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校园教育杂谈 |
分类: 附庸风雅充斯文 |
日记[2007年9月23日]
文/龚成通
这是今天下午的事。
N老师是我的老乡,也是我27年前(1980级)的学生,比我儿子大7岁,而他的孩子比我孙女大9岁,09年要高考。
原来是,他前天看到学校周报上关于我利用博客“辅导考研,议论高考”的报道,我没臭美上几天,人家就真当我是专家了。烦恼上门了。
他没上我的博客,直接把我请到他家去作“指导”。既然自己称自己是高考拉拉队的志愿者,也就义不容辞了。
他首先给我戴上一顶高帽子:“你是一个成功的爸爸,希望能得到你毫无保留的指导”。
接着就提了一大堆问题,听了后觉得他们夫妇俩在某些方面分歧还较大,归根结底是一个问题:怎么样正确看待状元的学习方法。他收集打印的“十一个高考状元谈访录”、“两个哈佛孩子成长录”,据说他老婆不肯好好研究。他老婆是一个重点中学的高三教师,也许因为跟我不熟悉,所以不肯讲他老公什么,只是说他“捧着一堆废话当宝贝”。
哈哈,我算什么老娘舅。我心里是彻底支持他老婆。
但也要顾全一下我当年高足的面子。我只能折中一下:大家都有道理,大家都有错。既不能把它(这些状元经验及哈佛孩子成长设计方案)看得太重,也不能拒绝做认真研究。
在应试教育的风口浪尖的中学里,在把状元捧作神明的高三家长学生面前,把“状元经验”、“哈佛孩子设计”视为废话,这要有多大勇气。
从他老婆的口中听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优秀学生、优秀家长(或中等偏上的)对“状元经验”、“哈佛孩子设计”都不会很感兴趣。而这种书所以畅销,就是因为它得到大多数中等生、中等生以下的家长的格外青睐。
不知道我们家长圈内圈友的情况是不是也是这样?
以下谈正题,虽然,并不是和N老师的谈话实录,N老师没做笔记,我也没录音。但是,其实无论跟谁讲,我也就那么几句话。写出来,供愿意听的人参考。
打字太慢,有点累了,时间不早了,明天再说。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