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钱旭君
钱旭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917
  • 关注人气:6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次写到“纯粹精神”

(2016-08-19 22:52:21)
分类: 思想笔记随笔系列



    和几个朋友谈论起信仰的问题,其中两位还是基督教徒,我深深的敬佩他们的虔诚,但是其中一位却给我一种“严厉”的感觉。这是让人不大舒服的,由此我提出,可能对宗教信仰而言,教义不是最关键的,而是布道者的人格魅力。然后,另一位基督教朋友说,这就是圣经中说的圣果。最后由于一些谈论的展开,一位不是基督教的朋友提出一个问题:是耶稣变成了他们喜欢的耶稣,还是他们变成了耶稣喜欢的他们?

     就这个问题,我想回顾一下以前的经历,曾经为了理想飞蛾扑火的那些岁月。那时候的我虽然一无所有,但是依然非常充盈,用不完的自信源自灵魂深处的颤动和激越。(或者说是灵魂的快感)读到一首好诗,听到一支好曲子,或者看到一幅好画。(当然,是在曾经的认知中的好)都会引发我灵魂的海啸,常常会激动不已。有时候写诗也带着这种情感,让我觉得生命有用不完的动力、热情和自信。但是,过了几年,我离开那个身边都是艺术家和诗人的圈子,离开云南那片较为陌生而孤独的土地(因为陌生和孤独变得自由)回到故乡。身边都是故乡人,有看着我长大的,有和我一起长大的,还有不熟悉但是在同一片几十平方公里生长的同乡。我和他们一起生活,工作,一开始,我觉得这比在离开故乡几千公里的云南更加陌生,孤独。慢慢的,我融入了这个社会圈子,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成为一个正常人,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人,而内心那份随机可以激越的激情也慢慢不那么随时就有了。(当然,还有因为理想付出的代价让我觉得必须要谨慎一些,圆滑一些。)而同时,我失去了很多。

内心灵性的丢失是可怕的,所以我极力让自己不至于彻底沉沦,曾经一度一年多,我一本书都没有去读,幸好后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给我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新的养分,或者说是刺激。因为自以为看透很多,所以觉得读书无用。

     我们回到前面的话题。首先,我一直以为感性和理性是一起成长的。而情感是第一个感受到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和理性是一起降临的,只是一个表现的可以看见,一个不可以看见。(认知还不是很准确,目前只能这样定义)这种纯理性这就是诗意和艺术灵感来临时带来的酒神精神。酒神精神是人性完全解放后的一种天人合一,而这就是艺术的灵感源泉。所以这看着是感性的,其实是纯理性的。纯理性依次来源于西哲中对“努斯精神”的解释。

     (摘录:古希腊的"努斯"(Nous)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由阿那克萨哥拉首次引入哲学中来的,并影响了苏格拉底,造成了希腊哲学从自然哲学向精神哲学的一个大转折。努斯的含义是灵魂、心灵,但不是被动的、带有物质性的灵魂,而是能动的、超越的、与整个物质世界划分开来的纯粹精神,是与感性相对立的纯理性。但努斯作为理性,与同样被看作是理性的"逻各斯"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如果说逻各斯是代表规范和法则的理性,那么努斯就是代表一种能力的理性,这种能力就是超越感性而向更高处、向纯粹精神生活或彼岸世界攀升的能力,它因此而具有统摄此岸感性世界的作用。前者可以看作世界的合理的结构,后者则是这个合理结构的合目的地形成的原始动力。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就是在整个世界之外按照某种原则来推动和安排这个世界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则指出这个原则正是""的原则。但柏拉图对""有双重的理解,一方面是最高的,即最高统一性、完善性(完备无缺,逻辑上该有的都有),这实质上是逻各斯主义的理解;另方面是道德性,即作为最高等级的合目的性,这是努斯精神的理解。本来我还想说一下善,不过这个话题太大,暂时不说,尽管我一直觉得善的基础就是文学语言中的赤子之心。

     而尼采论述的酒神精神过后,日神精神马上出场,这就是一种用意志力把酒神精神记录下的过程。所以宗教也会产生精神狂欢,而是耶稣变成了它们喜欢的耶稣,还是他们变成了耶稣喜欢的他们。这已经分不清楚了,因为在精神狂欢(酒神精神)中,不才以为是分不清楚个体和个体的区别,因为他们所有的精神都和自然混合为一。当然这种说法看着很玄,但是尼采有所论述,只是可能还没和纯粹精神互相联系起来解释。而尼采的哲学无疑是创造神的哲学。是耶稣变成了他们喜欢的耶稣,还是他们变成了耶稣喜欢的他们?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一种精神的狂欢,而狂欢带来天人合一的纯理性的灵感源泉,也就是纯粹精神本身。它不具备个体性,因为整体已经是一个个体了。所以,分不出谁变成了谁,就如佛家所说的,万法归一。

   (摘录:阿波罗(日神)原则讲求实事求是、理性和秩序,狄俄尼索斯(酒神)原则与狂热、过度和不稳定联系在一起。在这些戏剧表演中,合唱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它使得孤立的阿波罗式的个人,成为整个欢乐的酒神群体的一部分,这个群体赞美生活,接受生命的反复无常。希腊悲剧达到两种气质的平衡。通过这种调和作用,希腊悲剧使得希腊人和希腊文明格外与众不同。尼采往往用这个典范来衡量后来文明的不充分成就。)

     “尼采往往用这个典范来衡量后来文明的不充分成就。”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尼采用文学化的语言阐述哲学已经超越了黑格尔,只是文学是多歧义的,不像哲学语言严谨,所以会带来认知的困难,当然,多歧义也正是艺术或文学的魅力!因为尼采是文学性的阐述哲学,所以他可以从不同角度激发灵感去感受真理,而不是严谨的一句是一句。可能这和哲学家的性格有关系,但是这种方式更接近东方哲学的悟,很有意思。

       尼采的哲学无疑是诗人和艺术家灵感来源的理论基石,强有力的人原本就可以创造宗教,通过艺术或其他形式,而诗是语言艺术,诗本身就具有宗教性。但是,由此延伸出另一个灵感:哲学家的性格影响哲学理论。我觉得黑格尔定义的纯粹精神就是尼采要说的酒神精神。只不过表达不一,性格不一,所以性格也直接影响哲学理论。茫茫红尘,大多数人是社会性的产物,而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人是极少数的一部分,而要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前提是具有西哲所说的“努斯精神”,就是文学中的赤子之心或者说黑格尔说的“纯粹精神”。而诗人,艺术家,哲学家无疑是这小部分中的一群。当这些具有“努斯精神”的人把个人的精神用语言,艺术或哲学的形式敞开并表达出来后,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极具有人格魅力的宗教(当然,前提是人,具有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不完整的混合体,兽性或社会性等)。而这些宗教虽然不像佛教、基督教等平民化,但是它属于各自属于的圈子,和各自属性相似的人发生命运的联系,从而得到继承。所以,一门哲学理论基本是哲学家天生性格的扩大集中后的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