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翻船翻在大一下!

(2009-02-25 22:36:31)
标签:

大学生

警惕

翻船翻在大一下

诱惑

定力

自制力

抗干扰力

佛家修行

教育

分类: 精彩草根一言堂
 

http://img.tv.cctv.com/image/20080126/IMAG1201342028641591.jpg

 

08大一朋友,大家好!

  祝贺你走过了半年的大学路程,不知道这一程你走得可好?

  也许你觉得很不轻松,那么我觉得一切都很正常。向前看,抓得紧,走得稳,一步一个脚印。

  也许你觉得很轻松,那么我觉得就危险了。

  跨进大学校门第一步很重要,但是翻船往往翻在大一下。

 

  大一上,刚渡过高考苦海,你的心里尚有几分余悸;

  大一上,高考冲刺刚结束,你身上还有一股向前的惯性力;

  大一上,理想和目标也还可能还在激励着你;

  大一上,家长和中学老师禁锢式管理的约束力,可能尚未消失殆尽;

  大一上,你可能没花多大精力,因为只要凭着你的那一点小聪明,也许就能考到七、八十分;

  大一上,你可能还在继续执行中学阶段的“闭关自守”的“政策”和“小农经济”的“操作”,没有来得及遭遇各种诱惑和不良影响;

  …… ……

 

  大一下,你可得警惕了。由于阻力渐增,惯性冲刺力已经消耗殆尽;

  大一下,不知道你的小聪明还剩下几分。凭小聪明混日子,混得过半年,混不过一年。小聪明是用得尽的,如果半年里没有过新的努力,就没有新的聪明产生。那么你后面的日子已经不能继续再混了;

  大一下,你是否还会继续单纯?走出“闭关自守”这一步是前进的必然,“开化”的象征。其实中学里长期的“禁锢方式”已然不对,大一上逐渐走向开放也是太迟了。但是活动与思想的开放会遭遇什么,你是否有过思想准备?

 

  半年来,家长不再在你的耳边絮絮叨叨;

  半年来,大学校长也没有对你进行任何禁锢;

  经受了半年来独立地面对种种诱惑的考验,你的动力与惯性还剩下几何?

  面对种种诱惑,你的“定力”如何?就决定了你是否能避开“翻船翻在大一下”的怪圈。

  相信你“信心与决心不缺,理想和目标尚存”。但是你如果没有“定力”,那么你“天天念理想,时时下决心”,太多了也就丧失了意义。

 

  所谓“定力”,就是对“自我控制”的“悟性”和“执行力”。

  对于自觉的学生、自觉的孩子,做老师的、做家长的,要做到不能苛求、切忌过分。否则,孩子会一直处于自责之中。而处于自责之中的孩子,心理负担重,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也难于成功。

  而对于自觉程度较差的孩子,加强“定力”就是要学会“强制执行”自己,或称“自虐”也罢,没完成某件事就要自己惩罚一下自己。

  我们说理想和目标确实非常重要,没有了理想和目标,就没有了前进的方向。但是我们必需强调“底线比目标更重要”。目标和理想是动力,底线是不可或缺的约束。

  没有“底线”何来“定力”,没有“定力”就会反复原谅自己,最终失去的不是理想和目标,而是被逐个跌破的一条条“不设防”的底线,下面将是深不可测的万丈深渊。

 

  要说诱惑的力量有多大,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你颓废了,可以怪罪室友的影响,可以怪罪班主任的不尽心尽责,也可以怪罪校长和学校各部门领导为什么不抓学风,甚至还可以怪罪社会舆论对学风引导的不负责任。

  但是你千万别忘了检查一下自己的“定力”。“定力”大了,一切“诱惑”也都会“退避三舍”的。

  最后祝你“大一下”一路走好。 

 

附言

  认真读过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定力”乃佛家之语。“定力”对于修行佛法者极其重要。

  如果你的“定力”大了,一切“诱惑”,无论是妖魔鬼怪,还是毒蛇猛兽都不在你的眼中。

  我认为,在现时代我们并不提倡做孤独的苦行僧,但是佛家修行者从实践中悟得的“定力”,对于尚有三年半大学生活的你,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耐得住寂寞,社会、学校的环境和室友能影响你吗?你为什么就不能反过来影响室友和环境呢?既渡了自己,也渡了苍生。

 

后记:

  谨以此文完成新浪教育《儿在大学》圈圈主蓝梦飘雪布置的作业,圈主本来要求我谈的是关于大学生学习方法专题,但是最近看了很多家长,甚至还有不少超一流大学学生的家长在倾诉关于孩子挂科的郁闷心情,我觉得和孩子或家长们谈“定力”可能比谈“方法”更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