演王晓鹰说通过何念的娱乐,没有给人们以什么精神滋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说,戏剧除了给人以美感、精神上的抚慰,更多的是给人以思想(但是何念没有做到)。上戏教授张仲年,希望何念能够更深刻地观察社会,观察社会的矛盾,然后创作出尖锐的喜剧”的这些观点后,再去查焦晃具体是怎么样评价何念的已经不重要了。
对于这些空洞的观点,可以说我有点不屑一谈。在我眼里这些唱高调的话与李燕杰们在80年代末期的演讲同出一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讨厌!
首先,我承认有“票房蜜糖概念”的某些纯娱乐“作品”,而且我也接受不能以“票房”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观点。
其次,我觉得我们不能排斥只有“票房蜜糖概念”的某些艺术价值较低的纯娱乐“作品”。“阳春白雪”和之者寡,“普及”与“提高”不能对立。
最后,我在直觉上认为:何念的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票房蜜糖”,在艺术上确实有“很值得”品味之处。
现在电视剧、网上视频严重地冲击着传统的话剧和电影,而好的话剧比好的电影更少,能够走进剧院接受话剧的比会欣赏电影的人更少,话剧的危机更甚于电影的危机。
我真没有特别在意剧场里坐在我身旁和我一起看何念的作品都是些什么人。我完全相信如你所说的“基本上都是青年”。只要是双休日,我上话剧场每每都会带上我14岁的孙女。
能把当代青年吸引到话剧舞台前面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罗密欧与祝英台》里的主角黄包车夫打动了多少人?我不知道。反正我发现我孙女看话剧时,时而笑声不断,时而“泪如泉涌”,她对该剧总结出的主题“爱情、抗日”难道不是“精神滋养”的结果、难道不是“思想”的火花,也许我和我的孙女都很肤浅……
至于焦晃对何念有自己的某些看法很正常,但是我相信百花齐放也一定是焦晃之所求。
末了,我把“焦晃何念”四字一起搜索“百度”来的一条新闻照贴如下,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山路水桥特别注意到“壹戏剧大赏获奖名单”发布日4月26日是莎翁的生日):
现代戏剧谷2013壹戏剧大赏获奖名单
2013-04-26 16:31
来源:北方网
http://ent.xinmin.cn/2013/04/26/19965713.html
年度大戏:《活着》
年度最佳导演:孟京辉《活着》
年度最佳编剧:何冀平《甲子园》
年度最佳制作人:李东
年度最佳男主角:黄渤《活着》
年度最佳女主角:刘晓庆《风华绝代》
年度小剧场戏剧:《驴得水》
年度新锐导演:李李《面包树上的女人》
年度新锐男演员:沈腾《乌龙山伯爵》
年度新锐女演员:何韵诗《贾宝玉》
年度戏剧致敬人物:焦晃
年度戏剧创新人物:何念
【注一】
本人并非“何念”的粉丝。我更可能是“焦晃”的粉丝,但从严格意义是看也是假的——因为“真粉丝”对偶像放的屁也会从心底里觉得是“甜甜香香”的,而如果“焦晃”放了屁,我一定认为那是臭的。
【注二】
“票房蜜糖”概念,更直接的“原创者”应该是编剧“宁财神”,这个家伙竟然是我的学生,是他舅妈告诉我的。“宁财神”的原名叫陈××,华东理工大学金融专业毕业——【注二】是本文发表40天后加的注解,所以我的欣赏“蜜糖”与我们的什么师生关系完全无关。
前一篇:没有小眼睛怎见大世界痛悼程乃珊
后一篇:中国大妈买黄金,追求时尚讲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