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在中国行教育高考文理分科选择原则误区逃避 |
分类: 中学数学答疑室 |
你为什么要选读理(文)科
——为高一家长博客圈而写
山路水桥 http://blog.sina.com.cn/slsq
我国高中教育的文理分科不知是从什么开始的,这实在是高中教育改革的一大败笔,表面上看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结果学生的负担比原来还要重;表面上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际上除了个别学生外,在高中阶段文理可塑性还是很大的,有些学生(包括家长)在面临选择时,还非常茫然。
文理分科加剧了高中生的偏科现象,使“文科生轻视数理,理科生轻视文史”变得更加堂而皇之。
在家长圈两年多时间里,我就知道有好多同学转科的事。有读了一年文科班的,突然发现自己数学上的兴趣与潜力,毅然决定改读理科。
也有读了半年理科班的同学,听了舅舅的一席话,毅然决定改读文科。
而我在大学里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经历告诉我,一些在高中读文科班的学生连“加速度”是二阶导数、“电流强度”是一阶导数都难学懂,因为他们连这两个概念的本质都不懂;而一些读理科班的学生,则文字表达能力很差,文史常识掌握得极其糟糕,甚至自认为喜欢舞文弄墨的理科生,写的东西也是令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
我是坚决反对在高中阶段就文理分科的,并极力主张大学生也应该文理交叉选课,文科生选一定学分的数理课程,理(工)科学生选一定学分的文史课程。
如果你不是韩寒这样的特异怪才,那么就不允许有任何偏科。
现在不是谈高中阶段该不该文理分科的问题,而是谈如何选的问题。
一.在理论上说,文理选择当然只要根据自己目前对哪类课程的
(1)兴趣爱好更突出;
(2)特长更显著、优势更明确;
(3)对应的领域里将来具有的发展潜力更大。
以上的几个“更”不是与别的同学去进行比较而得到的,是拿自己个人对各类课程的感觉来进行比较而得到的。
实际上,将来的发展潜力是不可知的,而且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所以选择的第一步就要慎重考虑,一旦选定就不能轻易反悔,要坚持走下去。
虽然即使将来的工作了也不一定绝对的对口,甚至还可能不断地跳槽,但是放弃自己的专业基础,重新学习新专业不是很容易的事,除非你只是想混饭吃,或者是具有极高的天赋。
二.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显示出对哪类课程有特别的兴趣爱好,那么你是否对将来的工作性质有些什么考虑?你喜欢动手,还是动脑?喜欢动脑的话,是喜欢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
善于动手的将来读工科专业(高中分科属于理科),喜欢抽象思维将来读理科专业,喜欢形象思维将来读文科专业。
这只是粗略的分类分析,实际上将来不管搞什么性质的工作,也都是要求手、脑并用,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兼具。
三.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显示出对哪类课程有特别的兴趣爱好,而且对将来的工作性质还没有任何考虑。那么我强烈建议你选理科。理由如下:
(1)我们简单地只就现在高校招生时,文科与理科的招生比例大约为21.7%∶78.3%的情况看,可以知道理科生的招生数量远远大于文科生。但是在高中阶段,学校对选读文科班的学生人数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多数学校文科生的比例大大多于25%。
(2)文科学生在高考时加分项目极少,基本上全部是裸考。
(3)在大学里,如果学文科专业,对理科知识的摄入机会不大可能再有了;而在学理科专业的情况下,对文科知识就有很多的摄入机会,这一点非常重要。
(4)“文科人才”当然也是社会的需要,但是社会的经济建设需要更多的是“学工科”的建设人才,只要理工科的基础打得扎实,专业改行较容易(甚至改从事文科类专业的工作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就业路子比文科毕业生更宽广。
四.以前我们国家在“开国”过程中及“稳定政权”阶段,要靠“枪杆子”、“笔杆子”人才;现在复兴阶段要靠“工科技术”人才;将来大发展要靠“经济管理”人才。
综观世界各国“政治与经济的管理”人才,不少是“本科学理”、“硕博攻文”的,这恐怕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向。
最后想说“文理分科选择中的一个严重误区”,就是“逃避原则”。
有人对理科不是特别有兴趣,只是因为“语文”“外语”特别烂,才不得不选理科;
反之也有人在文科方面没有特出的专长与兴趣,只是因为“数学”“物理”特别烂,才不得不选文科。
这种“逃避原则”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出发点却是错误的。
这两年一直有人说我以上理论是“咬文嚼字”,笑我是在忽悠人:“二者必选其一”,若“选A”不就是“逃B”,而“逃A”不就是“选B”吗?
从表面上看,“选优原则”和“逃避原则”是殊途同归,我的讲法似乎是有点“咬文嚼字”,但是我觉得这“选优”和“逃避”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那就是一个是“主动”,另一个完全是“被动”。它决定了“分科后”学习的“主动性”、“信心”和“动力”。
事实证明,按“逃避原则”选择的同学,是想选择“容易学的”学,结果会一定会发现学好什么课程也都是不容易的。而按“选优原则”选择的同学,是想选择感兴趣的学,到后来越学越感到兴趣浓。
主动选择是“扬长不避短”。而我最担心的是在被动选择下的“避短难扬长”。
在“逃避原则”下,你不得不作出的被动“选择”,我怀疑你是不是会无怨无悔,是不是能全力以赴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是不是会在遇到困难时,会有新的“逃避”。
如果你可以肯定地回答我:“不会”,那么我当然也不反对你的“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