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
(2011-06-14 00:49:07)
标签:
记录感受读书钱旭君文化 |
分类: 思想笔记随笔系列 |
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是该读什么书的问题,而是不读的问题,书在书店里比茶室里一杯茶还便宜。鲁迅当年疾呼让国人不要读中国古书,(那是因为还有很多读书的人)现在他老人家如果还活着估计连听这话的人都没有几个了。但是,我还是要论论读书。
读书能增加内涵,但是也有人因为读书读坏了脑子。我有个朋友和我说:要不要好好看点书,我一直很矛盾。他说,他也知道“三日不读书,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但是他对书一直有爱有恨,爱的是读书让他增长了知识,更多的认知了世界,恨的是书常常让他迷失自己。他说:“我现在是不是还年轻?好像也不年轻了!如果读书!会不会失掉好多该我去做的事情。”言外之意就是读书让他把现实和书本绕在了一起,一些书本里出现的美和丑和现实世界无法形成正比。我对他说:“读书怎么就成为你的负担了呢,如果觉得这是一本会控制你的书,不读就是了。”
很多爱读书的年轻人,大都急于希望从书本里找到现实的药方,急于求成的心态下却无法拿捏作者的感受和思想放在自己身上,以及放在当下自己的这个环境是否准确。就如当你在看一个不喜欢的电视节目时,你是嘴里不停的在指责那个编剧的才能,还是拿起遥控板搜素一个自己喜欢看的节目,调皮的对着电视里的人说一句:“不许你再说了。”这种把自己当成电视的附带品的态度以及把自己当成电视主人的心态,就像读书人面对书时的几种心情。是你自己重要,还是那本书重要?人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取舍”着,有小事也有大事,任何一次正确有效的小取舍都有可能成为一次人生中的大取舍。读书不是小事,而读什么书,该怎么去读,却是读书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小事。
读书人可以无所谓怎么读,读什么书,却无法控制书本给灵魂引发的海啸。首先是读好书,那什么才是好书呢?不才以为合乎自己心性的书才算好书,你不能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好,但是读了以后让你全身发麻,不知所云,在没有那个接受能力之前还是把它束之高阁,来日方长。然后是怎么读?看到合心或暂时不理解的段落记记抄抄,或是划上线条。这样一是可以加深印象,二是可以在重温时深入理解。托尔斯泰就曾在19岁的日记中给自己定下一条:“忘了什么,别去查书,要尽量自己想起来。”年轻的时候,理解力和人生阅历都还欠缺,这时训练自己的记忆力对以后的阅读理解很有益处。以色列人就很注重对孩子记忆力的训练,以色列的教义规定孩子在五岁以前就必须背下《旧约》全篇。再就是好书总是百读不厌,特别是一些对自己终生有益的书,碰到哪日书缘契合,重新拿起这本书时,看到那些划了线条的段落,就会重新去仔细的阅读,这样不仅能纠正之前的认识,还能对自身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有了一个自省的依据。读书最怕无新意,一旦思维被再次打开,不仅增加了自己对读书的趣味,还能让自己抛弃一些陈旧的看法,从书本的背后看到以前无法发现的秘密。每发现一个这样的秘密,就对自己重新有了认知,就如一个孩子又一次闯过了迷宫中的一道布局。这样的读书,岂不乐在其中。
再说说从书本中找到现实的药方。如果读书,仅仅是把书当成一个救命稻草,急于的想从书里找到对照当下现实的药方,那你怎么会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书呢。很多年轻人读书读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逻辑去看待书中的种种。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在读书有了一个系统,这样就能跳过很多媚俗浅薄的作品,去嚼读一些能开启思想的作品。而坏处却在于,从此就可能陷入一种自我情绪之中,把很多他既成逻辑之外的东西统统排除在外,甚至包括很多优秀,甚至伟大的作品。比如我有个朋友,他少年时候就酷爱读书,尤其喜欢西班牙文学大师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甚至把“堂吉诃德”当成了自己的偶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经历了很多次和“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完全不同的世态炎凉。渐渐地,他开始从一个充满朝气,积极上进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消极的愤世嫉俗主义者。我和他交谈几次,看到的不是以前的那个不惧艰险,手拿利剑敢于和风车决斗的充满理想的人,而成为了一个不断的指责身边的一切人及事的“愤青”,似乎在他眼里已经再也没有了美好的东西。难道是“堂吉诃德”把他变成这样的吗?一个人如果急于从书中找到现实的药方,却不经过时间和环境的考验,最终都会成为一片随风飘荡的浮萍,而不知明日的风往哪里吹。这绝对不是一种理性的读书态度,而只是抓住了暂时形成的自我逻辑,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在通过书本认识现实世界。所谓理性的读书,就是人能正确取舍自己所需的知识和思想,并能从实践中验证这些思想和知识的差距,并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处世原则。理性的学习和思考,不能太狂热太虔诚,也不能太消极,如果偏激的看待一些并不偏激的问题,后果往往并不能让自己的才学和思想绿树成荫,却实在会以自己的情绪为车轮,踩踏了真理。“凡办事必有阻力。其事小者,其阻力亦小;其事愈大,其阻力亦愈大。阻力者乃由天然,非由人事也。故我辈惟当察阻力之来而排之,不可畏阻力之来而避之。”梁启超先生在“养心语录”中的这段话,不论对于读书还是为人处事都有其言行身教的深邃意义。
最后说说读书带来的德行和思想之间的意义。有的人读书不仅可以让自己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能变得“温其如玉”,光从外形上就能从他身上感受文化所辐射出来的涵养。有些人读书却只重思想,忽略了“和而不同”的内在修养,一味的追求新奇和叛逆,不断在意见相左后和他人失和,并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他人身上,如有不同主张的就耿耿于怀。就如我们现在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总以为先生是个严肃刻薄之极的人,实则鲁迅却是个“好玩”的人。鲁迅其弟周作人娶了个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因周作人其妻的直接原因使得兄弟不和,鲁迅先生又不好和一个女人一般见识,心里又实在窝气,就在一段时期的文章下给自己取了个“宴之敖”的笔名。后来,许广平先生在文章中就曾说起了这个笔名的来由:“‘宴’字上面是一个宝盖头,是家的意思,下面是‘日’和‘女’,“敖”呢?在古汉语里是放逐驱逐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笔名加起来就是: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赶出来的。”无奈之下不乏其风趣,从这个小故事也不难看出鲁迅先生宽厚仁爱的德行。在民国时期,文人之间“死掐”也是经常会有的,譬如周作人的得意门生废名迷恋佛学,和熊十力交好,天天论道。有一天,两人高升辩论,忽然就不出声扭打在一起,结果废名怒冲冲的走掉,第二天,又去和熊十力聊别的学问。而我们今天的读书人,不是反目成仇,就是互相冷冷淡淡,客气的很。原因终究是一个:读书读出了自己的想法,却忘了“德行”。如果读书读到忘了“德行”,后果是对人对己都不利。因为有思想而无德就很容易让自己一直出于一种混乱状态中。人类的思想是一种危险的东西,打比方说,“德行”就像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的血管,而“思想”就是供血和代谢的心脏。而血管一旦脉络不清,时常堵塞,那么心脏又岂能健康的供血和代谢呢?一个有一定思想的人,如果没有德行就会缺乏全局观念,容易迷失在自身和周围之人,历史和当下的种种较真之中。因为他不从自身的修养入手,仅是以自己的天分和一些自以为是的见识统盖了一切,结果是,无法处理书本中让人读了正反、美丑都能互相借鉴贯通的东西,缺乏一种思想上自我调节的能力。而在这些读书人的种种言论中,总让人觉得他们在才华中缺乏丰富性,在思想上缺乏清晰性,以及处理丰富性和清晰性的能力和定力。
思潮有很多种,如果没有“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基础,就是再强大的思潮也无法真正扎根大地。读书人要认识到,人性千百年存在的普遍性才能引起共鸣,也就是说人文关怀始终不能缺少在为人类而造的一切东西里,包括科学,艺术和政治等。在这个普遍性上,很少有单一的语言天才能抵达,它需要经历和不断突破自我的勇气。而这份始终贯彻一生的人文关怀,既为一个人的远见,包容,善良,圆通的德行。我认为,一个读书人,只有拥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彻悟很多东西,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和修养,并从中受益于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