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如何处理好学习与社团活动的矛盾
(2009-02-20 22:29:43)
标签:
教育大一新生社团活动学习生活正确处理 |
分类: 精彩草根一言堂 |
今天看到李开复先生的最新文章《大一新生的困惑:如何处理好学习和实践的矛盾?》特转帖如下。许多我要说的,但是无法表达清楚的话,他在这里都说清楚了。
大一新生一进大学后,第一个困惑就是名目众多、精彩纷呈的社团组织的招生,这时候你应该如何去正确面对与进行选择。
我早在06年时就和家长《顺利太平》谈论过此事,我一直认为担任一定的社会工作、参加某些社团活动是很必要的。这可以充实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可以锻炼提高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甚至领导及指挥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从理论上说可以充分提升自己的品位、素养、情商,我们还不能不从功利上看,这还能较大地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但是我也从一开始就强调,既然担任了社会工作、参加了社团活动,那么就必须得认真,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精力投入。然而大学生活四年时间很短,人的精力十分有限,学习是我们学生的“主业”。要大家想清楚这样几个问题:你能担任多大的社会工作?参加几个社团组织?你的精力究竟又有多大的余地?
如果你还没有想清楚这些问题,就仓促之间作出决策,那么你很可能将一事无成。因为我就在大学里工作,看到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尽管一年半年后,你可以纠正,你可以重新选择,你甚至还可以暂时放弃或永久退出,但是已经失去的精力再也无法挽回。
说李开复高,高就高在和我的观点一样,但是他却能十分精炼地概括总结出四句话十六个字,就是“力所能及,锻炼提高,志愿服务,兴趣所在”。
这里“力所能及”是投入精力的前提条件,“锻炼提高”是奋斗实现自己的目标,“志愿服务”是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兴趣所在”是仔细权衡认真选择的依据。
觉得李开复先生所谈问题,正是“儿在大学”圈各位家长圈友所关心的问题,所以转帖于此,向各位家长圈友推荐。
❤❤❤❤❤❤❤❤❤❤❤❤❤❤❤❤
一般来说,我非常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来充实大学生活。选择社团一定要基于兴趣,当然也可以尝试新的事物以便更广泛地探索自己的兴趣,这样才能扩大接触面,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在社团中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是学生踏入社会前必要的准备。我大学时曾经迷上打桥牌,当时到处参赛,见到无数高手,在这个过程中我培养了自己的信心,与结交的好友建立起深厚的默契,也为我的大学生活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大学里的社团多种多样,有关于知性方面的,如天文社、演讲社、辩论社、桥牌社等;有关于美育方面的,如管弦乐社、民乐社、书画社、诗词社、合唱团等;有运动方面的,如登山社、篮球社、排球社等等。这就为同学们提供了非常多的选择,只要用心去寻找,总能找到自己适合的社团。
社团可以看作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参与社团是同学们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磨练。在社团中,可以培养你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才能,也可以发挥你的专业知识。但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在社团中不光要展示自己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和志愿者,服务于同学和老师,而这些都将成为你宝贵的经验。在这个学习过程你可能会觉得不轻松,遇到挫折也是肯定的,但是不要灰心,因为大学社团里的人际交往学习是不用“付学费”的,错了可以重头来过。
在学生阶段,如果要参加社会活动,必须把握四个标准:力所能及,锻炼提高,志愿服务,兴趣所在。如果你参加的社团活动影响了你的学习,那就需要做出调整,做到“力所能及”。如果参加的社团活动对你的锻炼提高不大,那么就要考虑这种活动是否对他人有帮助,而且自己对为他人服务是否有兴趣;如果这种活动对他人没有帮助,或者即使有帮助但自己不感兴趣,那么也可以考虑退出。
现在一些学校的学生社团氛围不是太好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看不惯,就不要强迫自己为了学校里的有关奖励而参加这样的社团,你以后会发现学校的这些奖励对你而言都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因为毕业时又将是一次你面对社会重新选择的机会,那时靠的都是自己的“真本领”而不是这些所谓的“虚名”。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要只是为了培养合作沟通能力而参加社团,因为在学习(比如学业的交流,课程实践项目)上也可以得到相关训练,所以不要强求自己参加不喜欢的社团活动。
当然,参加社团必须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之下,所以你必须要把握你能够参加多少社团活动,能花多少时间。如果你觉得学习实在太重了,那你也可以利用暑假的时间,找一些能达到上列建议的暑期工作,这样既可以得到人际关系的培养,情商、沟通的训练,又不会影响学业。
相关连接:
四年时间短 效率是关键(被《升学指导报》推荐刊用)
今天大家又在同一条起跑线上(2007-08-30被《新浪教育》推荐于头版头条,标题被改为《跨进大学校门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