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朋友,你正在读的就是最好的专业

(2008-12-20 22:24:52)
标签:

大学生

专业

后悔当初选择

不喜欢现实

怎么办

教育

分类: 精彩草根一言堂

大学生朋友,你正在读的就是最好的专业

 

高校专业有相对冷门热门的区别,但是没有绝对的好与差的区别

你正在读的就是最好的专业

 儿在大学》12月份主题征文的应征稿

(〇)我要发言了

咳咳,同志们好!
  已经有不少朋友就“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怎么办”的问题发表了很多高见。特别是时间简史的那篇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怎么办?基本符合本博主的观点。
  本人就这一话题在06年、07年都谈过自己的意见,06年主要是对我的学生说的,07年主要是对高三家长圈的圈友们说的(实际上她们已经不是高三家长了),而当时刚刚正式成为高三家长的08成员们对此话题基本是没有体会,不感兴趣的。
  今年蓝梦飘雪老师的《儿在大学》圈特别邀请我来就这个话题发表我的看法,而我对这个话题也是有话说的,但最近没有整段时间写。那么我就把是历年讲过话回忆拼凑一下,大致花了十多天时间交卷了。
  熟悉我这些讲话的朋友可以不用看下去了,免得有不新鲜的感觉,甚至怀疑我不是原创而是转帖。

 

(一)观点先亮相
  我想没有人强迫过你报考哪个专业,即使受到了网络广告的欺骗诱导,也是你审慎地填写下自己的高考志愿表的。而且你也是有了100%的思想准备,才填下“愿意服从专业调配”的吧。
  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专业,那么我请你思考一下,你是从哪一天开始不喜欢这个专业的?
  如果你一开始就不了解这个专业,那么这就是你自己犯了“盲目投胎”的错误了。如果现在你想重新选择生母,那么你只能重新开始一个“轮回”,有选择地“转世投胎”了。
  如果你一开始就不喜欢这个专业,你既然开始是“将就凑合”地作出了这种选择的,那么你为什么就不能再继续“将就凑合”下去?
  如果你一开始是喜欢这个专业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产生了不喜欢这个专业的想法?
  是这个专业读书太苦了,就业太困难了?那么换一个专业后,你能保证读书就一定不苦了,就业就一定变得容易了,就一定能拿高薪了?
  还是你突然发现了“另有所爱”,感情彻底破裂了?你当然可以另求新欢,那么我要请你想清楚,你能保证和“新人”长相厮守,不再另有所爱了吗?
  一生从事的专业可能会有多种因素决定的,有些是“随机的天意”,它能使你会有多次变化。但是大学的时间只能是短短的四年,不是可以用“随便的人意”来开玩笑的。
  不喜欢一个专业的理由可以是很简单的,甚至可以不要任何理由。但是要喜欢上一个专业不容易,既然你已经选择了,那么还是努力去喜欢吧。
  请大家允许我讲(我认为的)真话,我在高校工作几十年,可以不客气地坦白地告诉你们家长说,如果你的孩子强烈地表示不喜欢一个专业,那么就有如下几种可能性(以下百分数,只是我个人粗略的估计,仅供参考):
  70%的情况是逃避以前的选择,是厌学的表现。对于厌学的情绪,恐怕也不是换专业或者换学校能够逃避改变的。
  还有20%的情况可能不是厌学,而是厌环境(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对学校环境的适应、对社会就业的害怕)。换专业、换学校,是不是就能彻底改变环境了?也不见得,最终可能环境都差不多。那么还是那句老话: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还有10%的情况完全与孩子无关,是一些家长或亲友根据每天能搜索出来的不同的“新鲜情报”,在里面瞎掺和,动摇军心。
  我并不反对换专业,只是觉得四年时间很短,刚读两年就忙着要换专业了,换了一年,第四年就要开题准备写论文,找工作准备就业了。换比较相近专业吧,意义并不特别大;换差异太大的专业,很累,要补齐很多基础。

  听我一句话,安下心来吧!
  学好专业是以喜欢专业为前提的,如果你不爱专业不爱学校,能够学得好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议。
  不要把你目前读的专业认定就是你将来就业、择业、创业的方向。但你目前读的专业肯定是将来成就你事业的最根本基础,必须得认真读得更好。在这个前提下,你可以拥有“另有所爱”,可以辅修、选修你的“第三者、第四者”,不仅能满足你对“新梦想”的追求,而且对你将来的求职、就业,还必定会带来不小的裨益。

 

(二)与个性无关
  大家认为这“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怎么办?”是一个就很具有时代特征的问题,现在大学生都非常有“个性”。
  我倒不怎么认为,“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怎么办?”这个问题不是80、90后才有的,实际上是从来也有,到了今天就显得特别的推出。
  六十年前,有多少人能上得起大学?三十年前,从1977年9月宣布恢复高考到1978年1月走进考场,憋了12年的人,能进大学已经属于上上大吉,对专业挑挑拣拣连想都不敢想?

  俞敏洪为了能读“江苏的一个师范学院”,就连续复读了两年。

  在那个年代里人们不是没有“个性”,没有梦想,没有期盼。而是比较地冷静,比较地理性,也比较地现实。
  当时一些没法选院校、没法挑专业的人,今天成了院士;为梦想读师范学院而复读了两年的俞敏洪,最后“侥幸(俞敏洪自称)”考取了北京大学。

  俞敏洪的事实告诉了我们:只有“努力”才能使“成果”比“目标”更高远!
  现代人信仰民主、追求自由、崇尚个性,这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要明白“个性”也是一把“双刃剑”。
  没有“个性”的人,做一行爱一行,没有特殊情况,一辈子不挪窝。他们到再差的环境底下,也能很快适应,也能生存。他们的随机应变,随遇而安,在人们的眼里似乎太窝囊。但是你能否定他们的成功吗?
  有“个性”的人,是一个完善的人。

  但是事事总以我为中心就不能以“个性”太强来解释了。
  这种人或者是很不安稳,读书时每天晚上做不同的专业梦,总觉得别的专业更好;参加工作以后,随心所欲,说变就变,三年里把四、五个老板炒了鱿鱼。
  这种人或者是专业思想特别强烈,固守一个不肯放弃,不愿改变自己,不愿去适应环境条件和社会要求,这种人有些坚持着确能出人头地(不多),也有一些就此头破血流(不少)。
  能说热爱专业,热爱学校,以及能随机遇灵活应变的人就是没有个性的人吗?

 

(三)没有这回事
  “你对你现在所读的专业喜欢吗?”我记得这是我在×大学听过的一次“院士谈大学生活与人生系列报告会”会的标题之一。
  在2002年(退休)之前的10多年时间里,我曾经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近30位院士。他们应邀到我校(或附近的学校)作关于“人生”、“奋斗”、“成功”等主题报告,除了我刚好排有上课任务或者讲座内容“太专业”外,我基本上一场都不拉下全部认真聆听了(包括多次赶到上交大、上医大、华东师大、东华大学去听的)。
  院士们的有关观点,不但感动了学生,也深深地感动了我。按照“本人的观点”接受理解,再进行“自以为是”地归纳整理和发挥,把院士们的“今天我们只要努力——明天我们就有一切”的思想灌输给更多大学新生。
  真要谈论专业思想、专业感情不是在进大学校门之前就可能有的,是可以在读书期间、工作期间,通过逐渐培养产生而不断加深的。
  相反,进校门之前就有的那个只能称作为“专业幻想”,还得看幻想如何面对现实,不是所有的幻想都能成为现实。
  你在读高中的时候,你可能只知道文科与理科的区别,或者还知道外语与汉语的区别,物理与化学的区别。不少理科班的同学和家长,甚至对于“‘理’‘工’有别”也不甚了了。
  有人说“听你说怎么‘理’‘工’还有区别,我一点也不清楚怎么办?”我倒认为,这不见得是坏事,对专业的认识本来就是从模糊到清晰的。并不是说“越模糊越好”,但是在模糊之间,选择的余地就相对较大。
  不少院士中,有喜欢机械的去搞了地质;有天文爱好者,却去研究了空气动力学;有喜欢数学的,去学了水利;有想做医生的,去读了林业。
  很多院士说他们刚进校时,不知道自己学的究竟是什么。他们有的不知道什么叫“铸造”、他们有的为普通的“焊接”也有那么多的“学问”能成为大学的一个专业而感到惊奇。
  院士们坦言自己就读的学校不是自己原先理想中的大学,所读的冷门专业也不是自己选的,但是努力了,成功了。
  记得有一个院士在谈到关于专业思想的“稳定性”问题时,有过一句曾经引起大家极大兴趣与争议的名言:“先谈恋爱后结婚的夫妻”并不一定比“先结婚后谈恋爱的夫妻”更“美满幸福”、更“地久天长”
  不是说“冷门专业就一定特别容易出人才”,但是基础比较好的人如果不全去挤那几个热门专业,而去选读某一个冷门专业,那么脱颖而出的机率相对就会非常大。

 

(三)究竟怎么办
  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从来就认为刚从高中毕业的年轻人,在专业方向上有很大的可塑性,不应该过分强调“专业思想”的“个性化”:不应该没有自己的专业方向、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专业方向定得很窄很死。
  以工科专业为例,在大学里选修课不要限于“与本工科专业相关”的,最好能够跨出相关的工科专业类型,实行不相关工科专业交错选修、理工交错选修,如果能够文理选修交错则更好。
  大学四年里公共基础课一定要扎实,专业面一定要宽泛,毕业后公共基础知识是不可能再补了。在学校里,专业前沿的新知识当然要学。但是这些专业前沿的新知识,却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有效地学习、掌握、应用。
  就业、创业过程中改行跳槽也是很正常,最终从事的职(专)业方向,只有在工作后不断摸索中才能逐渐明确最后得到确定。
  一个人首先要能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才可能生存下去、才可能求得进一步的发展。所以,不仅在选学校与挑专业上要学会凑合和将就,就是在将来的应聘就业上也要学会凑合和将就。人生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但是每一步的基本目标就是要靠凑合和将就来实现的。

 

附言(以下是我12月23日上午9:00在蓝梦飘雪博文《转专业或读双学位,你可得想好了》后的留言,局部略有修改):

  换专业是很不现实的,不是随便想换就可以换的。
  学校招生是有计划的,专业招生数也是根据专业师资力量、实验设备条件来确定的,当然历届毕业生就业率高下也是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我校(华东理工)换专业学生的全部名单,每年都会地张榜公布,透明地接受全校师生检查监督。虽然教务处橱窗里贴面了名单,也不过150名左右,在分母为4000多名学生的情况下,还不到5%。
  我可以断言,一般学校允许转专业的学生数,不太有可能超过本届学生总数的5%,根本不可能会超过15%。没有所谓“胜利大逃亡”之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