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考填报志愿专业 |
分类: 附庸风雅充斯文 |
专业无高下 合适最重要
山路水桥 http://blog.sina.com.cn/slsq
一.优秀生更应优先选择专业
全国上千所大学,上万个专业,不要说考生难于选择,就是专门从事升学指导的专家,也难免眼花缭乱。基本上也是不着边际的泛泛而谈。听来似乎头头是道,做来还是一头雾水。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讲法是,优秀学生优先选择学校,非优秀学生优先选择专业。
这些观点迎合了一些具有“名校情结”的优秀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鼓吹这一观点的根据是:进入了这样的大学,就拥有了更多与高层次、优秀学生接触的机会,可以开阔眼界、提炼自己。如果发现自己读的专业不合适,学校根据政策是允许你换专业的。
依本人之见,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是对优秀学生的一种误导。对于前面一段话,也许大家容易认识到是空的。那么就让我来告诉你,后面一段话绝对是虚的:
允许换专业的政策是有的,但是能够成功地改换门庭的,可以说是象征性的。这象征性的现象,表面上是让学生能有一个发展个性的空间,但其实质上只是招生时忽悠优秀考生的一块招牌。
二.专业无高下 合适最重要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着好专业,究竟什么是好专业?
有人认为某个专业毕业后无就业问题的忧虑,就是好专业;但是有人就反对,说是这种专业工作好找但挣钱不多,能挣钱的才是好专业;
有人认为老专业底蕴深厚成熟、方向稳定、基础扎实,可以学到更多知识;对此又有人反对,说是新专业虽然学科优势不理想,但是发展前途宽广,一张白纸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容易出成果。
我觉得都很有道理,都是非常值得考虑的因素。可见好专业是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就业、挣钱、学知识、出成果都很对。
虽然他们之间其实是不矛盾的,但真要想把他们统一起来,却很困难。像找朋友谈恋爱一样,如果要求条件一个也不能少,那么就要打一辈子光棍了。
以我之见,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何谓合适的专业,就是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较相近的专业。
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别人不清楚,你自己还能不清楚吗?
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专业,我在3月份曾经发现过一篇较好的资料,在前一篇博文量体裁衣 对号入座 找一找最合适你的专业中已经加以转贴。
即使是这样选定的专业,其实你还可能停留在某种想象之中,在到了学校接触到具体专业时,也并不一定就马上如鱼得水的。
譬如我的很多学生,因为喜欢化学而来读化工的,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读化工还要读那么多数学,更让他们想不通的是,还要读那么深的物理。
所以,即使你认为专业很快就能确定下来,或者在你心目中早就有所考虑。但是,最好也要在网上搜索一下,把该专业每一年每一学期需要开哪些课程搞搞清楚,尽量避开自己比较头痛的课程。
再譬如,十多年前,我朋友的一个孩子对天上的星星特别感兴趣,省里的天文爱好者协会都挂上了号,高考理所当然选读“天文”专业,两年读下来才知道,这个专业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有趣。幸好在我的反复引导下,较快地结束了苦闷而迅速奋起,现在总算小有业绩。
所以,你要明白并有思想准备,感兴趣的事并不一定总是很有趣的。
兴趣仅仅是你的带路人,路还得靠自己迈开双腿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就是天堂,也要气喘嘘嘘地攀登。
同时,顺便提请准高二和准高三的学生(和家长)注意,要及早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不要直到临填志愿,还不知道自己合适的专业是什么。
当然,确实也有人可能直到今天临填志愿时,还没有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是什么,那么你就把“就业”与“钱景”作为考虑的依据也是未尝不可的。其实所谓兴趣,也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年轻人有一定的可塑性不是坏事。
三.理科、工科没有贵贱之分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另一种说法是成绩优秀的(理科生)适合读理科,成绩一般的适合读工科。这也是一种严重的误导。
虽然理科和工科的区别是比较大的,但是社会地位是同等的。
基础理论研究(理科)和技术研究与开发(工科)同样需要优秀人才,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没有高下之分。研究员、教授、工程师也没有贵贱之分。
四.一旦选定
行里行外的围城现象永远都是存在的。但是我认为“学一行,怕一行;做一行,怨一行”的人,注定是没有大出息的。
要知道在社会上跨行跳槽是困难的,在大学里成功换专业基本上是白天做梦。
附录一
附录二:
“全国26所理工大学”链接大搜索
排名不分先后
我在上面讲到“即使你认为专业可以确定下来。但是,你最好也要在网上搜索一下,把该专业每一年每一学期需要开哪些课程搞搞清楚。”否则,在录取报到后,可能会碰到你自己比较头痛的课程。
对于选读理工科考生来说,这点更为重要。
大连理工大学(211、985)http://www.dlut.edu.cn/
华南理工大学(211、985)http://www.scut.edu.cn/
北京理工大学(211、985)http://www.bit.edu.cn/
华东理工大学(211)
南京理工大学(211)
武汉理工大学(211)
太原理工大学(211)
天津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河北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这里东华理工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校,前者在江西,后者在上海。
上海理工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也是两个不同的学校。虽然他们都在上海。
邮局经常把东华理工大学的信送到华东理工大学来;经常有外地家长去上海理工大学找自己在华东理工大学读书的孩子。
考生朋友们,填志愿时可千万不能这样糊涂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