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自己做早点的年代
(2011-04-28 19:43:23)
标签:
随笔记录钱旭君早点文化 |
分类: 未开放的花朵散文系列 |
小的时候,早点常常是一锅稀饭,一碟花生米或是炒芝麻盐,蘸着筷子头上的炒芝麻,喝上一碗稀饭,就匆匆背上书包步行到 一公里外的小学校去上学。90年代,家家户户已经用上了电饭锅,早餐的这顿稀饭也大都是用电饭锅煮的。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母亲常常在前一天晚上把熬粥的米淘净,放上适量的水泡在电饭锅里,到了第二天清晨,母亲的闹钟响起,她就在隔壁房间叫我起床,让我把电饭锅插上电,半个小时后白粥就能煮好。花生米或是炒芝麻这类小菜母亲在前一晚上都已准备妥当,所以等我穿好衣服洗漱完毕,电饭锅里的粥也煮到了一半,我就趁余下的时间整理书包或者叫醒还在熟睡的弟弟。母亲年轻时身体一直不好,所以她就用了这个办法给我和弟弟准备早点。但是白粥在我过往的记忆里并未留下很美好的回忆,因为那时候的早点几乎都是白粥,由于母亲的身体,我和弟弟也在很长一段时间经常和她一起在晚餐时喝粥。太熟悉的食物往往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到了成年以后,我就非常讨厌喝粥,有时候在家时宁愿不吃早点也不原意喝白粥。
很多年过去,喝粥的年代早已成为儿时的回忆。我也由于不用起早渐渐养成了不吃早点的习惯,直到我的胆囊开始抗议,在身体里驻扎了慢性胆囊炎,一次又一次的疼痛让我不得不听从医生的劝告重新养成早起吃早点的习惯。然而早点总是那么容易忽略又是那么重要,中国人吃了几个世纪的豆浆油条,大饼和一些煎炸小吃也由于地沟油和参杂了过度化学用品的面粉,让我对街头贩卖的早点近而远之。吃到了今天不禁有了几分无奈。所以,我又重操旧业,在家里开始自己做早点,到超市买上几斤面粉,或是买些小米、米仁、百合、紫米回家(挑让自己放心的买),前一晚把要熬在一起的食材泡在水中,到了第二天早上放入电饭锅中熬上半个多小时加上冰糖就能作为早点了。现代人由于种种原因,亚健康的人数在与日俱增,不吃早点或是吃了不干净的早点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我记得小时候,我的隔壁同学家,她母亲常常把吃剩的米饭放在热水瓶里,到了第二天热腾腾的泡饭也同样可以让她度过早上5个小时的上课时间。按照营养学的角度说,泡饭的营养价值肯定不高,但是我身边很多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早上都是吃着泡饭和白粥长大的,也不觉得就此降低了发育的功能,而且最大的好处在于自己做早点或是间接看到早点从母亲手里送到自己手上的那份温馨,这绝不是囫囵吞枣似的花几元甚至十几元买的早点可以吃出来的味道。
或许,很多孩子在童年时并不会过深的体会到早点对于自己和父母之间的那份深深的含义,到了某一天,成人以后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吃着路边买的早点时,才会感受到曾经日复一日的单调却是如此的弥足珍贵。不光是孩子,即便是大人也是一样,随着生活节奏日益的快捷,一对夫妻又有多少是一大早起来为身边的他(她)做好早点,吃完早点后一起走下楼梯去上班的呢?情感的维系往往在于生活细节上的点点滴滴,我们对这个纷繁世界在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但是在面对这个每天都在快起来的时代,是否可以保持一点距离,留下一份自私的空间给自己也给家人。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动手做早点这样的小事做起,地沟油和化学面粉不就少了很多市场,人类社会的食物链也必将因清淡自足的理念慢慢素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