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识的力量

(2012-03-24 16:08:17)
标签:

知识

哲学

记录

钱旭君

思想

文化

分类: 占星.读书

他现在安然自在地微笑着回顾人世的虚妄,它们也曾经能够打动他,使他感到精神的痛苦,但现在他面对着它们却象弈棋的高手面对下完的一局一样,完全无动于衷了。

人生和它的种种形象在他面前不过象一阵过眼云烟,象在半醒的人眼前的一场淡淡的梦境,真实世界已透过这梦境闪现出来,所以它不能再骗人了,并且象这梦境一样,人生和它那些形象也终于会在不知不觉间完全消逝。

生命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神,于是我们也象她一样,欢欢喜喜地放弃永远不知足的欲望和徒劳无益的斗争。

 

所有的悲剧能够那样奇特地引人振奋,是因为逐渐认识到人世、生命都不能彻底满足我们,因而值不得我们苦苦依恋。正是这一点构成悲剧的精神,也因此引向淡泊宁静。......于是悲剧中我们看到,在漫长的冲突和苦难之后,最高尚的人都最终放弃自己一向急切追求的目标,永远弃绝人生的一切享受,或者自在而欣然地放弃生命本身。----叔本华《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那种使我们觉得象安睡在神的怀抱中一样的幸福,并非激情的幸福,只是去掉枷锁、打开镣铐的幸福。

---珈利特《美的理论》

 

怜悯是关照的起点,也是爱的起点。---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诗歌的欣赏主要是一种独立于个人利害之外的审美经验,“诗的正义”一说狭隘化了。

 

 

音乐起源于酒神的舞蹈,抒情诗也随之产生。抒情诗是“音乐在图画和表象中射出的光辉”。抒情诗的原始形式即民歌,真正是“世界的音乐镜子”。历史证明,凡是民歌兴盛的时代,都是崇奉酒神的奔放不羁的时代。

在每一种艺术的上升之中,我们首先特别要求克服主观性。只要真正是艺术的作品,不管是多么小的作品,没有一点客观性,没有纯粹与厉害无关的静观,都是不可想象的。醉酒者在变成作梦者的时候,也就成了艺术家。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音乐是意志或酒神精神的客观化,抒情诗则可以看作音乐的客观化,把音乐转化为明朗的观念和形象。因此,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在抒情诗中达到了基本的调和。这可以说明抒情诗人与音乐家之间一直存在那种紧密的联系,也利用说明为什么席勒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从音乐情调中发展出来的。抒情诗人首先是一位酒神精神的艺术家,在音乐中揭示他那原始的自我。在日神精神的梦幻感召下,这音乐又化为象征型的图景在他眼前展开。

 

希腊人是一个敏感的民族,极能感受最细微而又严重的痛苦。-----尼采《悲剧的诞生》

 

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和其他伟大的悲剧人物,都只是最早的酒神戴着不同的脸谱。酒神的受难与日神的光辉融合在一起,音乐产生出神话,于是悲剧诞生了。

 

尼采是叔本华的忠实信徒,相信人生植根于痛苦。在他看来,人世是“极痛苦、充满着矛盾对立的生物永远在变化和更新的幻梦”。人世是难以从道德上去说明的。“在道德的法庭面前,人生必不可免地永远是败诉,因为它在本质上就是不道德的。”道德其实是想否认人生的一种隐秘的本能。因此,只承认道德价值标准的基督徒,实际上乃是“人生对人生感到厌足和憎恶,只不过装腔作势,打扮成是对“另一个”或“更好的”世界的信仰。尼采用审美的解释来代替对人世的道德的解释。

现实是痛苦的,但它的外表是迷人的。不要到现实世界里去寻找正义和幸福,因为你永远找不到;但是,如果你象艺术家看待风景那样看待它,你就会发现它是美丽而崇高的。尼采的格言:“从形象中得解救”就是这个意思。酒神艺术和日神艺术都是逃避的手段:酒神艺术沉浸在不断变动的旋涡之中以逃避存在的痛苦;日神艺术则凝视存在的形象以逃避变动的痛苦。----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受痛苦者渴求美,也产生了美。

尽管现象界在不断变动,但生命归根结底是美的,具有不可摧毁的力量。

意志的最高表现即悲剧英雄被否定了,却引起我们的快感,因为他们只是些幻象,因为意志的永恒并不因为他们的毁灭而受影响。悲剧高喊道:我们相信永恒的生命。大自然在悲剧中对我们说”象我这样吧!我,在外表的永远变幻之下;我,永远在创造,在促进生存;我,万物之母,随时用这形象的变化来满足自己!

----尼采《悲剧的诞生》

 

 

东西方哲学到了某种高度出现的共性。知识(智慧)到了某种程度真是可怕,它可以以一种宗教的形式出现。


烦恼不断而入涅槃,此为宴座矣。---<维摩经>

诠释:在欲望、愤怒、争执、痛苦、悲叹等人类烦恼的熊熊烈焰中进入归真返朴的最高境界才是真正的静坐。

有一次,维摩居士在林中见到佛祖弟子当中以智慧见称的舍利弗在那里静坐。居士便说:“那种安稳的境界,并非真正的宴坐,而要在不断的烦恼中去追求进入涅槃。”

《维摩经》:东方佛教经典。


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幸福之路》


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第三代罗素伯爵系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的天国是一个突出智慧的天国。----博尔赫斯

欧洲中世纪的斯维登堡在他留给人类的50卷著作中讲述过一个故事。一个人终身企望能升入天堂,所以他放弃了情欲享受,隐居在一个人烟罕至的地方,他断绝一切欲念,他祈祷,祈祷进入天国。

他的生活越来越贫乏。这个人死之前发生了什么事,他死后在天国也同样进行着。


因为在天国,他无所适从。他设法倾听天使们的交谈,但他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他想学习艺术,设法听懂一切,他什么都想学,但什么都学不会,因为他太贫乏了。

于是他被派到一个地方去重新塑造,他去了沙漠。他在沙漠像在人间一样祈祷,但他并未脱离天国。

他通过忏悔懂得了为什么他不配活在天国。因为他的前世的生活太贫乏了,因为他拒绝了享受,拒绝了乐趣,这未曾获得智力。

斯维登堡在他的教义上讲了这个故事,也革新了耶稣晓谕人间的“天国是精神贫乏者的王国”,但斯维登堡考虑得更远,他说光做正直的人是不够的,一个人也须在智力方面得到拯救。如果一个人听不懂这些谈话,就不配进入天国。这样,他就应该离群索居。----博尔赫斯

斯维登堡:瑞典科学家、基督教神秘主义者、哲学家和神学家,著作等身,将《圣经》解释为上帝直接的圣言。他死后不久,其忠实信徒创立斯维登堡学会,致力于研究他的思想。这些学会形成新耶路撒冷教会(亦称新教会)的核心,亦称斯维登堡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