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工大回忆(二)

(2008-09-01 00:21:29)
标签:

大学生活

武汉理工

交通

事情

杂感

杂谈

第三章 电话和双升
  要说宿舍的生活,只有这两件事算得上是主线,因为这两件事是从头持续到尾了,其它的一些生活都只是阶段性的。
  想起大一刚进来的时候花20块钱买的一部小小的201电话机,真是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这部电话买了不久,铁通公司又过来免费安电话,他们的机子比201的高级些,机子上有来电显示功能,但他们的线路没有来显,而201的机子却正好反过来了。终于有一天,宿舍里最聪明的一位仁兄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两台机子和线路对换了过来,从此我们用上了持续四年的201电话线上的铁通机子的来电显示的电话。虽然在这期间铁通公司过来反馈信息时发现过两次,也威胁我们换过来,否则没收我们的电话机,但都是光打雷不下雨,我们还是照用不误。
  要说宿舍里电话最为繁忙的时候,那一定是在大一的那一年,刚刚进入新的环境,与故人们的联系是最多的时候。在那一年,尤其是晚上10点钟以后,那电话绝对是一个接一个,一个电话挂断了基本上不要十分钟又会有一个打来,而且煲电话粥的实在是太频繁了,一般一个40-60分钟的电话根本不算希奇,急得旁边等电话的其他人一个劲的骂:
  “你快一点哈(啊),等会我同学说葛(给)给我打进来帝(的)。”
  至于最长纪录,我印象中的是宿舍一个安徽小伙,一次晚上大概从夜里12点左右开始打,电话两头好像一人打爆了一张30的201卡,具体我不记得了,反正至少打了3个小时左右吧!
  大一的生活乏味而又单调,那个时候,每天晚上大家边做作业,聊天,边等电话,成了大家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乐趣。这种乐趣,也是建立在对自己的电话的一种期待的等待上,每次当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相信宿舍没有人不期待这个是自己的电话。每次铃声一响,立马大家都兴奋起来了,都会争着围上去看看电话号码,如果是我们熟悉的号码,我们就会直接叫那个人去接,如果是不熟悉的,大家好奇心就更重了,都会抢着去接:
  “我接,我接!”
  “我接!”
  “喂,你好,请问你找谁?”
  电话那头:“……”
  这位兄弟立刻露出了失望的表情:“老游,你的电话。”
  想想在刚刚来到学校的一年多里,有多少晚上都是在这种期待与失望中度过的。在刚刚离开了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来到了陌生的城市,每个人都希望有更多的人想起他,关心他,“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环境变了,心态是相似的。
  到后来,时间长了大家对来电话都没什么兴奋可言了,更重要的是手机越来越普及了,直到大四,不管是班里人,还是宿舍这边的人,已经全部拥有手机或者小灵通。那个曾经给我们带来多少的欢乐和苦苦的等待的铁通电话机,却依然静静的躺在桌边的夹缝上,只是上面的灰尘越堆越多,到最后除了宿舍一位兄弟的女友时常打这个电话进来以外,其他人和这部电话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再来说说双升,这是一种扑克的打法,还有一个名字叫“拖拉机”。这种牌和斗地主一样,在湖北一带很流行。我们宿舍斗地主没有流行开来,倒是双升打了整整四年。每每无聊的时候,只要有人一提议搞两盘,马上就会有很多人附和的,有时候哪怕是晚上十点半了,都能开的了场。
  “来!干两盘!”
  “干就干,谁怕谁啊!”
  就这样三言两语,很快就凑齐四个人了,把桌上的东西往别的桌上一堆,搬两个凳子来,再从屉子里掏出一幅已经破的快烂掉的牌,一桌就这样开火了。

 

一般只要有时间,都会从5,10,K打到2,再一直打过A的,但也经常有打到一半吵起架来不欢而散的,大家一般打起牌来都挺较真,没有完全的打着玩。
  再到大四最后一个学期,终于开始流行打麻将了,从此宿舍日日夜夜开火,俨如一个个大赌场,用乌烟瘴气来形容并不为过。打麻将不来钱肯定没劲,我们来的都是5角或1块起胡的,但杠了要加钱,如果自摸一盘胡个上十块也经常。从此输钱纪录也不断攀升,兄弟甲今天输了39块,兄弟乙明天输了57块,不过到最后也没过百。有时侯赢的人不好意思了也会出去请大家戳一顿。
  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位去年考研考上同济的兄弟,打麻将也是特上瘾,不过我印象中他输的恐怕是不少,有一天晚上,他浑身一丝不挂,就裹着一条毯子在身上,就战斗到了深夜。
  还有大一的时候,我们方圆好多宿舍都没有电脑,那时我们旁边的一间宿舍有一台大概8,9寸的小黑白电视机,在那个时候那可真成了抢手货,经常被我们轮流借去看。还记得那个寒冬的夜里,我们宿舍六个人挤在一起,看着那台放着外面租来的播放着严重盗版碟子的甚至连图像都模模糊糊的小电视,有说有笑。
  现在回忆起来,却比后来任何一次在电脑上看大片都要记忆清晰。

 

第四章 工大路的故事--工大每个人都有的故事
  我之所以要这样的命题,是因为工大路对于西院来说,它就是一条纽带。工大西院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工大路,没有一个人没走过工大路,也没有一个人没有和工大路发生过故事。
  如果要用三个字来形容工大路,那就是“脏,乱,差”。
  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差中加差”。
  工大路还有几个别名,分别叫做“吃喝一条街”或者叫做“堕落一条街”,反正性质大同小异。工大路靠鉴湖校区这一段,是“吃喝一条街”,靠西院南门那一段,是“堕落一条街”。
  在吃喝一条街上,这里的人气绝对每天是整个工大人气最旺的地方。每天从早到晚,各种小吃基本上应有具有,而且价格上是绝对的实惠,保管你吃的再饱也去不了几个银子。相信凡是在西院的人,从没有在工大路上吃过的人,那一定是极品中的极品。至于吃的质量么,那也是可想而知,怎么污秽怎么想,这个大方向绝对错不了。工大路两边的下水道,每天黑油油的直冒泡,这不是地沟油的天然资源么?记得有一家米粉店,我去吃过一次,无意中向他的里屋瞄了一眼,发现他们的米粉是在厕所里泡的……我还去过一家卖小炒的,在菠菜里吃出了一只苍蝇,我们非常愤怒,找服务员交涉,从服务员到老板到里面的顾客都显得异常平静,就象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小姐只是随口说了一句,那盘不要钱了,甚至忙的连瞄我们一眼的时间都没有,她心里一定在想:“小样,新来的吧?”。每天烧烤摊上散发出一股股浓烈的油烟,我没有一次不觉得自己生活在抗日战场的硝烟中,深觉今天幸福生活之得来不易。这里的小吃摊,没有一家不黑的流油的,这里的小吃店,也没有一家不乌烟瘴气的,污浊的环境给了我们污浊的食物,污浊的食物却使我们每天都吃的不亦乐乎。
  对工大路上那几家湖南米粉馆有印象么?尤其是有一家有一个很胖的男的,我在五百米外就能听到他的吆喝声。
  每天一到傍晚,就迎来了吃喝街上一天最为黄金的时光,烧烤摊主门开始忙着摆桌子,搭棚子,准备迎接夜晚最为火爆的生意,东西无非是些串好的烧烤,小炒的材料,当然还少不了很多箱的啤酒,这个时候再加上放学的学生,工大路上可以说是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这个时候如果是汽车,基本上是寸步难行的。
  从晚上六七点种,来小摊上吃饭的学生陆续多了起来,很少有一个人的,基本上是三两成群,而且男生数量远大于女生,或是寝室聚餐,或是老同学来了,亦或是欠别人点人情,请顿饭补偿补偿。到了八九点钟,那就是最热闹的时候,几串烧烤,几瓶啤酒,就是一片海阔天空。直到夜里十点以后,才个个酒足饭饱,尽兴而去,老板们也就开始忙着张罗收摊了。这时候,只剩下路边还蹒跚着几个醉客,被几个同学搀扶着慢慢晃回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工大路通往中百的一条路上也热闹了起来,成为了“小商品一条街”,小商品一条街只有每天晚上才营业,街内的拥挤程度如果与工大路相比,至少还要翻三翻。在这里,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寸步难行。别看只有小小的一条街,它的商品绝对是应有尽有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卖不了的。从锅碗瓢盆到衣裤鞋帽再到戒指,耳环,口红,键盘,鼠标,狗,乌龟,兔子,福娃,电饭煲,最后还提供文身服务。反正只要是满足一个“小”的标准,保证他的摊位上能放的下,他就一定会有经营。
  至于价格上,那也基本上全是令人震撼的吐血价,不过即使这样他的喊价还是拐了弯的,这就还需要你拿出刀头舔血的气魄往死里还,往往你还出的价格越是令你自己都想打人了,这个价格恐怕才越接近他的心理底线,当然距离他的成本肯定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至于成本是多少呢?这恐怕不是我们人类正常思维能够想出来的。
  这里基本上是工大一个有情人相聚的场所,很多。
  对于质量,我买的太少,不好评价。我考研用的手表是在这里花了8块钱买的,已经历时40天了,至今未停,不知是不是一个奇迹。
  西院南门一带就是工大著名的“堕落一条街”了,别名“小香港”。至于内容,顾名思义,红灯区了。据说这个小香港在整个武汉都很有名,不知是真是假,如果这样工大的确十分荣幸。这个小香港以前比现在兴盛的多,好像被打击过,现在萧条了很多,门面也不多了,每天入夜,坐在门面上揽客的基本上都是坐台小姐,如果你靠近她们的门面,他们清一色的问法都是:
  “先生你唱歌不?”
  “先生你唱歌不?”
  这里的唱歌的确便宜,以至于我们一个专业老师在我们刚入学给我们介绍学校的好去处的时候,居然强烈推荐我们去这里,他还告诉我们这里唱歌绝对实惠,一个小时只要20块钱,现在回想起来都暴寒!
  要说工大路上永远的主题词是什么?只有两个字:拆迁。是的,工大路早已被工大巨资买了下来,也没有一天没有提到过拆迁,只是我从02年进来,直到今天已是2007,岁月已稀人已老,只是不知工大路上那几栋破楼这个世纪还能拆掉吗?

 

第五章 尴尬的交通
  见过校区分散的学校,但是没有见过校区象工大这样如此分散的。一句话:都是合并惹的祸。
  听说英国的剑桥大学是世界著名的大学城,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城市与大学融为一体(绝对不是现在中国一些所谓的把几个大学框到一起建在一个荒岛上,就美其名曰“大学城”了),我怎么看都觉得工大在珞狮路这一带都可以算作一个大学城了,因为城市与大学分界确实不明显,比如说鉴四还有网络学院并不在校园内,而学校中间却横插了有珞狮路和工大路。在这一带,校园和城市真的融为一体了。
  当然,工大与剑桥的大学城还是有绝对的区别的,后者是高档次的大学城,给人带来是美;前者是低档次的大学城,给人带来是丑。
  分散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交通问题,工大的交通问题,可谓极端的错综复杂,绝对不是一两种交通工具解决的了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工大马区的校车种类,就有三种之多。
  曾经的理工一桥,是多么的熙熙攘攘,人流密集。可惜好景不长,自从图书城的路通了以后,它已经升级为不能触及的艺术展品了。
  要说交通方面最原始的回忆,那一定非麻木莫属了。想想早在大一,多少次讨价还价,最后成交两块钱把我们拉到升升,坐在车蓬里那颠簸的滋味,真是把人从头发丝麻到了脚心,无愧于麻木二字。还记得开学第一天,西院门口那一个让我寒了很久的告示:“空的麻木,禁止入内。”难怪当时禁令摆在门口,院内麻木成群呢!
  好景不长,2003年春天,李市长大笔一挥,从此麻木成为了历史。
  因为交通不便而最受其害的,开始是我们升升的人,当然05年以后桂冠属于新校区的弟弟妹妹们。住在鉴湖和东院的就强多了,而西院据说没有本科生,是不是并不清楚。如果做个统计,从升升B栋算起,走到鉴湖一般耗时15分钟,走到西院应该再增加15分钟,东院不经常去,应该还要增加10分钟。也就意味着快速走向西院也要半个小时,如果再加上阴雨天的刮大风的天气……无奈我们专业八成的课都是在西院上,每天早晨步行去上课的人也是有的,可惜只是意志力极其坚强的极少数,剩下的人只剩下两种选择:骑车和坐公交。两种人基本上各占一半,也经常彼此互换,当然彼此很快也就会发现对方的交通方法与自己原先的是一样痛苦。
  先说公交吧!只要住在升升的人一定都听说过710的鼎鼎大名的,如果我是710线路的领导,我一定会为升升公寓颁发一个“第一贡献奖”。 710线路还真的很黑,按说升升的学生最多坐到西院就下,数量又庞大,给个优惠并不过分。偏偏710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一分钱的优惠都没有,反而抢在很早便开始大量引进两元空调车。现在武汉的710基本上空调车与非空调车的比例为1:1。恐怕710早已把广大的升升学子看作了一棵巨大的摇钱树了,以前没有空调车,嫌摇的金树叶太少了,现在要用空调车再多摇些,以保证每位升升学子挥一挥口袋,不带走一片树叶。如果早上时间来不及了,而此时710车站正好是一辆舒适豪华的空调车在恭候您的大驾,您也就不用吝惜的赶快掏两块钱的腰包吧,犹豫慢了司机会在车上对您大喊:“哩工达第,投贝投贝!(理工大的,投币投币!)”。所谓的空调车,并不代表只有在酷热和酷寒,车上需要开空调的时候才要加钱,而是一年四季都是两块钱,哪怕此时车上的空调早已睡大觉了,为什么呢?不解!空调观赏费?
  那就骑车吧?可以,如果您的骑车水平没有达到自行车四级水平,那么还是不要在工大的路上骑车为好,否则还是赶紧去为自己投上四份保险吧!从升升骑到西院,不敢说有九九八十一难,但至少也要把骑车人能够遇到的所有艰难险阻全部经历一遍。首先,第一关是要买一把最结实的锁加一辆最破的车,否则您的爱车和您亲密接触的时间将只有三天。然后,就可以开始正式的闯关之旅了。首先要面对的是过雄楚大道,雄楚大道是武汉专门走大型运货车的通道,重型卡车往往在这里风驰电掣,这里车轮下冤魂无数,建议您这里过马路还是下车推着走吧!但是事实上在这里往往还是骑车快速冲过去的人占绝对多数,殊不知时间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就像游泳,真正有生命危险的,往往就是那些技术娴熟的人。

 

  进入了工大路,考验才真正的开始了。
  一开始您就会遇到浩浩荡荡的上学人流,全部集中在鉴湖的侧门口,此时还夹杂着大量的车在工大路上呜呜地鸣笛,可以叫做真正的车水马龙。我可以担保您在这一段骑车绝对没有走路的快,如果你做不到把车慢骑到低于步行的速度,还能保证车子不打晃,那么您在这一段还有悠着点吧,因为您随时都会挂到路上的行人或者车辆的,如果对方通情达理,那还一切好办,如果对方没有那么好说话,可就会有扯不完的皮了。
  是的,工大路是名副其实的“路”,但是在这里,您绝对可以免费体验到山地车的绝妙感受,没有一块路是平坦的,尤其是在鉴四附近的两块路左右不对齐,有相当的一块高差,我骑车技术不佳,在这里至少摔了四次跤了。另外每两块路的纵向的接缝处一般也都有高差,还经常有让汽车减速的突起物,如果您飞快的冲过去,在接缝处绝对会颠的您有飘飘欲仙的感觉,感觉过后是屁股变成八瓣。另外在工大路上骑车和机动车在一条道上,您还得上下左右前后都盯紧了,汽车可不长眼。
  闯过了工大路,就开始考验体力了,坡不大,但是如果您不是变速车,劝您还是早点下来推上去吧!从足球场那里开始拼命发力,试图冲上西院食堂旁边的坡的人,我经常见到,可惜到现在我还没有见到一例成功的勇士。虽然有无数的先驱为此赴汤蹈火,再死不辞,无奈大坡如此陡峭,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过了这道坡,终于迎来了阳关大道,黑油油的平坦路面,骑上去真实爽极了,无奈刚登上仙境,我们的终点也就到了,再没有享受的机会了。至此,我们已经修炼成仙。
  如果没记错,应该是在大三或者大四的时候,学校终于开通校车了,不知此举不知引来710的多少场抱头痛哭。最早开通的是升升经鉴湖,西院至东院的绿色巴士,还有鉴湖到西院的绿色电频车,后来新校区建了以后,又开通了米黄色的巴士,和升升门口的差不多,也是到东院,票价统一都是一块。每一种校车都是开通了四辆,也就是三四一拾二辆,如此稀少的数量,那当然要多费点劲等等车啦!这几辆小车的原则都是看到另外一辆车开回来,才会从始发点出发,由于每辆在路上运行时间不定,也经常遇到一些情况,因此车的间隔时间也很不稳定,有的时候5分钟就会来一辆车,但可惜我等车的最长纪录却是40分钟!
  先说升升的巴士,由于运行路线比较长,还是比电频车合算的。只是到了上课高峰期,那巴士绝对是不亚于春运最拥挤的火车。不过巴士上的司机和售票员都是相当称职的,那态度绝对比710的司机和列车的乘务员要好上百倍。现在还记得多少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我站在西院门口苦等小巴,却等到花儿也榭了。
  最有意思的还是那电频车。
  电频车的四个司机个个都是超级的神侃,无论是什么人坐在车上,他都能和他们侃上两句。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什么都是话题,这里怎么都没有工交车上那一大群人却冷冰冰的没有一个人说话的场面,无论什么时候坐在车上,都能感到非常的热闹和温暖,车上这么多陌生人的气氛,完全是由这几个司机所带动的。他们的话,有的时候令一车人放声大笑,有的时候也使大家点头深思。有他的引导,车上的陌生人也都不是冷眼相对,经常也能互相聊上几句。
  如果说现在构建和谐社会,那么我觉得电频车就是工大里的一个和谐社会。在这里,如果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真的能感人的地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一个冬天下着大雨的中午,武汉的冬天如果下雨了,那么风究竟会有多大?相信只要在武汉生活过冬天的人都一定会有切身的感受的。当时电频车刚从西院开出,一大群似乎刚刚表演完节目,还穿戴整齐的小学生冒着雨撑着伞跑过来搭车,但是车从开出的时候就已经挤得满满的了,现在已是一个人也坐不下了。
  你猜最后怎么着?最后几乎车上的每一位乘客腿上都坐着一个小学生,不管是老师的腿上还是学生的腿上,最后电频车就是这样以将近一倍的超载开回了鉴湖。这绝对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我当时就在这辆车上。
  也许这就是工大和工大人最鲜明的写照吧!朴实,无华,没有任何鲜明的个性和特点,没有全国闻名校园文化,也没有浪漫的人文风情,乱糟糟的一片全是缺点,但是如果真正的去接触,在他们的骨子里,真的都是很可爱的人。
  还有那个电频车的尾座,也就是车的屁股后面,还能背着坐两个人,不过那两个人没有椅子,只能坐在铁板上,双脚悬空,游街展览了。那两个位置,基本上是给最后上车的两个人准备的“雅座”,先上的人是肯定不会坐的。不过到后来坐的人多了,也有很多人觉得坐在那里也挺有意思,有很多人觉得坐在那里也挺有意思,有时还主动坐在那里,爽朗地蕴一蕴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