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奖竞猜:哨子,沪语误导。

标签:
漫话哨子发声原理地震自救金哨黑哨吃饺子馋痨坯校园 |
分类: 忽悠乱弹及其他 |
哨子:沪语误导的一个故事
竞猜题:博主拍摄的《哨子》,原作品展出地点是哪里?
一.哨子发声原理
我们将气往哨子口内吹时,到吹口边缘时气流被一分为二,大部分气流直接发散到了哨子之外,一小部分气流进入哨子内,产生了急促的湍流声波。这被叫做“边缘音”原理。
别小看哨子腔体内那个小球,如果没有它,哨子虽然还会响,但是这时哨体这个“共鸣腔体”形状不变,哨子只能发出单一频率的单音了。有小球在,它就不停地在里面运动,就样共鸣腔体的形状几乎是随机地不断地改变着,所以哨子就会不断改变发音频率,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地震灾害自救,需要常备哨子
地震灾害目前还不能有效预测,灾害发生时往往难于立即逃离现场,身边常带一只哨子将会是很有用的。声嘶力竭地呼救,可能一时得不到回应,体能却被耗尽了。时不时吹几声哨子,耗体能小,效果却更好。
三.哨子的颜色
哨子因为要接触口水,所以一般以不锈钢为材质。
如果用纯金打造一只哨子,那么这只哨子恐怕最后会变成黑哨。这好像违背了物理原理和自然法则,但是这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充分精彩的演绎论证。中国足协准备以此申请诺贝尔奖。
四.哨子——沪语误导的一个故事
沪语里“哨子”不读“哨子(shao zi)”,而把它读成“叫子(jiao zi)”。
这里有一个我亲身经历的“哨子”被“沪语”误导的相关故事。上世纪70年代我们在五七干校劳动,有一段时间要求下乡和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有几个和我同时报到的外地来的新教师向我反映,他们家的房东贫下中农不执行队长“吃饺子”出工的规定,不“吃饺子”就出工了。我开始一愣,继而马上反应过来哈哈大笑。
沪语“吹”不读“吹(chui)”,而念成“吃(ci)”,队长按照沪语的习惯发音,把“吹哨后出工”说成“吃饺子后出工”,误导了我的同事天天等着出工前“吃饺子”呢,我的同事可都是遵守纪律的好老师,没有一个是“馋痨坯”。
求证:有很多朋友热情为我友情指正沪语“吹哨”不读“吹(chui)哨”,也不念成“吃(ci)叫子”,而是“吃(ci)叫鞭”,我认为这实际上是城里人和乡下人习惯上的区别。伲乡下人就是把“吹哨”念成“吃(ci)叫子”的。
这绝对不是山路水桥的杜撰,伲不说崇明是这么说的,三林塘、杜行、塘湾、马桥、南汇、奉贤,好像都这样讲(松江、青浦、嘉定、金山我耽的时间不长不好说)。不知道有没有非崇明博友能站起来为我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