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半涛声惊天地,儿时恶梦曾摄魂。

(2011-08-23 20:21:22)
标签:

崇明岛

浜镇

湾港

海潮

噩梦

长者丰采园

陆文彬

回忆

分类: 山路水桥又一程

  我现在的失眠症也许是从小时候就已经形成了。

  我最早的记忆是三、四岁时候的一件事,就是每到半夜三更就听到房子外面有轰隆隆轰隆隆无法描述的声音,尚处幼年的我很害怕。可是大家都不相信我,因为谁也没有过这样的感觉,于是就怀疑我遇上鬼了,使我更害怕。

  有一个晚上,我听到了这个声音特别的吓人,于是就坐了起来把奶奶推醒,奶奶仔细听着说,“不要怕,这是‘海潮响’”,我也不懂什么叫“海潮响”,反正搞清楚了自己没有遇上鬼,也就不怕了。

  后来我一次又一次地亲眼看到了汹涌的海涛,亲耳听到了“海潮响”,那个感受真是说不出的震慑,脚下的整个黄岸似乎都在摇动即将崩坍!

  还惊悚地看到退潮时露出来的星星点点房屋废墟的痕迹。

 

  我家在崇明岛中部北沿的浜镇,海岸离我家虽然不远,大约也有近一公里。根据我在家就能听到“海潮响”的本领,村子里的人都说我是顺风耳朵。

  其实白天人声嘈杂,再顺风的“海潮响”我的耳朵也是听不见的。只是到了晚上,夜深人静,而我的睡眠质量又特别差,所以比较容易惊醒。

 

  伴着“海潮响”,无情的“搬沙居(搬沙鬼)”,不断地将一片片土地吞噬,人们每年挑泥做岸,都挡不住处暑前后的大潮汛,我们家乡有句老古话——“火烧一半,海坍精光”,说的是“发生火灾房产没有了还有土地,遇到海坍什么都没有了”。

 

  眼看着海岸离我家愈来愈近了,最后大致只有500米了。不用大人抱起来,我也可以在后门口看到一片片白帆经过。记忆中虽然也有艄公的号子,然而当时丝毫不感到诗情画意,只记得看到白帆就想到汹涌的海浪,脑子里就是一片海浪冲破堤岸的灾难恐怖景象。

  我常常做的恶梦是被大海潮赶着往南向外婆家逃。不过当时令人毛骨悚然的噩梦,今天却有点让人回味无穷。

 

  用现在的眼光看,我家住的地方可以称得上水乡古镇。

  我们《长者丰采园》的知名园友陆文彬先生和我同是浜镇人,他比我年长几岁,对旧浜镇的记忆比我更丰富,他正在写的《浜镇回忆系列》很精彩。

  因为浜镇靠海(长江),所以能成为崇明“桥、庙、堡、浜”四大名镇之一,浜镇湾港是崇明北沿最好的出海口。陆文彬先生的博客已经谈到过,接下去他将会有更详细的回忆描述。

 

  我要说的是这样一个史实:当时在“搬沙居(搬沙鬼)”的肆虐下,眼看着整个繁华的浜镇就要被吞噬。在这危难时刻,我的舅公黄大福挺身而出,制造了一个真正的神话。

  黄大福虽然不是富商大户,只是在浜镇东市开了一个门面极小的南货店。但是他的仗义和豪爽使他在当地极具有号召力。

  他率领镇上的商家和附近的乡民一起去浜镇玲珑街城隍庙烧香,请出菩萨,让他站在海边黄岸上镇住搬沙鬼,我的舅公还把他的亲生儿子——我的表舅抛入海里,派他去给海龙王送信,要求海龙王制止搬沙鬼肆虐。

  奇妙的事发生了,海坍竟然就此停止,其中是不是真有道理,科学上当然是解释不通的,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也许都是这样的巧合而已。

  但是我的表舅牺牲了,浜镇保住了,我的舅公成了传说中的英雄,这个过程和结果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虽然保住了一方平安,但是滩涂开始淤积,先是大船不能开进湾港了,后来小船也要候潮进港了,湾港的港口功能开始萎缩以致彻底消失,丧失了出海口的浜镇从此就渐次衰落了。

  淤泥积聚的速度愈来愈快,当我读完初中,只有涨潮时候才能看到长江,当我读完高中,我的中学老师已经在滩涂上测量了——作围垦的先期准备。读完大学不久文革开始,大量知青来到这里,就在离浜镇咫尺之远处,东风农场、长江农场先后成立。

 

  回头再看现在的崇明岛地图,浜镇已经在崇明岛的中心了,我小时候的长江口北水道要比南水道宽阔,现在已经变得非常的狭窄了,真是沧海桑田让人感叹啊!

  近年我常常回到浜镇,昔日熙熙攘攘兴旺繁华的景象已经荡然无存了,满眼就只有老人和小孩在古镇的豪宅和废墟的夹缝之间生活。

  故乡的梦愈来愈遥远了,但是对一个记远不记近的七旬老人来说,始终是那么的清晰。

 

夜半涛声惊天地,儿时恶梦曾摄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