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汉字简体字繁体字马英九 |
分类: 精彩草根一言堂 |
谢谢大家对本文的关心,也谢谢新浪编辑的厚爱,把本文推荐到了新浪博客首页的头版头条。
认真分析本博的观点,可知本人本质上就属于繁体字(正体字)爱好者。
为了便于各位读者进行有的放矢的批判(“批判”乃“批点、判断”之谓也,不含任何贬义),博主山路水桥将自己观点简述如下:
①古汉字、繁体字是我国文化文明的遗产,一定要好好地解决“继承”与“传递”的问题;
②“恢复使用古汉字、繁体字”的鼓噪,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大倒退;
③到目前为止,马英九先生关于“识繁书简”的倡导,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他的观点在台湾可能会有掺杂政治上的争议,但是,大陆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回应。这是解决国内关于上面两个问题争论的最好的讨论基础与出路。
4607
http://www.jx.xinhua.org/review/2009-05/20/xin_2430506200955218190742.jpg
马英九“识正(繁)书简”具有远见卓识
是目前最好的讨论基础
关于“识繁”的几点建议
作者:山路水桥(原创)
最近几年来,社会上关于“废简复繁”的呼声来势汹涌、迅猛异常、一浪高过一浪,真可说是甚嚣尘上,势不可挡。
据说有人做过统计:呼吁“废简复繁”的专家大多数是年龄在45岁到65岁之间的壮年人,据说这些人对繁体字有一种特别的好奇心。然而很多超过70岁的老年学者或者低于40岁的青年学人,大致都持有不同程度的反方(反对“废简复繁”)意见。
山路水桥今67,是否在两可之间?其实也不尽然!
我是坚决反对“废简复繁”的,我读过不少有关“主张复繁的文章”,始终没有搞清楚这个“繁体字”的具体定义,是1958(或1949)之前的,还是1911之前的?是“清前”的,还是“明前”的?是甲骨文,还是金鼎文?
因为5000年来中国汉字的改革演变,绝对不是自某一天起的。他的演变一般是以“简化”为目标,但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也并不一定可以用“简化”与“繁化”来说明的。
网 → 網 → 网
最生动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天天在说的“网络”的“网”字,古汉字就是写作“网”的,后来演变为了“網”当然不能说一点根据都没有,现在又将“網”字简化为“网”字了,你又该怎么说?复古了,这个复古不是很好嘛!如果你明天又重新“规范”为“網”的写法,我们的老祖宗也会叹服我们这些后人“真会折腾”!
但是要说实在话,我对“繁体字”的感情,那倒真在两可之间。前述统计规律的“年龄之说”比较牵强,可能没有理论支持,但似乎也不无道理。
首先,我对“繁体字”没有特别的“好奇心”,仅仅在启蒙阶段学了几年,以我“小儿郎”这点水平,那会知道“传承”与“鉴赏”。
其次,在当年国务院公布一批又一批简化字方案时,我还不大,真还没有“被解放了”的感觉。所以对“繁体字”,我也一直“恨不起来”,无法做到“深恶痛绝”,还总有着几分的“不能舍割”。这些感觉在简体字下赏古诗有点遗憾(2007-11-30 20:03:24)一文中也曾经谈到过。
就是在现在与孙女讲古诗时,也喜欢给她写几个“繁体字”,比如说在上个月她读的课文古诗里有一句“坐看黑云衔猛雨”,我把这个“云”字的繁体字“雲”写给她看,让她对这句诗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对一批又一批简化字方案,有“被解放了”的感觉只可能比我更老的老人才会有。
也确实是这样的,记得小时后(1958年,16岁前),老师写黑板常常不小心写出“简体字”,我们学生心里都不明白,怎么可以把“華”字写成“华”字,把“雙”字写成“双”字?老师总是自圆其说(其实是忽悠)“这是通用的,大家几十年从来就都这样写的,我读书时的老师也这样写的”。甚至怂恿教会我们除了默写以外,可以用“页”字取代“頁”字等等。
但是,文明只会前进,不会后退!文字是文明的象征,当然也是这样。
汉字,就其最初的“形状(象形文字)”确实有深刻的内涵,但是5000年的文明的进化,使文字的“形状内涵”在逐渐淡化,文字的文化“载体功能”得到不断加强。
台湾汉字的演变就说明这一点,不过他们不是像我们1958年疾风暴雨式的。变化虽然极为缓慢,但是逐渐接受的一些简化字,事实也是很清楚的。如以“台”字取代“臺”字,以“了”字取代“瞭”字,以“才”字取代“纔”字,以“只”字取代“祇”等等。
由此可知,如果你要恢复到1958(或1949)之前,那么也是无法做到与港台文字全部统一的。
我反对“废简复繁”的理由早就在网络时代汉字简化必将继续(2008-03-05 16:01:02)一文里深入谈过了,这里就不多说了。当然我是“自说自话”,说服不了任何人,也不想说服谁。只是看着大家讨论得很热烈,而来凑个热闹支持一下“反方”。
正当大陆“复繁废简派”和“反复繁废简派”争得不可开交时,最佳的折中方案出来了。
马英九6月9日在接见侨界代表时指出,台湾使用“正体字”(“繁体字”),但大陆则使用简体字,他建议可采用“识正(繁)书简”方式,希望两岸未来在这方面也能达成协议。(来源:新华网)
山路水桥认为这里没有任何政治问题可说,所以坚决为马英九捧个场,他的“识繁”不能说没有道理,而他的“书简”主张无疑是对大陆简体字的肯定。他的“识繁书简论”确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讨论基础。
大陆港台一起“识繁书简”
“书简”是“规范”是不容讨论的,我们就重点讨论一下“识繁”的问题,在解决传承传统文
山路水桥的建议是:“识繁”的关键之步是在学校教育,从小学一年级的一届学生开始,逐年向高一年级推行,强调“书简”是“规范”的标准,“识繁”是“鉴赏与传承”的需要。直到高中文理分科之前,繁体字不作为考试内容,具体地说:
①字(词)典上所有被简化了的字上都要附有繁体字,多个不同意义的繁体字被简化成一个简体字的,在不同意义下分别注上不同的繁体字。
②学生语文课本上的古文、古诗词全文(或仅含片段的内容),要增加相对应的繁体字甚至古汉字的附录。
③高年级开设繁体字、古汉字的书法课、鉴赏课(理科选修,文科必修)。
④文科生语文高考试卷上,在考查古文、古诗词的同时,要有考查与繁体字、古汉字知识相关内容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