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在中国行幸福哲学不幸广告教育传播真爱理性杂谈 |
分类: 坚持自我,诠释自我 |
如果说生活是幸福而美好的,那么生活中的一切不幸也隶属于幸福,那么幸福本身就延伸到生活。那么一切都是幸福的,可是真的是幸福的吗?我们可以顺利的度过一切不幸,背负丢失一切的悲伤吗?悲伤肆意的时候,世界比死还寂静的时候,笑着流泪的时候,甚至无泪无语的时候,这种幸福只是为了突出幸福而幸福吗?
所谓真爱,真的一辈子只有一次吗?缘分无限,失去了以后,真爱就不会再来吗?寻找,等待?寻找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等待,等待是一种消极的寻找,我们都是幸福的捍卫者。那么过去的甜蜜为什么不会延续?这种短暂的幸福是幸福还是不幸?这都是幸福吗?当我需要哲学去辩论幸福与否的时候是否代表我们自身对幸福的一种质疑,那么这种质疑是对幸福一种嘲讽吗?
教育就是一种长时间大规模的推销,广告作为一种整合营销因素就是一种短时间的教育,当你成功的教育了消费者,使他们接受你所传播的观念,这就是成功的广告。幸福是一种幸福的不幸,而不幸是一种不幸的幸福?
无论如何,生活是幸福而美好的,这个哲学辩题的结果代表了千万哲人对幸福的质疑,他们通过质疑的方式来迫使自己忽略幸福,一群猥琐的人。哲学是一种寓于万物之中的科学,那么那些空中楼阁的研究不过是一种幻想。放弃用理性去分割幸福获得幸福的历史、性质与发展趋势。用感性去溶解生活中幸福的要素为我所用。
一如既往的幸福,一如既往的不幸。
附:几种幸福观
就哲学视野而言,幸福理念和人性理论及人生价值观密不可分。怎样理解人的需要和人的幸福,这一切根植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之中。
一种是建立在自然人性论基础上的趋乐避苦的人生幸福观。自然人性论者所追求的“幸福”,是他们意识中的现实感官幸福。古希腊自然人性论者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自然物欲情欲是人的本性。“一生没有饮宴,犹如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启蒙时期的自然主义人性论,针对中世纪封建禁欲主义,大力宣扬世俗感性幸福,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应当肯定人在任何时候追求幸福逃避痛苦的合理性。自然人性论肯定人在自然属性方面的需要,把感性快乐和幸福统一起来,有助于清除禁欲主义的束缚。在理论深层上,肯定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是道德和幸福的基础。然而“趋乐避苦”感性幸福原则在强调肉体快乐的时候,混同了人的本性与动物的本性。
一种是建立在理性主义人性论基础上的理智幸福观。理性主义者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之处,认定是否具有理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因此,在理性指导下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以理性克制感性欲望,就成为理性主义人生观和幸福观的基本格调。与自然主义相反,在理性主义者眼中,人的感性欲望、人的肉体感官需求是低级的,而人的精神、理性才是高尚的。人在控制自己欲望方面,不是主人就是奴隶。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首先克制自己的情欲享受,去追求精神的快乐。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恰恰就在于从肉体的情欲束缚中解脱出来。理性对欲望是一种调控引导,或一种合理的启动。正确的幸福观的作用就旨在使理性对欲望进行合理规范和引导。应当看到,理性主义人性论的幸福观中,含有一种人性自我觉醒中的升华,含有对人类理想生活的有益引导,对于今天也仍不失其益。正因为如此,以理性调控情欲,过一种节制有度的尊严的生活,历来被人类思想家普遍崇尚,成为人类一种主流幸福观流传下来并渗透在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之中。
还有一种是建立在社会人性论基础上的德性幸福观。社会人性论主张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生的价值及其幸福在于人们通过人生活动而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积极作用。个人的人生价值和幸福究其实质是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不能离开这种关系孤立、抽象地谈论人生价值和幸福。孤立的个人是没有什么价值和幸福可言的,个人的人生价值及其幸福只有在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存在和体现出来。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个人的活动、个人的价值实现和幸福实现也就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共同体的发展。只有把个人的利益幸福和他人、公众的利益幸福结合起来的生活,才是既符合人的本性,又符合道德的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