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歌德和贝多芬

(2013-01-26 19:33:22)
标签:

歌德

贝多芬

高贵

傲慢

随笔

文化

分类: 思想笔记随笔系列
    歌德和贝多芬是同时代的伟大人物,两人心仪已久,但两人唯一的一次见面却不欢而散。 

  1812年他们在波希米的浴场托帕列兹的地方散步,在回来的路上遇见皇族。歌德立即挣脱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贝多芬劝了许多话歌德也不肯再走一步,于是贝多芬被激怒了,他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扣,背着手,气冲冲地往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看见贝多芬后忙向他脱帽,皇后也对他打招呼。出了气后,贝多芬转过头来看看歌德到底要干什么,原来当大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时,歌德深深地弯着腰站在路边,帽子拿在手里!看到这一切贝多芬狠狠地教训了歌德一顿扬长而去…… 

  歌德对这一次羞辱一辈子都没有忘记,他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贝多芬不幸是一个倔强之极的人,他认为世界可憎,无疑是对的;但这并不能使世界对他和对旁人变得愉快些。我们应当原谅他,替他惋惜,因为他是聋子。”仅此一次,歌德一生不曾对贝多芬作过任何评论而保持绝对的缄默。

    我认同莫言说的:歌德见了皇帝会尊重的脱帽,贝多芬高傲的别过头去,歌德显得更有修养。每位大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不是说贝多芬被罗曼罗兰写进了《名人传》后,贝多芬就是完美的人了。在音乐创造上,无疑贝多芬是个伟人,但是在他伟人的另一面---普通人上贝多芬是个十足自私无知的人。
    贝多芬不愿意在皇族面前脱帽,更多是为了保护自己内心一贯的自尊不受干扰,这种高傲的自尊是自私的,并不是什么气节,其实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贝多芬最终死于贫困,很简单的道理,他不接受皇帝的接济,所以贫困。而且贝多芬最痛苦的是自己最宠爱的侄儿的背叛,贝多芬不信任任何人,所以只把尘世中的爱给了自己的侄儿,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给了最大的爱,不是一定能收获最大的爱,这个残酷的真实。这充分暴露了一个艺术家的无知。
    歌德是文学大师,而且是在其他学科上都有建树的大师,比如光学,植物学等。而贝多芬的最大成就就是音乐。而知识的众多涵盖会让一个人胸怀更宽广,专于某种艺术的人有时候会走向偏激的生活状态。
    仅仅依靠天赋创造艺术的人,往往不具备独立的精神和广博的见识,贝多芬无疑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思想家。歌德具有自己独立的精神和思想,尽管很多批评说歌德是个小市民大师,但是他所在的环境决定了歌德必须建立适应维系他探索真理的生活秩序。这是贝多芬无法做到也不可能会屈服的一种生活状态。而这种状态也是一种信仰确立的方向,贝多芬为了信仰愿意毁灭自己,歌德为了自己的信仰愿意滴水穿石。只是他们这两种人的性格决定了各自的命运走向,都在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无非一个显得急躁了些,一个稳重些。后人在批评的时候非要把歌德定位成“小市民大师”,肯定是不妥的。因为萎靡不振远比铿锵有力更容易办到,桀骜不驯远比自省节制更容易做到。
    引用海明威的一段话:什么是真正的高贵?在平静的海平面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领航员。但如果只有阳光而没有阴影,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就不是完整的人生。就拿最幸福的人来说吧——他的幸福是一团纠结的纱线。痛苦和幸福轮番而至,让我们悲喜交集,甚至死亡都让人生更为可爱。人们在生命的严肃深刻,在悲伤与丧亲的阴影下,才最接近真实的自我。在生活和事业的各个方面,才智的功能远不如性格,头脑的功能远不如心性,天分远不如自制力、毅力与教养。我始终认为内心开始过严肃生活的人,他外在的生活会开始变得更为简朴。在一个奢侈浪费的年代,但愿我能让世人了解:人类真正的需求是多么的稀少。不重蹈覆辙才是真正的醒悟。比别人优秀并无任何高贵之处,真正的高贵在于超越从前的自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