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于行
(2011-05-24 20:59:09)
标签:
记录散文钱旭君知止文化 |
分类: 思想笔记随笔系列 |
近日,偶从一杂志上看到弘一大师有幅字,上书“知止”二字。才知道原来“知足”并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们一般说“知足”,其实“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知足”与“知止”,仅一字之差,却道出了人生中的二重天。人生在世,不是难在不知道,而是难在无法割舍,不情愿,不舍得。“舍、得”往往是有舍才有得,如果光知道“得”而不懂得“舍”,一字之差,结局却是千差万别。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他作为文学大家看透人世种种,给自己取字“舍予”。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而正是老舍先生深谙知止之道,才有后来为人处事以及文学创作上的大作为。古往今来,很多有志之士以“知止”之操行使自己流芳千古。在我的老家,临富春江畔秀美风景依江而建的鹳山公园里,到如今依然矗立着一块为东汉时期著名高士严子陵所立的“严子陵石矶”。东汉中期,严子陵助汉光武帝刘秀击败王莽。取得天下后,因当时重臣侯霸的处处刁难,严子陵为让刘秀不为难,也为了自己不卷入复杂的政治漩涡遂辞去官职隐名换姓,隐居富春江畔。刘秀知道这位老友性情高洁、孤介,便立即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他回来。到了富春江眫,刘秀见严子陵孤身一人眯着眼坐在江边的石矶上垂钓,就下马跟他说:“子陵呀子陵,你到底为何不肯出来辅助我治理国家呢?”严子陵突然睁开眼来,盯着刘秀说:“唐、尧得天下,是因为德行远闻,才使隐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刘秀见说服不了他,只得叹息着登车回宫去了。当时,天下初定,刘秀刚刚从王莽手里夺取政权登上皇帝的宝座,各路诸侯伺机而动,更有平定王莽时的功臣骄横跋扈,不将刚刚复苏的国家法度视为金科玉律。在如此风云变幻的时期,严子陵能够清醒的认识到当时的局势和坚守自己的原则,他才会在权利和金钱面前依然保有的一份清心寡欲的情操。假设说严子陵仅仅知足于做高官拿厚禄而混迹在官场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侯霸的种种行为不闻不问,随波逐流的话,后人大概就不会对严子陵的平生感到敬仰了。正因为严子陵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也很明白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与权倾一时的侯霸争风相对不如早早的退出这个是非圈,伸手挡住随之欲来的高官厚禄也落得个心安理得,保得自己一世的清明。“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于严子陵来说退隐山林,他懂得“知止”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够了,知道什么时候该走,知道“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并且付诸于行动,才会成为留芳千古的“行为”。
“知止”,不但是针对“痛苦、烦恼”,懂得说,够了;也要对“欲壑、快乐”,懂得说,行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快乐固然短暂,如果不“知止”,痛苦往往随之而至。当今社会,爱美的人越来越多,身体发胖就天天喊着减肥,而减肥又是个极为痛苦的过程。我的身边就有很多在减肥的朋友,有的一天只吃一顿,有的每天跑步锻炼,有的买了一大堆的减肥药把它们当饭吃。想想减肥如此痛苦,悔不该当初见到好吃的就海吃猛吃一通,不懂得食益三分饥七分饱的道理。而这个普通的常识谁都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需要减肥的人呢?怪只怪美食当前,无法抑制住自己饕餮时的快乐欲望,如果食到七分饱时,能够将手上的筷子搁在一边,警告自己不可再吃了,就不需要在日后痛苦的去减肥了。“知足”者不一定能“知止”,但“知止”者一定是“知足”的,“知足”是不贪,是一种接受与被动,而“知止”却是不随,是一种气度与主动。“
每个人的身边随时随地都会出现许多举棋不定的抉择,大到生死抉择,名利诱惑;小到选择购买一件换季衣服,不被三两句言外之意的话语打扰自己的情绪,分毫之间,咫尺千里。“知”后便“止”,不去横生枝节,更不去苛求落于“执妄”,人的欲望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如果按着自己的心性自由发展,非到自己感到心满意足了才肯将所思所行放下,恐怕为期已晚矣。正所谓“勇者无惧,智者无虑”,心里坦坦荡荡,自然活的清清凉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