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米沃什《诗艺?》的人类情感诉求
(2014-06-20 22:52:42)
标签:
佛学诗歌记录钱旭君感受 |
分类: 记录.网络.转载 |
基于在生存之余,缪斯不是什么时候都会找到我,因和友聊天有所感,匆忙记录。
《诗艺?》
作者:米沃什(波兰)
翻译:胡桑
我一直渴望一种更为开阔的形式,
借此从诗歌或散文的要求中解脱出来,
它让我们互相理解,而不是将作者
或读者暴露于崇高的痛苦之中。
在诗歌的本质里,有一些事物是粗鄙的:
一件我们从不知道存在于自身之中的事物被带上前来,
于是,我们眨着眼,犹如一只老虎一跃而出,
站立在光线之中,抽打着尾巴。
这就是为什么,恰当地说,诗歌受命于魔鬼,
而坚持称他必定是一位天使,这是一种夸张。
猜测诗人的骄傲来源于何处,那是困难的,
他们的脆弱常常被揭露,于是被投入羞耻的境地。
什么样的理性之人会希望成为魔鬼之城中的一员,
这些魔鬼如在家中一般行事,以多种口音讲话,
它们不满足于偷窃他的嘴唇或手,
它们工作,为了自己的便利而去改变他的命运?
的确,如今,病态的东西被高估了,
于是,你会认为我只是在开玩笑,
或者,我已经发明了不只一种方法
去借助反讽以颂扬艺术。
曾有这样的时候,只有明智的书籍才被我们阅读,
它们帮助我们承担自己的痛苦和不幸。
毕竟,这与浏览成千上万本
刚从精神病院流传出来的著作并非完全一样。
这个世界与它表面显现的样子并不一致,
我们也相异于在疯言疯语中看到的自己。
人们因此而在沉默中保持诚实,
以此赢得亲人和邻居的尊敬。
诗歌的目的是提醒我们
独自一人留下是多么艰难,
因为我们的房屋洞开,门上没有钥匙,
无形的客人随意地出入。
我承认,我于此处正在言说的,不是诗,
因为诗歌应该写得稀少而又勉强,
写于难以忍受的强迫之下,而且必须带着希望,
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精神,选择我们做它们的工具。
1968,伯克莱
作者:米沃什(波兰)
翻译:胡桑
我一直渴望一种更为开阔的形式,
借此从诗歌或散文的要求中解脱出来,
它让我们互相理解,而不是将作者
或读者暴露于崇高的痛苦之中。
在诗歌的本质里,有一些事物是粗鄙的:
一件我们从不知道存在于自身之中的事物被带上前来,
于是,我们眨着眼,犹如一只老虎一跃而出,
站立在光线之中,抽打着尾巴。
这就是为什么,恰当地说,诗歌受命于魔鬼,
而坚持称他必定是一位天使,这是一种夸张。
猜测诗人的骄傲来源于何处,那是困难的,
他们的脆弱常常被揭露,于是被投入羞耻的境地。
什么样的理性之人会希望成为魔鬼之城中的一员,
这些魔鬼如在家中一般行事,以多种口音讲话,
它们不满足于偷窃他的嘴唇或手,
它们工作,为了自己的便利而去改变他的命运?
的确,如今,病态的东西被高估了,
于是,你会认为我只是在开玩笑,
或者,我已经发明了不只一种方法
去借助反讽以颂扬艺术。
曾有这样的时候,只有明智的书籍才被我们阅读,
它们帮助我们承担自己的痛苦和不幸。
毕竟,这与浏览成千上万本
刚从精神病院流传出来的著作并非完全一样。
这个世界与它表面显现的样子并不一致,
我们也相异于在疯言疯语中看到的自己。
人们因此而在沉默中保持诚实,
以此赢得亲人和邻居的尊敬。
诗歌的目的是提醒我们
独自一人留下是多么艰难,
因为我们的房屋洞开,门上没有钥匙,
无形的客人随意地出入。
我承认,我于此处正在言说的,不是诗,
因为诗歌应该写得稀少而又勉强,
写于难以忍受的强迫之下,而且必须带着希望,
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精神,选择我们做它们的工具。
1968,伯克莱
它让我们互相理解,而不是将作者
或读者暴露于崇高的痛苦之中。
-----崇高的痛苦,其实是对自己的压制,继而压制了读者,“崇高的痛苦”是否具有作者渴望达到的作用呢?----诗人的问号是一把锁,你解开了它,世界就开启了另一扇门。
在诗歌的本质里,有一些事物是粗鄙的:
一件我们从不知道存在于自身之中的事物被带上前来,
于是,我们眨着眼,犹如一只老虎一跃而出,
站立在光线之中,抽打着尾巴。
---如果一首诗太完美,太唯美,就会缺少现实生活的土壤,因为世界有高低上下之丰富感,而不是单一的美感,所以你用了单一的美感去获取读者的心时,就可能会被自己的苛刻砸到了自己的脚跟。
一件我们从不知道存在于自身之中的事物被带上前来,
于是,我们眨着眼,犹如一只老虎一跃而出,
站立在光线之中,抽打着尾巴。
---如果一首诗太完美,太唯美,就会缺少现实生活的土壤,因为世界有高低上下之丰富感,而不是单一的美感,所以你用了单一的美感去获取读者的心时,就可能会被自己的苛刻砸到了自己的脚跟。
这个世界与它表面显现的样子并不一致,
我们也相异于在疯言疯语中看到的自己。
人们因此而在沉默中保持诚实,
以此赢得亲人和邻居的尊敬。
而也因为渴望获得尊敬,故意克制自己保持沉默,也是可笑的。
诗歌的目的是提醒我们
独自一人留下是多么艰难,
因为我们的房屋洞开,门上没有钥匙,
无形的客人随意地出入。
---个体存在的孤独,因为精确了自己发现真相的残酷。
我承认,我于此处正在言说的,不是诗,
因为诗歌应该写得稀少而又勉强,
写于难以忍受的强迫之下,而且必须带着希望,
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精神,选择我们做它们的工具。
---最终,诗歌和世界和解了,因为诗人强大的内心化解了邪恶,我们选择了用语言作为工具把喜怒哀乐用语言去化解了孤独的个体和世界的距离,并且保持清醒。其实一个人一旦清醒的活着,知道残酷的真相后,还能分泌希望,这就是仁慈了。
诗歌是一种修行,诗人是人吃喝玩乐也不能少,这要一个过程,站在大地上仰望天空,只是仰望天空的时候,要留意脚底下是否坚实。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看到好的一面,就有希望了,有一句诗,“每一粒沙都是渴死的水”,在“崇高的痛苦中”,“脆弱常常被揭露,于是被投入羞耻的境地”时,在“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精神”时,一念之间,一发牵全身时,诗人就是那个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智者,这份智慧中更饱含着理解深切苦难的慈悲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