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杨、艾教授
我们能光呼唤陶行知吗?
龚成通《新建分类:草根一言堂》开篇
附言:寄语家长朋友
下面所附的《陶行知先生“四颗糖果”的故事》是在本人开博初期摘自《天天健康网》的。
对此,我一直想着写一点评论之类什么的东西,后来看着人们的评论一篇一篇地出来,觉得要讲的话,已经被别人全部都讲完了,而且大家也都比我讲得更好,所以就逐步打消了再讲的念头。
最近网上最热闹的问题是中国政大的《杨帆门事件》和中山大学的《艾云灿事件》,我突然觉得有从另一个侧面来谈论一下《陶行知先生“四颗糖果”的故事》的必要。
我觉得关于《杨帆门事件》和《艾云灿事件》的大多数评论,都没有讲到点子上,这两位老师在我的眼里绝对是个好老师。现在,敢于如此严格要求大学生或研究生的老师太少了。敢于给违规学生不及格、让他们不毕业的老师则更少。
相反的是,现在大学里教风不严、学风日下。
大学里,不少(可能是“很多”)管理者(包括校长)和老师,对学生无能为力、事事姑息迁就、听之任之。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是:
一.失去了校规、校纪的权威,丧失了老师的尊严;
二.伤害了大多数有正义感的学生、教师的感情、要求和自尊心;
三.也不一定能使一小部分学生领你的情、买你的帐,因此而有所收敛。相反这少数人的无法无天的现象更会甚嚣尘上,而带坏周边的一大批人,祸及更多的无辜。
我们说:教师也是人,是人则一定各有个性,杨帆和艾云灿两位教授就极有个性,你要教师没有个性,那么,你就首先要教师不要做人。
我觉得这两个老师的问题也不是没有,但只有一个:为师者必须要“温文尔雅”、“温良恭谦让”,而不能“卤莽粗暴”,否则就是“斯文扫地”、“民工作风”。撇开令人刺耳的“民工”、“扫地”话题不谈,这“卤莽粗暴”确实是个大问题。但是本人却认为这样的问题,决不能算是什么大是大非问题。
既然大家认为对学生的错误都应该“宽容”,为什么就不能对“卤莽粗暴”的老师也给予一定的宽容和理解呢?并从正面上给予保护、支持他们呢?
给这些老师一些友善的提醒,让老师自己注意着改进就是了。
现在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杨帆和艾云灿两位教授该不该抓、管学生?也不是什么抓、管学生得对不对?而是有人恰恰是在拼命地抓住两位教授个性比较“卤莽粗暴”的一面。全面地控诉这两位教授抓、管学生的行为,全面地否定这两位教授抓、管学生的动机。更有甚者,竟然牵涉、攻击到他们的学术水平、人格品质、家庭和睦问题。
大家都在呼唤陶行知先生,是很对的。陶行知先生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不仅仅是值得杨、艾两教授学习。
好老师的必须有“责任心”、必须能对学生“严格要求”,同时还应该能和学生“平等”相处、对学生的偏差和错误能有一颗“宽容”之心。
但是,当我们看完下面的故事后,我们也应该在呼唤陶行知先生的同时,呼唤“王友”同学。
“王友”同学,他能够在老师阻止他的时候,立即停止了自己的错误行为;
“王友”同学,他能够提前到办公室准备与校长对话,更没有因为老师迟到而踹脚踢门;
“王友”同学,他在听了老师认真分析后痛哭流泪、知错就改。
如果,“王友”同学不是这个样子,凭陶先生的经验水平和人格魅力,我相信故事当然还是会有的,但肯定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当然,我理解陶行知的“对学生的宽容之心”,决不是没有原则的,更不是放任自流的,而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教育。
现在我们特别提倡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我们学校更要提倡建设一个“和谐校园”。
而“和谐校园”要靠我们师生来共建。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在充满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让学生反思自己,使学生自觉知书达理,从而自觉主动地纠正自己的偏差或错误。作为学生应该尊敬师长,爱护学校,在较为宽松与和谐的环境地,更能够认真学习,自律自重。
陶行知先生“四颗糖果”的故事
摘自《天天健康网》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
“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
转贴感言:寄语高三家长
“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
虽然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今天,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它对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宽容孩子。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套”。
教育界同人当然是教育工作者。
但是教育并不只是学校教育,但是社会教育(这里不以他为主题)、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有一句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但是我们的有些家长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教育工作者”,其借口是:我不在“学校”工作。
家长朋友们,在对待孩子们的偏差或错误时,你们的口袋里是不是也常常放着“四颗糖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