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圈养放养”话题之继续

标签:
杂谈大学生自制力约束管理早锻炼晚自习圈养放养陪读教育 |
分类: 附庸风雅充斯文 |
山路水桥08-11-25重新发表此文附记:关于大学生圈养放养之议论,最早还不是起之于“建议大一新生不要带自备电脑”,一直可以追溯到二十多年前清华大学的关于“恢复早锻炼、晚自习”的规定。是否提倡“早锻炼、晚自习”,现在简直已经成了鉴别“圈养、放养”的重要标志。
在前一篇议论中,我就谈到了“圈养、放养”主要体现在“学术、思想、言论、方法”的开放程度上,而某些“纪律约束”的规定,一般不能算是“圈养、放养”的试金石。
再次强调:如果有人一定要把“纪律约束”的管理规定扯上“圈养、放养”,那么我们要看这些规章制度是不是有违于“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说是不是影响了“让学生健康地成长,走上成功之路”,是不是束缚了学生的“学术、思想、言论、方法”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其实,有关教育方面的很多规定例如“考试不可以作弊”,在我看来是对学校管理的讽刺,而签署高考诚信协议是对于自觉的学生的人格侮辱,但是事实上这些并不是完全多余的,而自觉的学生对此非常理解,也不会因此而受到任何的影响。
非常可笑的是,有记者(大学生家长)博客,一方面在写“陪儿读大学”的“陪读日记”,一方面在写攻击当代大学校园“圈养”管理的文章。大概这位家长认为只有家长才有资格“圈养”自己的孩子——陪着“早锻炼、晚自习”,老师是没有资格这样作的。但是一般家长哪能像你记者那么自由自在地“白天工作、早晚陪读”两不误。
早锻炼、晚自习,学校规定没大错
07大一新生(去年写的)开学已经快两个月了,网上正在非常轰轰烈烈地讨论着“大学生要不要明确规定必须参加早锻炼、晚自习”。大约又有什么大学发布了“大一学生要坚持早锻炼晚自习”的规定、建议、倡议或通知了。这些学校如果是名牌一流,校长还可以顶得下来沉默一阵子;而非名牌一流,校长的屁股又要如坐针毯了。
在我的记忆中,主流媒体上有关“大学生要不要早锻炼、晚自习”的批评、争论从未间断过,至少已经有了20多年,从八十年代初期“清华大学”的“学生必须参加早锻炼、晚自习,男生不得留披肩长发,女生不得穿超短裙”开始了。
现在20年过去了,清华大学早就废除“男生不得留披肩长发,女生不得穿超短裙”的陈腐规定了。男生扎个小辫儿“超级时髦”,女生的服装清凉得几乎没有几个平方厘米再可以节省的了,对如此巨大的进化,没有一个大学会有任何非议了。
现在也就只剩下最后一点点被称为“脑残”的规定“早锻炼、晚自习”还在被某些食古不化的人在“抱残守缺”了,谁要是再讲“悬梁锥股”精神,那就是鼓励提倡学生自虐了。
但是现在的近视眼那么多,都是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是怪不得我提倡“囊萤映雪”精神的。
不知道媒体记者对大学里的学风状态有没有关心过,只是从来也没见过报纸上有片言只语的评论报道,而对学校的相关规定批评的程度,如果用“铺天盖地”来描写,也并不显得十分夸张。
我始终弄不懂,“早锻炼、晚自习”为什么对高三学生来说是不言而喻的,而一跨进了大学校门就没有必要了?
很多普通大学、小型大学为什么反倒没有明确“大学生必须参加早锻炼晚自习”的,他们说:“我们的教室那么少、图书馆的阅览室经常是作为会议的讲堂,根本没有条件“集中”上晚自习。”“我们的操场那么小,人员紧缺,哪能配备那么多管理力量为学生早锻炼“点名”“打卡”?”
实际上大部分“大”大学,也只是名义上的约束规定你必须得自觉地“早锻炼、晚自习”而已,也从来也没指定过早锻炼在东操场、西操场还是体操房,也不可能规定晚自习在哪个教室大楼×××室。虽然有明确要求,但是一切都强调自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守校规要靠自觉,“校规”就像“国法”一样不可能时刻对所有人进行“跟踪”。
然而总有人一看到“规”“法”二字就头痛、就反感。这些头痛反感的人,当然还是属于“有视”、“热视”校规、国法的。更可怕的是对此“无视”、“漠视”甚或完全“蔑视”。
我不是生来就是教师,我也做过大学生,依我个人的观点,对于大学生来说“早锻炼、晚自修”是不应该要别人来讲的。规定“集中”地上早锻炼、晚自修确实近乎搞笑。
况且陪在一旁监视“点名”或“打卡”的老师,他自己可能应该也会觉得挺蠢、挺无奈、挺可怜的。
但是,现在自觉的学生实在太少。所以如果这样做,对不自觉的同学真能有效,我倒也认为是无可指摘的,就怕老师和学生的某一方面不能坚持下去。
对于意识到早锻炼晚自习之重要性、在高中里已经有了良好习惯、有较高自觉性的大一新生来说,学校的任何规定根本不会对他形成任何的思想负担和约束感。
反之在高中里就是厌学的、被迫的、不自觉,那么对什么样的规定也都会有抵触情绪。
需要严格管束才能正常成长的人,总是非常可怜的。一个人,最好能自觉地(这是前提)自由自地(在上述前提下)地成长。
虽然这种“管束”也只是管管“君子(自觉的学生)”,管不了“小人(不自觉的学生)”。但是无论对于谁,管束不能少,更不能取消。
当“管束虽然不能无,但是对你却是多余的了”时,你就已经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的境界了。
管束太少的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
别的学校的情况我不敢随便说,我们学校的情况我大约是可以说一说的,每天早晨上课前总有那么一大批(注意不是一小批)学生从校门外匆匆赶进来(现在学生宿舍都在校园里了),买个馒头进教室,一边上课一边吃。吃完就趴在课桌上睡觉,不睡觉不行啊,昨天晚间网吧辛苦了一个通宵,今天晚上还得去网吧“上班”。
其实,这些学生真的还算是比较好的学生,因为他还记着上课这件事:在吃馒头时,还不忘记看两眼黑板;趴在桌子上睡觉时,还偶尔能听到讲台上老师的几句吆喝。而更有不少的学生是“撬”你没商量,吃、喝、拉、睡全在网吧!
我们上海工科数学协作组开会时,大家总是说“你们华东理工大学的学风全上海最好”,我呢,只能摇头苦笑。
请媒体记者,即使是“奔马看花”,也要“浅入”一下基层,为什么来我们学校调查一下,这样答案就会非常清楚。
看看反对“集体早锻炼、晚自习”最激烈的人中,多少人实际上是希望到网吧去上“自习”的。
去年这个时候,大家在争论“上交大规定大一新生不得备有笔记本电脑”问题时,本人发表了“理解徐小平的激烈,同情上交大的无奈”一文,谈了我几个十分矛盾的观点。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非常值得研究讨论的事,简单的指责、甚至谴责,是很容易作出的,但也是无补于事的。
当时其实也不想谈此事的,我的文章徐小平他也不可能看到,我也无法让新闻媒体注意到我。
只是看到很多的06家长跟着徐小平起哄,觉得要对06家长说几句话了,只是希望06家长们不要跟着起哄了,能配合好“上交大”。虽然文章也呼吁希望媒体能给上交大多提些建设性意见,但是人微言轻并没有更多的奢望。
当年媒体说清华大学怎么能这样地“小儿科”?现在还是这样,某些07家长又在嘁嘁喳喳地认为:怎么大学还要“规定学生早锻炼晚自习”像个“幼儿园”。对不起,我对事不对人,请说这些话的朋友到大学去看一下,然后请再说究竟是“高中”像“幼儿园”还是“大学”像“幼儿园”?
所以我恳请媒体与家长及社会各阶层有识之士,大家一起来“开方子”:怎么样改变学校“少管就乱,多管就死”的现象。
在没有更好方案之前,学校还得认真严管。
07家长们,请多给学校一点支持和理解吧,不为别的,为了你的孩子。
我以上这些话,你一、二年里也许是不会理解,真心祝愿你一辈子也永远无法理解。因为当你一、二年后再理解这些话就已经太迟了。
前一篇:山路水桥的吃橘子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