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尼采的眼泪——从来都不是因为爱

(2013-10-07 16:30:51)
标签:

尼采

电影

哲学

爱和孤独

文化

分类: 记录.网络.转载

      只要你是一个人类,无论你是尼采还是叔本华,无论你是布雷尔还是佛洛依德,等待你真实去面对自己最深的恐惧,永远都是一个人孤独的死去。 
   

转载:尼采的眼泪——从来都不是因为爱
电影地址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130545/

  【一】 
  因为看了欧文 亚隆的《叔本华的眼泪》(AKA《叔本华的治疗》),对亚隆式团体谈话治疗(The Talking Cure)产生了一些兴趣,于是也开始搜罗他撰写的其他书籍,我首选的就是《当尼采哭泣》。 
  对尼采其实我了解并不深,只记得他隐约的几句名言:“去见女人,带上你的鞭子!”“上帝已死!”“没有杀死我的使我更加强大!”反而是常常在其他人的作品里间接的认识到尼采,尤其是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语句到处都被后期的思想家们引用。 
  直到我去百度一下尼采的生平资料,才发现原来他早年在莱比锡期间,偶然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点上床,6时起床,沉浸在这本书中,心中充满神经质的激动。后来他回忆说,当时他正孤立无助地经历着某些痛苦的体验,几乎濒于绝望,而叔本华的书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现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他觉得叔本华好像专门为他写了这本书一样。叔本华是尼采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后也被认为是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继承者。 
  每一个哲学家都有其师长的象征存在,犹如康德曾因沉浸于阅读卢梭的《爱弥儿》而打破了他近乎精准严谨的生活规律。 
   
  【二】 
  在那些孤傲的哲学家心里,他们总是孤苦伶仃的,不止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超前意识,我觉着主要是他们内心里的傲慢与偏见,使得外界与他们之间总是疏离的。 
  强行的希望把他们从固执与孤傲中拯救出来,融入到社会群体里去,也许是一种救赎,也许是另一种形式的毁灭——这取决于他们心里的真实欲望——要被爱?还是要去谅解?要自由,还是要责任?要自己的意识,还是他人的肯定? 
  自由与孤独是并存的,爱与理解并不一定同在。然而,所有的理智与情感,都是有代价的——一切的存在都以代价告终。 
   
   
  【三】 
  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你痛苦的来源,想真正强大,首先你必须把自己置身于虚无。抛弃一切你拥有的感情,抛弃一切你倚赖的陪伴,抛弃一切你恋恋不舍的荣耀!那些虚华的假象,权力的欲望、求胜的意志只会让你远离真实的自己。唯有血淋淋的自我剖析和揭露,才是真实——真实是痛苦的,不要妄想任何愉悦的存在。 
   
  承担得起自由的代价,就不要妄想虚无的假象——被爱与被理解,都是人们制造出来的虚无的形式主义。 
  要真实的自我,就要抛弃一切,进入到虚无的境地。 
   
   
  【四】 
  尼采的眼泪——从来都不是因为爱。 
  我们哭泣,只是因为我们比任何一种生物更深知本能的恐惧——孤独的死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