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君子戚戚小人两重天

标签:
杂谈咬文嚼字该认错时就认错易中天余秋雨君子小人两重天 |
分类: 忽悠乱弹及其他 |
山路水桥乱弹:
世界上没有谁不会犯错误,也没有谁喜欢犯错误,更没有谁故意要犯错误。大作家是“无错不成书”,学问家是“错了99次,才成就学问”的,可以说咱们小老百姓也是“无错不是人”。
有人免费帮你捉错,使你更完善,真是求之不得。
易中天作品有错,被人逮住了,他又是认错,又是感谢,还有商榷,让人感得到“真”与“诚”。
有人收集了他的错准备结集(当然还包括有其他很多人的错)出版,他还乐意接受“为序”之邀请。我看到了一个“薄颜有耻”的君子。
是好汉,该出手时就出手;
是君子,该认错时就认错。
这就是高人,这就是谦谦君子。
看看那个被上海市市长封为“大师”的人,“苦旅”潇洒自如,“青歌”口若悬河,引经据典皆是信手拈来。
可是人家翻着典籍,指出他记忆有误。你既然是大师,人家对你要求高一点好像也是应该的,否则你就是“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了。
错了就错了,其实认个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可是你坚决拒绝,认为自己不可能有错,甚至扬言以后不再理睬“咬嚼”了。
莫非真是有人说的“你对于‘错不错’心里是明白的,嘴上却绝对不能说,否则就会影响到‘苦旅’的销售额和‘青歌’的出场费”吗?
余秋雨,你咋就是这个“厚颜无耻”的小人模样呢?
山路水桥曰:
“谦谦君子”“戚戚小人”真是两重天啊!
——————————————————————————————
易中天:该认错时就认错
2008年《咬文嚼字》的合订本,编辑部要我来作序,深感惶恐。众所周知,此书历年的序作者,不是文史大家,就是领导干部,只有我是“咬嚼对象”,还很被“咬”出了几处。因此这事给人的感觉,就像落马贪官做反腐报告,有点“反面教员”的意思。
想想也是活该,谁让你有错,又被逮住了呢?
逮住了怎么办?我以为只能做三件事:认账、道歉、致谢。认什么账?认出错的账。我曾经说过,没有谁喜欢犯错误,也没有谁故意要犯错误。犯错误总会有各种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错误也有种种,有可以避免的,有无法避免的。但不管什么情况,错了就是错了。出了错,难道还赖账不成?不用担心咱认了错,就会有人咬住不放。我相信大多数读者都是厚道人。只要咱知错就改,都会谅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道理大家都懂。也不要担心咱认了错,就会被认为是没学问。有没有学问,不在这一两个字。有没有人品,却没准真在这一两个字。学问事小,人品事大。所以,该认错时就认错,这是一。
第二,咱的书出了错,给读者带来了不便,甚至有“误人子弟”之虞,该不该道歉?我看该。其实,向读者道歉,对咱们自己,也是有好处的。什么好处?提醒。说实话,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我们的许多错误,都是“无心之过”,是没注意,或者不小心。没注意,就要注意;不小心,就要小心。但是,如果自己都不当回事,那么,弄不好下回还不注意,还不小心,这错岂非犯个没完?相反,如果发现一次错误,就向读者诚恳道歉一次,难道下回还会再错?没那么不长记性的吧?于人于己都有好处的事,何乐不为?
第三,咱们能有这样的长进,全因为有人帮咱们挑错。尤其是《咬文嚼字》的作者和编辑,每次都是摆事实,讲道理,把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出处依据都讲清楚了,等于免费给咱们上课。咱就算不交学费(当然他们也不要),道个谢,总是应该的。事实上,能够认真负责,很严谨、很学术地挑错,并不容易。那是要有功底的,正所谓“一字十年功”。编辑部能给的稿费,却不过区区百元,很不成比例。其实人家图啥?也就图个心安理得。咱们说声谢谢,虽于事无补,至少也是起码的礼貌。所以,被人家指出了错误,该做能做的,我看也就三件事:认账、道歉、致谢。
以上,就是我作为“反面教员”的一点心得体会。用来做本书的序,不知是否合格。有没有错,也不知道。
就这么着吧!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