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打孩子教育谈心育儿 |
分类: 成长点滴 |
这事儿在果妈心里搁置了几天,不想说出来。一直在大家的心目中:果果是个优秀的好孩子,果妈是个温柔的妈妈!但是,今天我要写的这件事,却是个例外!这是果果成长路上,果妈第一次对果果“动粗”,还是写下来,希望亲们声讨我。。。育儿路上,我也曾经“翻过车”!自责的同时,也希望再也不要发生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大家引以为戒,与亲们共勉吧!
日子记得很清楚,是3月8日妇女节这天。因为过节,琴行也放半天假,果妈就让果果在家里练琴。而且由于过节,单位发了电影票,是下午三点的电影。有电影看,所以果妈想带着果果一同去。从下午一点钟开始,果果就已经把钢琴打开,准备练琴了!果妈心想,平时果果在琴行是练一个小时,刚才经过协商,如果果果好好练,就弹半个小时,说好之后,果妈就离开果果的房间,到客厅去看书去了!
因为果果练琴已经相当自觉,所以当断断续续地钢琴声从果果房间里传出来时,果妈以为果果已经开始练上琴了。过了大概五分钟,果妈听琴声,怎么听来听去就只有那几个音在来回地重复?于是,轻轻走到果果的房间,推开虚掩的房门,你们猜我看到了什么?我那儿宝贝儿娃儿是站着弹琴的,不但是站着弹,而且是侧着站的:只见果果左手拿着一本漫画书,右手在弹琴,左脚踩在琴凳上的电暖袋上,一副“全能选手”的样儿!因为刚才果果说肚子有点不舒服,怕她是因为夜里着凉了,果妈给她热了一个电暖袋放在她的衣服里,而如今,热肚子的电暖袋被果果踩在左脚下。。。娃这如同耍杂技的样子,令果妈气愤不已“果果,你就是这么练琴的吗?”果果一看,果妈正愤怒地站在她的面前,吓得赶紧把书一扔,乖乖坐好,恣意的琴声开始四处飞奔。。。
看果果开始练琴了,果妈重又离开她的房间。过了大概十分钟,忽然听到琴声又变得稀稀落落的了,而且又是那几个单音在重复,果妈在客厅里说话了“果果,专心练琴,不要看书了啊~~”渐渐地,琴声又变得密集起来,但是不流畅。过了两分钟,忽又还复那几个单音。果妈看都不用看,那果果一定又是左手拿书,右手在练琴了,这孩子,真是以为是为妈妈练琴吗?是过去说她,还是不去说?看看时间尚早,还不到一点半,算了,再忍一忍。。。
就这样,果妈又忍受了果果继续单调的重复,到最后,居然连单调的钢琴声也没有了,整个房间归于平静。果妈不禁放下了书,再忍受了五分钟,来到果果的房间:果果正横坐在她的琴凳上,专心致志地看着书,连果妈再次来到她的房间,都没有感觉到。果妈把果果手中的书一抽,果果这才惊了“妈妈~~”,然后转过身去乱按琴键。果妈什么话也没有说,把果果爱看的漫画书统统都全部拿走,准备拿到阁楼上的书柜上去放着。果果回头,看到果妈怒气冲冲地把她最心爱的漫画书都拿走了,有股幽怨的眼神在溢出。。。
果妈心想:把你爱看的书拿远点,这下应该可以好好练琴了吧?因为我家阁楼和房间不在一层,每次上楼都要拿门口鞋柜上的钥匙,今天,太过生气,照往常一样,把大门一关,这才发现,完了:忘记带钥匙了!赶紧按门铃,我家的门铃声音很小,再说,刚才因为要果果认真练琴,把她的房间门顺手就关上了,她估计听不到。一摸衣兜,所幸手机还在!赶紧给果果大姨打电话,让她打家里座机,当听到家里座机响起来时,果妈松了一口气,电话响了三四声后,听到果果从房间出来了,然后接了电话,挂了电话之后,并没有马上开门,房间内又是声息全无。
这时,邻居恰巧出来,看到果妈抱着一摞书站在门口,以为果妈没有钥匙,果妈赶紧解释“我姑娘在里面~~”邻居很是热心“那她怎么不开门啊?”果妈一脸尴尬“她在弹琴,可能没听到!”邻居似乎还想说什么,果妈转过去继续按门铃,果果就是不开。然后邻居继续说“不要紧吧?”果妈说“没事儿~~”邻居这才下楼去了,唉,有时遇上热心的邻居也不好办啊~~
一看按门铃不奏效,果妈开始用手掌拍门,果果看果妈真的是发火了,这才开了门,果妈进门什么都没说,拿了钥匙,就上楼去了。下得楼来,一用钥匙开门,门居然被反锁了,果妈的火又冒了上来!开始用力地拍门,果果并没有给果妈开门,而是在里面喊“妈妈,你把我的书放到哪儿去了?”果妈说“放到阁楼上去了!”估计果果以为果妈把书给她扔了。。。果果又等了一会儿,然后才来给果妈开门,一开门,就知道苗头不对,想躲却不知道往哪里躲。果妈本来是为果果不好好练琴生气,继尔把干扰她练琴的书给搬走,没曾想,自己把自己给关在了门外,而热心的邻居“隔岸观火”,令果妈“火上浇油”,所以,一进门,不可避免地,果妈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果果,“你就是这样给妈妈过节的吗?你就是这样乖乖练琴的吗?”然后生气地揪住了她的耳朵,意即希望她好好听妈妈的话,也许太过生气,有些用力,果果委屈地哭了,果妈生气地坐在沙发上,气喘吁吁“果果,你太令妈妈失望了!你不弹琴也好了,你居然不给你妈妈开门,把妈妈关在门外~~”果果无处可逃,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果妈气极,本来想说“妈妈再也不想管你了~~”的话时,想想还是太过分了,忍了忍,“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意思是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自省一下,果果一听,竟然穿上鞋子,出门了!
当果妈看到果果穿鞋子时,大脑一时是懵的,果妈以为,当我对她说出“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时,她会为自己申辩,为自己讨饶,说什么“妈妈,我下次再也不敢了~~”“我错了~~”之类的话,但是没有,倔强的果果和果妈一样,都是刚烈女子啊,说走就走,虽然自己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果妈坐在沙发上,反思着自己的行为和果果的行为,明明说对待孩子的问题,要忍,忍,可是忍不住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和她谈心,可她心思到哪儿去了?果妈一直劝诫自己:不要打果果,永远不要对孩子动粗!因为女孩子心思敏感而脆弱,她需要呵护,需要精心的培养,而不是“动粗”!说了不要打果果,为什么我还下得了手?果果刚才那怨恨的表情。。。
对了,我的宝贝儿呢?我的果果呢?果妈这才醒过来,果果呢?赶紧跑到门口,果妈以为,果果会静静地站在门口等着妈妈消气,可是,门外没有!我的果果,不会离家出走了吧?果妈吓得一身冷汗,赶紧穿衣服出门寻找,虽然知道果果不会走太远,可是下得单元门来,小区内并不见果果的身影,果果上哪儿去了?果妈的大脑顿时出现一些离家出走的女孩的画画:被人贩子卖到贫困山区,被坏人利诱,被吓傻,都伤害器官强迫乞讨。。。果妈不也再想下去了,失声在小区内喊起来“果果,果果~~”然而,没有人回答我。天,果爸出差在外,走之前说好要果妈好好带果果的,要是真把他的宝贝女儿弄丢了,俺这个当娘的还有什么脸面对她爹啊~~我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
幻想着果果突然藏在哪个地方,突然跑出来“妈妈,我在这儿!”可是,这个经常在果妈眼前出现的画面今天没有出现,果妈赶紧给果果爷爷奶奶家打电话,家里居然没人接,又打果爷爷手机,终于通了,这时,有一个亲人回应,果妈都感觉到有了一个依靠,不再那么无助!所幸果爷爷在小区阅览室值班,而果妈恰巧走到了这里。给果爷爷简单说了一下,然后,我们兵分两路,我继续往果爷爷那个小区找,因为我们家离果爷爷家很近,五六分钟的路程就到了;果爷爷往我们这个小区找果果。。。
当果妈跑向果爷爷家楼下时,看到楼下并没有果果的身影,然后打家里的座机,果奶奶不在家,没人!然后,果妈迅速往回跑,刚跑了两分钟,果爷爷打来电话“果果找到了!”果妈的心,顿时懈了下来~~当看到双眼红肿的果果出现在果妈面前时,果妈悲喜交加,而果果却有些怯怯的,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果妈柔声说“果果,你知不知道妈妈好担心你啊?”果果点点头,却不说话。
看到这个时候离电影开场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果妈问果果还想不想陪妈妈看电影,果果说不想去,就在小区阅览室看书。本来打算借着看电影,再次改善母女两个的感情,可是果果却不想去。看到果果对果妈若即若离的样子,果妈想:还是让果果好好静一静吧!到了电影院,果妈电影根本就看不进去,只想着今天乱糟糟的事情,坐了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最终还是出来了!出了电影院,看到旁边的蛋糕房,果妈还是进去果果买了爱吃的蛋挞回去。当果果拿着果妈特意给她买的蛋挞时,并没有如往常那样,欢呼雀跃地接过。有些羞涩地拿着,却没有吃。果妈叫她吃,这才勉强斯斯文文地吃起来。。。
晚上,果果把早就给果妈准备好的妇女节的礼物拿出来,是一张提前一天就画好的画!果果进门之后,赶紧就往房间里跑“妈妈,我先不要过来,我的礼物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果妈在客厅静静地等着,过了一会儿,果果拿着一张画羞涩地走过来,拿给果妈之后,就轻轻地溜了。这是一张普通的A4纸,果果把它一分为二,折叠了一下,在封面画了一个“节日快乐”的画儿,果妈打开一看,里面画着一个快乐的小女孩儿和妈妈手拉着手,而最上面,写着一句道歉的话“妈,对不起,我只是想看书才没有认真弹琴的!”
母女俩冰释前嫌,重归于好!果妈给果果道了歉,果果也给果妈道了歉。2012年3月8日,对我来说,真的是永生难忘!我想对于果果来说,也是永生难忘她的妈妈对她“动粗”吧?果妈偷偷问果果“你为什么要走啊?”果果说“你不是要我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吗?”果妈说“那是妈妈口不择言说的,妈妈太生气了~~”继尔问果果“你不怕坏人吗?”果果说“我会对陌生人摇头,说‘不’的!”这孩子,这么小,她只知道往爷爷奶奶家的方向走。她哪知道世间的险恶啊,她哪儿知道她该去哪儿啊?这当妈的口不择言的一句,以后是千万千万不要再说了!揽过这个傻孩子,真是万千感慨在心头。。。
最后想对亲们说的事:生气对人真的是不好,果妈都明显感觉到一生气,全身的病毒似乎都集聚了起来,身体内真的有毒。这回,我真的是感同身受了的!
孩子的心智是单纯的,孩子想干什么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来。如果家长去干涉他们,强迫他们,他们只会在心里怨恨父母。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方式,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只能让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离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能温馨、和谐地快快乐乐地在一起!
↑把这张用小数码拍的PP又做了一种纸质纹理风格~~
当她知道妈妈要过节时,早就说了“那就老样子,我送妈妈一幅画!”
当然,那些话是后来加上的!
当看到画中那个小女孩和妈妈手拉着手,同牵着一颗爱心时,果妈的心里涌动着说不出的暖意~~
美文分享:
该不该“打孩子”
如今,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理念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持这种观念的人肯定会反对打孩子,甚至认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无能,是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种表现。的确,在以下很多情况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对不能进行体罚的。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岁的阶段,孩子处在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之间摇摆的阶段。儿童迅速学会走、爬、推、拉和交谈等许许多多的技能,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儿童行为的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育儿小贴士:在孩子3岁前的这一年龄阶段,面对孩子的无理吵闹,面对孩子帮倒忙,父母往往是最头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怎么办?您不妨采用以下办法来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冷处理。当孩子无理吵闹时,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给孩子以积极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自然后果法。对于喜欢乱碰东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危害。?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很多孩子会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讲明道理。给孩子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这样做会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比如,你乱碰开水瓶,会被烫着的,到时候会像打针一样痛的。
6.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这时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丧失成长所必须的成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养成消极、自卑的人格;而且在这一时期进行体罚,孩子能够清楚地记住父母对自己的体罚,在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进入青春期后,儿童在肢体运动、认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渐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统一的自我。他们强烈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具有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张扬自我的强烈要求。如果这时体罚孩子,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还会产生某种报复与逆反心理;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他们会清楚知道父母的这种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种违反法律的错误行为,因而会对父母产生不良印象,认为他们不遵守法律。
4种情况下可以打孩子
在中国,父母打孩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采访现在的父母时发现:尽管有少数人不打孩子,但多数还是打的。如果你认为“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等观点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经常不能通过积极的鼓励,也不能通过讲道理让孩子遵守规则,那么你可能认为在以下情况下,父母或许可以通过“打”的方式,给孩子以威吓,使其改邪归正。
1.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但由于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里人又没有足够时间看住孩子时。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2.当孩子某些作为、习惯、心理倾向,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时。比如:从家里偷过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很多小男孩喜欢打人欺负比他弱的孩子,并以此为乐。
3.过于自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
有些从小被宠惯了的孩子,从来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不懂得要关心他人,长此以往,进学校后很难与同学相处,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对于流露出这种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时帮他们纠正。
4.父母或老师已多次提醒他有规则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规时,或者犯规后还丝毫不认错,下次还想再犯时,可以打孩子。简单地说,屡教不改时,可以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