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山路水桥
山路水桥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055
  • 关注人气:45,3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季神童轻生压力来自何处

(2008-03-30 22:34:31)
标签:

教育

高考

杂谈

厌学

轻生

学生

学校

家庭

媒体

政府

责任

分类: 附庸风雅充斯文

花季神童轻生  压力来自何处

文/山路水桥

  邓波老师前天问我对于“十四岁高二女神童轻生事件”有什么看法,有关报道我是早就看到了的,对于这336字的遗书以及太多具体的报道事实,我实在无话可说。不是我因为看得太多而已经麻木了,也不是说我对此没有一点思考。
  类似的事件我们学校也有过多起,千头万绪啊,简直无从说起。
  长期以来,我看过许多专家对此发表的各种意见,但是,坦率地说,从他们的长篇大论中始终也理不出一个建设性的头绪。我还能说什么?
  要说谁有责任,“人命关天”的大事谁都会双脚直跳。但是方方面面,又有谁能脱得了干系?
  有人做了统计,学校里的“轻生”现象较多地反映在“优秀生”、“高学位者”的身上,可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方面,“优生”们已经把优秀作为了一种“习惯”,他们容不得自己遇到一点挫折(包括学业上,人际关系上,情感上),经不起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半句批评和指责。
  另一方面,对“优生”,学校和家长寄予的希望都特别的大,对他们的要求都特别的严。家长希望孩子能为自己争光彩,学校希望学生能为自己装门楣(实际上与以前的“耀祖荣宗”完全是一个意思)。
  真要讨论起来,这个“十四岁女神童自杀事件”无疑是当今“应试教育”下的又一个悲剧。
  在常人看来,类似的事件,搞“应试教育”的学校、教师,理应是最直接的最主要的第一买单者。所以专家们所提出一切关于学生“轻生”的“预防措施”或“干预机制”,都是冲着学校与教师的“应试教育”来的,冲着学生的“心理问题”来的。
  且慢,我们研究过学校、教师搞“应试教育”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吗?
  在“升学制度,媒体舆论,家长期望”全方位的“抢、逼、围”下,学校、教师能不搞“应试教育”吗?

  难道要我们的学生,调整“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适应“升学制度”的摧残,去接受“应试教育”的煎熬吗?
  媒体上(过去是报纸,现在有更多的是网络)状元光荣榜(分省、分地区、文科、理科、总分、单科直至作文单题)、状元谈访录、状元经验满天飞;哪个学校、谁班上出了一个状元,记者上门采访、电话采访就络绎不绝;那个班级考上一流、重点的比例高,任课老师虽然不能明着得到什么奖励、荣誉或职称,但是潜规则大家心知肚明。
  媒体上,一直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本来是很欣赏的,因为我把这个“好”字理解为“进步”、“提高”。我一直认为能够教“差班”,使“差生”有较大的进步和提高,与“优生”的距离逐渐缩小的老师,才是真有本事的好老师。而教“优生”、吃“金豆子”而下的并不全是“金蛋”的金鸡老师不能算什么好老师的。
  但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仔细体会下,发现“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其中“好”字的含义,从媒体具体阐述的本质上看就是“优”。社会及家长是决不认同“进步”与“提高”的,而只会盯住优秀不放。
  于是“差生”就被学校和老师所彻底唾弃,而“优班”的学生不断被淘汰,向“差班”输送新鲜血液。后果是“优生”压力就越来越大,“差生”就更加自暴自弃。万一出了什么事情,最后的责任不可能是别人,无论是上级部门、还是媒体社会舆论,全部推向学校、推向老师。
  更有专家将“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中作“优”字解的“好”字,更推进一步,赤裸裸地鼓吹为“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神童的”,建议为未出生(或刚出生)的孩子就开始“设计人生”。
  于是家长们心里就只有“清华、北大、985”,至少也得“211”。

  于是专家们建议允许有“跳级、跳级、再跳级”,最好是8岁就去上大学,10岁就大学毕业。全国办它30个、100个神童少年班。
  少数天资特别聪颖的孩子的家长这样想,我觉得尚属可以理解(但千万不要把优秀当成一种负担,前文《当优秀成了一种负担...》中我特别讲了这个问题)。而我们更多的家长总有一种攀比心理,看着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遥遥领先,而自己的孩子名次落后、成绩起伏,就咬牙切齿“恨铁不成钢”,无地自容之感油然而生,真想在什么地方挖个地洞往下钻。这种情绪能不影响孩子才怪呢!
  媒体的舆论使学校无所适从,家长的期望使学校左右为难。

  老师的无奈、家长的期望,通过层层“压力传递”与“压力放大”,最终全部让学生来承受。
  不要说普通家长和老师,有多少搞“心理学”的家长和老师都到了崩溃的边缘了,还能说我们的孩子怎么样,那么样吗?
  学习本来应该是很有趣的,不断掌握新知识应该是很开心的。现在,学生“厌学”的情绪越来越浓重,责任究竟在谁?
  生命是最宝贵的,“求生”是人的本能,现在却有那么一些优秀学生却感到“生不如死”想到“轻生”,责任究竟又在谁?

  教育是学校的事,也是全社会(包括家庭、媒体、政府)的事。教育的成绩与责任也都是这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