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山西平遥古城

标签:
转载 |
分类: 醉卧新浪不思归 |
晚霞客先生去年就邀请阿旺和我等去竺山湖玩过,回来就写了游记《枕湖小木屋记趣》,昨天已经将此文置顶。
今天再将去年从竺山湖回来后,第一次进入晚霞客家看到的第一篇博文转载于下。
一为向大家介绍我的这位朋友晚霞客,二为表示对晚霞客朋友的感谢。
车,下车拍照。后来发现几乎每一条街道都是这样的老建筑,也就甘心情愿的坐在车上欣赏古城美景了。电瓶车先是把我们带到北门城楼,参观古城墙。站在下面看
着城墙并不怎么高,但要一步步登上去,却也有点吃力。到了古城墙上可以俯视平遥城的大部分景色。古城内没有高层建筑,都是一、二层高的鳞次栉比的商铺,看
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眼前浮现出明清时北方人的生活场景。平遥古城的城墙修得非
常坚固,城门内侧修有封闭的瓮城,城墙上不仅修有供守城士兵射箭的箭垛,还在城墙的外侧修有一个个凸出的城垛,这在游览襄樊、西安古城墙时都没有看到过。城墙本身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产物,它凝结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防御功能。据介绍,平遥古城墙最初仅以素土堆筑,预防北方骑兵的长驱直入。以后改为掺入石灰的夯土,不但更加坚固,而且能修得更加高耸。当强弓利箭和抛石杠杆等新兵器用于战争后,居高临下的守城者突露于城墙顶上,容易受到袭击。于是,在城墙顶上的外侧以夯土筑起了“女儿墙”,因其高度恰好能遮住在城墙上来回巡行的马匹,故又称“马墙”。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新建的明王朝,防止逃往大漠以北的元朝残余势力死灰复燃,下令整修加固长城,还令北方各府、州、县整修各处城墙。平遥古城现存规模就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而成的。在残酷的战争中,夯土女儿墙常因风雨侵蚀而坍塌,随着火炮使用于攻城,使夯土城墙的坚固性相形见绌。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平遥知县张稽古巡阅城墙后,忆及1540年蒙古兵南侵太原一带,周围各县受其虏掠者众多,惟平遥因城墙坚固而幸免。1542年蒙古兵再度南下,破平遥七处村堡,杀掠万余人。“平遥固有城,顾历年浸久,城多圮剥。且女墙旧皆土筑,易摧而难守。”当时张稽古目睹城墙现状,不禁兴叹曰:“兹险之设所以卫民也,今黠口匪茹,奸宄潜窥,听其颓陋而自弛乎?”即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动工,全面整修损坏处,女儿墙全部改为砖砌,明隆庆元年(1567年),蒙古兵再度南侵,攻陷石州,又长驱平遥城下,城外被杀百姓甚众,城内幸免于难。战争的实践使防守者不得不经常研究和改善城墙的防御功能。明隆庆二年(1568年),知县岳维动员富绅巨贾捐资,增建六门瓮城,瓮城内外门之间行径屈曲,使攻城之敌一旦突入外门而进入瓮城,势必因曲径而滞缓攻势,城上守军可合力聚歼之,俗称“瓮中捉鳖”。同时,加宽加深护城河,增设吊桥,使城墙外添了
一道屏碍,增加了攻城的难度。至万历三年(1575年),知县孟一脉集资募工将城墙外侧全部以砖石砌包,使城墙更加高耸屹立,增强了防御功能。冷兵器时代攻城,以云梯强行登攀,攻城士兵身穿过膝“胖袄”(两层布中缝有坚厚棉絮,以水浸透,可挡枪、箭),手持盾牌,登梯而上。城上守军从垛口击打敌人很不得力,而且势必使自己的上身暴露,成为城下掩护攻城的弓箭手之射杀目标。明景泰初年(1450年),知县雷喬主持大修平遥城时,在城墙上修敌台40座,上修敌楼。隆庆二年(1568年),增建瓮城时,又增建了向外凸出的敌台,前后共建了94座敌台。敌台以砖石包砌,上面女儿墙上也有垛口,守军可依仗敌台凸出的优势,射击攻城
登梯士兵的侧背方,两敌台间交叉射箭,自身又不暴露,提高了防卫能力。在四个城门上都建有城楼。城楼供守城者设指挥所用,无特殊防御功能。另外,城楼在和平时期有一定观赏性。成为旅游者照相的特佳背景。
的乡镇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地方财政也有了好转。县委、县政府终于下决心要改造旧城。刚施工不久,山西省建委建议平遥城的改造规划要请专家论证。上海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当时正在榆次市帮助搞城市规划。平遥县政府便请阮教授到平遥现场察看,阮教授在平遥县城走了一遍以后,便兴奋地说:“想不到我国还有如此完整的一座古县城存在。”于是,他劝说平遥县有关部门立即停工,并赶赴北京呼吁。阮改授的建议得到国家古代建筑和文物权威学者罗哲文、郑孝燮的大力支持。之后,国务院办公厅下达了红头文件,严令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随便更动平遥古城的一砖一瓦,并于1986年将平遥古城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