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没有了数学的本质就不要再奥了

标签:
杂谈小学奥数没有了数学本质就不要再多奥了 |
分类: 精彩草根一言堂 |
“小学奥数”没有了“数学”的本质就不要再“奥”了
山路水桥本文提要:数学离不开感性的认识,但是就其本质来说是理性的思维。学数学,掌握方法很重要的,但是理解原理更重要。然而时下的“小学奥数”呢?
▶▷►▶▷►▶▷►▶▷►▶▷►▶▷►▶▷►▶▷►▶▷►◄◁◀◄◁◀◄◁◀◄◁◀◄◁◀◄◁◀◄◁◀◄◁◀◄◁◀
本人教了几十年高等数学,虽然尚不能说炉火纯青,却也自我感觉良好,教学、辅导、答疑,基本已经得心应手。
但是在这里我不得不“谦虚”一下,对于小学奥数,确确实实还是个门外汉。
我之所以极力反对小学奥数,倒不是因为常常被小学奥数老师难倒,也不是怕在小学奥数老师面前出洋相。老实说本人本事确实有限,即使是高等数学也不敢称“包打天下”。难题多得很,即使真的“被难倒”也很正常,哪能就因此而耿耿于怀彻底否定“小学奥数”。一切都来自对“小学奥数给小学生成才带来恶劣影响”的担忧。
数学,怎么可以只讲方法,不讲原理?譬如说鸡兔共笼的问题,头和脚的数据你随便换,学过奥数的小学生可以在你报出数据的几秒钟内说出答案。你一定会惊奇不已吧,且慢,切莫上当,他们是背诵了一个公式的。何以见得?请看我的测试题:
【商店里小橡皮2元一块,大橡皮3元一块,现在用50元钱,买回了这样的橡皮共21块。问大、小橡皮各买了几块?】
真正理解并掌握“鸡兔共笼”问题本质的人,应该承认这是一个与“鸡兔共笼”问题是同一个问题,可是老师只教学生死记硬背,没教学生举一反三。可怜的奥数尖子多数人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拼凑,才能得到不太自信的解答,少数人就不说了。
2008年3月《解放日报》编辑向我约稿谈小学奥数,我特别举了鸡兔共笼例子,发表时被他们删去了。去年11月《上海教育新闻网》编辑又向我约稿谈小学奥数,我还是举了鸡兔共笼例子,发表时也被他们删去了。
好了,这次谷超豪院士出来谈“小学奥数”了,别的都不谈,就谈“鸡兔共笼”问题,不许设x、y,刁难家长、专家,为难糟蹋学生。
“鸡兔共笼”问题并不荒唐,真能举一反三,讲讲x、y还是可以的。只因为家长熟悉此问题,老师不举一反三,又不许设x、y,我以及谷超豪院士才会不约而同地重点地谈他。
其实,小学奥数的荒唐是举不胜举的。
【求两个连续整数,使他们的乘积为210】。
我用了各种方法:因式分解、配方、开方,老师都说不对(其实都是对的,是老师他不允许这样做)。我甚至还用了最基本、极浅显、极具说服力的两种【尝试法】
①14*14<210<15*15;②210=2*3*5*7=14*15。
来说明这两个数就是14和15,老师还是说不可以。但是我始终等不来“正确解答”,据说这些老师就靠这种“独门绝招”混饭吃的。
又如,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平行截线段的正比关系是可以看出来的吗?
再如,勾股定理及开方运算还没有学,要学生把下面左图长方形,剪成五块,重新拼成一个正方形,答案是右图。
即使知道边长为【根号10】,还要通过勾股定理拼凑斜边。
奥数老师还振振有词:“要给小学一年级学生讲‘1+1=2’的道理吗?连大数学家陈景润也没有完全解决啊!”天哪,这个“奥数”老师学过数学吗?连陈景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问题也一点都不知道啊。
小学奥数最多的是这样一类题,找规律填数字:1,1,2,3,7,( )。
奥数老师的答案14,解释是【a(k+2)=3a(k)+a(k+1)-2】,我不认为他没有道理。
我想问:为什么别的答案就不对,譬如我填的是22,【a(k+2)=a(k)*a(k+1)+1】,难道就讲不通。
这种问题的答案唯一吗?简直忽悠人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最可笑的是,要画一条直线把左边图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我对家长说:要么这个问题太荒唐,要么我太笨。我连想都不敢想,只等高人给出答案,最终答案是右图。
我又要惊呼“天哪”了,所有学过几何的朋友知道“几何线是没有宽度和粗细的”、“几何面是没有厚度的”。老师你手里用的是什么笔画的线啊?如果是用粉笔,肯定不是一支,就好像刷墙面的排笔。
把“奥数”搞成“脑筋急转弯”确实是非常“有趣”,但是“奥数”没有了“数学”的本质还能“奥”得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