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像一只蜜蜂,我人生的全部内容只是采蜜。我在花丛中飞舞,只是为了偶尔采撷花中精华。这也是海德格尔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无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情感生活,我只要那一点点的精华---最美丽、最舒适、最诗意、最合适我的。活着,就是享受这些感觉;死去,就告别这些感觉。这就是我生活的全部意义。这种生存方式是否太自私了?是否会伤害他人?或者至少不会帮助别人?并不,因为伤害他人时,自己也不会有好的感觉;因为帮助他人时,如果是自己愿意的,自己也会有好的感觉。这就是车而尼雪夫斯基在他的书《怎么办》中提出过一个“合理利己主义”。它与利他主义的区别在于,后者纯粹利他,而前者在利他的同时利己,是为了自己美好的感觉利他的。"----李银河
这也是我一直觉得“合理的利己主义”是正确的,只是车而尼雪夫斯基这个观点更加具有感情味,我更侧重理性的自律达成内心舒适的生活状态。
自律这个东西其实是会形成习惯的,一开始受不了,比如每天要早起早睡,但是时间久了就习惯了,习惯成自然,不早起早睡还不舒服了。我觉得合理的利己主义是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为主,通过自我约束形成一种适合自己内心的自我秩序。车而尼雪夫斯基的说法是以自我满足来形成一种自我秩序,自我满足这个东西其实没有制约的基础上是很难知足的,而且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且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背景不同,也自然无法裁定什么是“满足”,这个无法用一个模糊的概念---“心里舒服”去定义,这最终还是需要一种制约。应该说人趋向完美人格的同时,心灵就会越无忧,而绝非不是抛却人格塑造去谈“自我满足”,这过于不切实际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