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遇见北岛

标签:
北岛诗人记录钱旭君路上 |
分类: 记录.网络.转载 |
富阳日报数字报-《给孩子的诗》
http://fydaily.fynews.com.cn/html/2014-07/12/content_15_2.htm
|
||||||
游金/文
得到消息说,10月5日北岛将来杭州。他将应邀参加由拱宸桥头的舒羽咖啡馆主办的“桥·第三届大运河国际诗歌节”。于是同城几个关注诗歌的人呼朋唤友,相约5日去听北岛的朗诵。 勾起回忆,脑子里又冒出那些风靡在校园的经典诗句,即使在边远的山乡中学,既使不是诗歌写作者和爱好者,每一个同学都对“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以及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样的诗句耳熟能详,北岛这首《回答》中的前两句甚至成为一些同学刻在课桌上的座右铭。我们还对北岛这两句诗进行各种各样的改编,如“漂亮是漂亮者的通行证……”请原谅我们曾经年少无知。而我们那时也不知作者其人,当然更不知道北岛的更多故事。 在我们已经历过的不长的生命历程中,上世纪80年代的确是文学艺术的伟大时代。北岛等诗人的这些诗句成为单调生活中的精神食粮,一时间校园的菁菁学子几乎都成了浪漫的“诗人”,笔记本上都是抄来或自创的诗句,那时候起,我们就得以找到人生的“路标”,并至今不曾改变航行。 没想着将有机会并有幸能见到北岛本人———在十年前更不可能想到。可惜因临时有事,我和几位写诗的朋友耽误了时间,出发已经四点,又遇上堵车,以为要错失机会了。尽管眼看快五点了还在路上,我们仍然坚定不移地往目的地赶。到舒羽咖啡馆时已经五点多了,立即往临水平台那边跑,应该得益于北岛那些比明星粉丝还多还热情的诗歌读者,虽然诗会已结束,北岛还被读者们紧紧包围在台上。 他穿着格子衬衫,系着红领巾(是朗诵诗歌时小朋友们给他系上的),清瘦,低头伏在桌子上签名。人群围着他。他是我们的偶像。我和朋友们走得近些,看清他正在认真地写的字,写字的姿态不是那种龙飞凤舞的激情模样,倒是一笔一划,不急不徐。很多人等着,但他认真对待正在写的这一个,全神贯注于手上的笔,看得出他对每一位读者给予的个体的尊重,这是诗人的品质。 每当一本签名完成,就有人见缝插针要与他合影,于是他又立起身子,正襟危坐,或者站起来,靠着幕墙,一一满足读者的要求。接着又是坐下来签名。经过半天的朗诵活动,看得出他很累,我们本不忍心再去增加他的工作量,那不见减少的人群,何时能签完?但机会难得,我们也等候着直到他帮我们也都签了名。 天黑很久了,拱宸桥上的灯火早亮起来,本来迟到的我们又在这里呆了一个小时,北岛还在给读者签名。因错过时间,我们没能听到朗诵,也没更多的现场细节可描述。在等待签名的空闲中,与朋友们聊着,都觉到北岛的亲切,没有笑容,但举手投足中透着亲切,与读者的一句简单的交流、一个对视的照面,就消除了距离和陌生,似乎这个我们二十多年前读他诗句的人,原本是相识的。我们感受到了北岛身上那种特有的诗人的气质,一种温暖,一种力量,当然也是一种信仰。 因时代的关系,北岛的经历坎坷,作为感性意义上的个体,某些境遇让人唏嘘。他这二十来年居于国外,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隐居?对此他自己解释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让自己的生活与写作事业保持“古老的敌意”。 北岛对中国诗坛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朦胧诗派”的领军人物,他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都足以使他成为中国诗歌的典型代表,他的诗歌尖锐又理智,冷峻又深刻,既是他那个特殊时代的意识觉醒,也是中国新诗美学上的突出标志。 给读者签名的北岛 北岛和本文作者(后排左一)及另外两位富阳诗人合影 |
|
|||
编者:北岛张祈版本:中信出版社
《给孩子的诗》是著名诗人北岛最新的心血之作。北岛亲自甄别、挑选57位不同国别的诗人、101首不同风格的新诗,将自己心目中的最适于孩子诵读、领悟的短诗集结成一册《给孩子的诗》,公布于世。《给孩子的诗》中诗人、篇目、译文的择选,都体现编者北岛一以贯之、别具手眼的诗学理念与美学目光。
《给孩子的诗》重绘了新诗版图,确立了经典标准,携带着思想、文学、文明的火种,交给孩子,照亮下一代的阅读空间。 北岛作为新诗“蒙学”的引路者,在《给孩子的诗》中汇集了新老名家的经典译作,这些作品既是范文,也是美文,集聚最伟大的文学灵魂,最精要的不朽文本,是家长引导孩子涵养心性、助育美感的最佳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