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秋雨假封笔  无耻小人食言而肥

(2009-10-09 08:59:00)
标签:

余秋雨

假封笔

无耻小人

食言而肥

问学与论语

相提并论

分类: 忽悠乱弹及其他

余秋雨假封笔 <wbr> <wbr>无耻小人食言而肥

 

 

 

山路水桥:余秋雨假封笔  无耻小人食言而肥

余秋雨》与《孔夫子》同起同坐 《问学》与《论语》相提并论

天下还有比这更为无耻的事吗

 

  大家一定还记得,五年前(2004年11月)余秋雨信誓旦旦宣布“严格封笔”,“封笔决绝,到80岁也不会再写”,“自传《借我一生》,将成最后的绝版书”。

  当时一些“无聊文人”判断:余秋雨的所谓“封笔”不过是为炒作《借我一生》。甚至有人断言:不出五年,余秋雨的新的“绝版书”又将问世。

  对于这些风言风语,余秋雨非常愤怒,将他们斥之为此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想我会坚持的,我想任何时候一个君子都会如此。”

  余秋雨的书也实在“太受欢迎”了,除了盗版影印外,更有一些虽然颇有文采,但忽悠水平远不及大师的“小人”们竟然胆敢假冒“余秋雨”的名义写了《四海芳歌》、《夜雨苍茫》、《北京盲流大调查》、《万人宁亮》,以此赚钱致富。

  所以余秋雨封笔的理由是非常可以理解的:“我只有用这个方法来证明(以后市场上)这些(署名余秋雨的)书都不是我的。”

  他的铿锵有力的话“在我宣布封笔2004年以后出版的,不要相信,这一定是假书”是那么的掷地有声,应该是可信的。

  对于余秋雨的封笔,各方面的人都觉得遗憾:

  譬如说,一些“鱼粉”们在余秋雨宣布封笔后,纷纷宣布再也不想读书了;

  再譬如说,一些喜欢“咬文嚼字”的人,觉得少了一分可供“咬咬嚼嚼”的美味“大餐”了;

  又譬如说,一些喜欢看热闹的人,觉得少了象余秋雨这样的“小丑”,文坛一下子会变得异常寂寞的。

  根据“君子”余秋雨2004年11月的宣言:“今后市场上出现的《余秋雨作品》都不是我写的”可以断定:现在市场上冒出来的一本“五年来唯一新著”:《问学·余秋雨》,肯定又是“无聊之徒”假冒“余秋雨”之名写的,余秋雨封笔宣言的“墨迹未干”、铿锵之宣言尚在大众耳畔嘹亮回响,就出来招摇撞骗了。这些无耻之徒想发财想得实在是发疯了。

  最让让余秋雨哭笑不得的,竟然在该书的封面上还大言不惭地将余秋雨“自己”(当然是假的)与“孔夫子”同起同坐,把“问学”和“论语”相提并论,把余秋雨描写成厚颜无耻的狂妄小人。

  这些小人们一定是忘记了:上海市市长给他“大师”封号时,他曾经谦虚地说过,因为他认为“大师”比原来“老师”低一级,才觉得“受之无愧”的。

  大众一直在等待着大师出来辟谣,可怎么也等不来。看来余秋雨现在已经成为神仙了,连这种《问学·余秋雨》之类大粪泼在自己身上也无所谓了!

  但是如果大师还不想出来辟谣的话,我就大胆断言:余秋雨五年前确实是为了炒作而宣布“假封笔”,今天你这个无耻小人“出尔反尔、食言而肥”了!

  我这个断言之理由是:①因为余秋雨所说的文坛上三个“恶劣生态”,对于余大师而言今天比五年前更险恶三分;②因为余大师今年还没有到八十一岁。

 

 

=================================================

 

到80岁也不会再写 余秋雨封笔决绝
中华网文化频道

2004-11-30 08:39:38 http://culture.china.com/zh_cn/reading/writer/11022791/20041130/11987393.html

 
  目前,余秋雨的自传《借我一生》已发行到30多万册,近日他频频出现在一些电视选美比赛和电视节目中,但对于写作,余秋雨已经严格封笔,近日盛传,他的最后一本书、自传《借我一生》,将成最后的绝版书。余秋雨究竟为什么原因要封笔,说法相当多。在接受凤凰卫视鲁豫采访的一档节目中,余秋雨亲口透露并详细叙述了自己将不再写作的详细理由,并且毅然决然地表示了这强大的决心。


 

悲愤:写得越多麻烦越多
  在鲁豫对余秋雨的采访中,余秋雨表示:“我的愤怒和失望,要强烈地表达出来。对一个勤恳的文化建设者,10年来,日复一日地被这么说,难以置信。”他坦承这给他的家庭带来了压力。“说完全不在乎不可能,马兰(余秋雨妻子)倒无所谓,但她爸爸妈妈看一篇又一篇的那些批评,很有压力。他们的焦虑就给马兰带来了焦虑,于是就出现那种家庭式的折磨。”所以他决定要结束40年的写作生涯,因为写得越多,麻烦越多。考察多种文明的心愿已经基本完成,不再写了。


决绝:到了80岁也不会再写
  余秋雨认为自己做的最大一次人生选择就是在“官运亨通、学术地位也很高”的时候,写了23次辞职报告,从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职务上退了下来。他说自己受到法国哲学家萨特的影响,认为“大幅度的主动的选择是创造生命精彩的手段。”他一贯喜欢彻彻底底的转换,很开心,当院长时人们完全可以忽略他曾写过东西,是个地地道道的院长,任何东西不写。
  当鲁豫笑着谈到他如果是80岁心里想写,想表达的时候怎么办?是否把手稿放着不出版?“不写了。”他对鲁豫说:“你可以相信我,我能在官运最旺的时候,彻底退掉,后来也没有重复,我不是只说不做的人,我的决心比一般文人大,我的行为比一般文人更响亮,更明确得多。”
  

打算:和妻子湖边浪漫
  封笔之后做什么,余秋雨没想好,但他说今后的日子,只要和马兰在一起,就已经很开心了,以后“会找个非常安静的地方住,见不到文化人的地方”,鲁豫开玩笑,如果有狗仔队拍呢?余秋雨回答:“那就和马兰在湖边,一坐就是4个小时,把观众都看得无聊为止。”
  

希望:等待文坛“气场”变好
  昨晚,《借我一生》责编王淑丽对余秋雨的封笔表示理解:“现在不只余秋雨一个人想封笔,不少作家都有同感,就是认为现在的文坛‘气场’太不好了,写作环境不好。”无聊的、恶性的东西到处传播,好的有价值的遭曲解,故意恶意误读恶炒的也不少。余秋雨秘书金克林表示,余秋雨会用很长时间思考和做其他的一些事情。

 

 ======================================

 
余秋雨:写得越多,麻烦越大

http://www.newbusiness.cn/gb/newbusiness/2004-11/25/content_523802.htm


对话《鲁豫有约》实录:

  (话外音:从《借我一生》的出版日起,余秋雨说他将结束自己近40年的写作生涯,并从此封笔,告别文坛。作出这一决定,用余秋雨自己的话说,就是写得越多,麻烦越大)
  陈鲁豫:你是说真的完全不写,还是说我写,但是我只是我自己留着,我不会再出版了,是哪一种不写?
  余秋雨:陈鲁豫你不知道,我不会做那种不出版,自己藏一些文稿在手边,这个我觉得很好玩。这算什么呢。
  陈鲁豫:但有时候我有话想说,我要想写,万一有那种时候怎么办?
  余秋雨:那就找你们说呀,找朋友们说呀,我干吗去写它,找朋友们说,或者讲课,我说不定还讲课吧,学校里边我还有博士点在那里,讲讲课,这样子。电视里讲话还可以,那么肯定不想写了。这实在是,对于我的愤怒和失望,要有一种强烈的方式来表达,就这样。要非常干脆地有一种态度,因为真是担忧啊,一个勤勤恳恳的文化建设者,平白无故的,莫名其妙的、连续不断的、遭遇十年之久的攻击……
  陈鲁豫:那你跟马兰怎样设计你们今后的日子?
  余秋雨:现在我们过得很开心,我们两个人在一起就觉得很开心。我们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找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和文化界没什么关系的地方,见不到文化人的地方住着。

 

=========================================

 

余秋雨缘何封笔?曹可凡道因有三
日期:2004-12-02 作者:俞亮鑫 来源:新民晚报
文新传媒
http://www.news365.com.cn/pdjx/t20041202_310255.htm


    在海内外拥有大量读者的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曾传出要封笔的消息,使许多读者为之可惜,并议论纷纷。近日,余秋雨走进《可凡倾听》栏目,正式说明他为何要封笔不再著书的三点原因。

    曹可凡:《借我一生》出版之后,您说这本书是您的封笔之作,我想知道,这是您真的封笔呢,还是一种权宜之计?

    余秋雨:我从来不作权宜之计,我当时在那么年轻的时候辞去了院长的职务,很多人还以为我很快会回来的,但我决不回去。

    曹可凡:或者还有其他路可以走?

    余秋雨:我在年纪那么大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到伊拉克,到中东,到南亚,我也没有半途撤退过。我觉得不再写书这一点,我也是铿锵有力,永不回来

    曹可凡:为什么不再写书了?既然大家这么喜欢您的书。

    余秋雨:我的人生选择,不可能是在大家喜欢的时候就留下来。就像我不再做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时候,学院上上下下都很喜欢我,我还是不做了。我写那些理论著作的时候,学术界对我评价也非常高,但我也不做了。这和大家的评价没有关系。在主观上,我的大行为已经可以告个段落了。在客观上,有文化的生态环境不佳的三个原因。首先,如果当我的书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盗版,不仅是盗版,而且伪本都出来了,好多黄色小说名字都是余秋雨著,当盗版和伪本没有得到一个遏制的时候,这些书蒙骗了读者,我只能这样告诉读者,你如果看到新的一本书上面署了我的名字,是在我宣布封笔2004年以后出版的,不要相信,这一定是假书。我只有用这个方法来对读者负责。所以,大家看到外面现在很糟糕的叫做《四海芳歌》《夜雨苍茫》的书,一本一本都是余秋雨著;《北京盲流大调查》上下集,余秋雨著;还有《万人宁亮》,余秋雨著,全是假的。我只有用这个方法来证明这些书都不是我的。

    第二,当文化领域里,诽谤、诬陷、造谣,不被认为是有罪的时候,很难再写作。不是说你一般的缺点,是说你历史上有什么事情,或者说你剽窃,这都是诽谤。这些诽谤在世界各国都会被认为有罪,而且是刑事罪,如果我们还不认为是有罪的话,那这个文化生态就非常糟糕了。任何出名的人,受欢迎的人,轻而易举就可以被文化破坏力量一下子摧毁。

    第三,当报纸上发表了诽谤和谣言,已经被发现而不作道歉的时候,这个文化生态是非常糟糕的。社会上造谣、诽谤的人永远存在,任何国家都有,任何时代都有,但是当这些东西已经被证明了是诽谤和谣言的时候,也不作任何道歉,那么这个生态就不好了。

    这三个生态无法改变的话,我当然没法写作了。这理由要比人们想象的严重,但是我想我会坚持的,我想任何时候,一个君子都会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