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国家这点事

(2010-10-05 22:40:46)
标签:

转载

分类: 记录.网络.转载
原文地址:国家这点事作者:日月天戟

  [转载]国家这点事
中国是礼仪之邦,不是文明礼貌之邦。礼仪和礼貌没有丝毫关系。

礼仪来自古代王巫和上天的“对话”,宣誓自己独特的地位。

      实际上中国的历来统治者,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这片土地上人民的一分子。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这片土地上历来是外来统治者居多,比如周,就把自己家族的人称作国人,把原始土著叫做野人、小人、黑人、贱民;蒙古辽金自不待言,连种族之间都有等级,更不用说家族之间了;李唐赵宋,整个一家族一起过来统治中原,作为匈奴突厥的他们,自然和当地的人民互为陌人。至于朝代的中后期,大量皇亲国戚流落民间,让天国家族和下民有很多割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又另当别论了。

     崛起本土的帝王就好一点吗?当然不是。不要说天朝和老百姓的关系了,就是皇家内部,又何尝不是争夺的头破血流,远的象八王之乱,近的如靖难之役。在我们老百姓眼里,这是他们的家事,也就是国家之事。老百姓就根本没当国家和自己有什么关系。皇家也同样以一种防备的眼光看待皇亲、臣仆和下民:孤是国家,是天子家,皇亲是皇亲家,子民是子民家。各家归各家。国家虽大,是一家;老百姓家小,也是一家。皇家当然极不情愿民众和他们是一家。神武祖先传下的私家家业,上天眷顾,家大业大,兴旺发达,拥有神器,名曰国家,权力之大,遮天蔽日。合天下亿万苍生家,也不能望其项背也。民家岂敢岂能号称共同拥有?能进去分一杯羹是非常神圣和非常不容易的,至少要阉割点什么,要么是几巴,要么是精神。阉割了还是神圣。在国家当个奴婢,残废了自己,走出来的时候,腰杆粗了,口气也壮了。看这些奴才们自傲的神情,似乎也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荣华富贵,而更好像是沾了神器的什么光辉,可以耀祖光宗,并足够他在小民家门口耀武扬威一番了。

    神圣的神器啊!多少人赖以自豪的伟大骗局,被渲染成光芒万丈的美妙骗局,让多少人为之神往,为之瑟瑟发抖。虽然它们只是一些被强行理解为“真理”的五行六道的蹩脚的教义和它们的赋型。

    自秦国产生严格意义上比较完整的国家体制以来,在远东这块土地上的国家和民家的关系,就一直是这种关系。国家是皇家、是大家,是拥有神器可以和上天对话的神圣的天子家庭。民家从传统的体制来讲,和国家没有人身依附关系。但是,国家可以假托对神器的拥有,借口传达上天的旨意,通过权杖和国家豢养的武装力量让民家服服帖帖得匍匐在上天和上天在下界的代理人——天子及其家族的脚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皇国家当奴仆的人,那些臣僚们,就站在了比一般民家更高的位置上了——他们是在执行“神圣”的事业!他们也因此而自以为无尚的“崇高”!这大概也就是历来总有很多人,尤其是受到那个被用来宣传皇国合法性和秩序的礼教熏陶的知识分子,哭着闹着要爱戴皇家(国家)、千方百计成为皇家之奴、为保卫皇国家“舍生忘死”甘洒热血的根本原因吧?

     我一直对一个国家拥有这样行尸走肉般的人民感到莫大的耻辱,就同我们看到青藏高原上虔诚地五体投地的膜拜者和中东原教旨穆斯林们的感觉一样。实际上,我们不知道其中的另一个环节,那就是所有不愿意相信的都被消灭了!欺骗和谎言总有被昭示的一天,武力才是根本!你连质疑的心都不能有,否则,天子的武力不是吃素的,上天赋予天子用武力替天行道的权力!

   

    100年前的远东这块土地,出现了民国。这是一个全新的国家概念,新得让无数热血沸腾的先进知识分子为此热泪盈眶。甚至连后来日本策划918事变的主谋石原莞尔都欣喜若狂,他是由衷的为远东诞生文明国家而祝贺。人民终于可以和国家同甘共苦了,人民终于可以代表上天指定国家的管理者了。不幸的是,这里的国民依然无动于衷,继续延续着几千年来的生活套路,政客和既得利益阶级千方百计把民众往旧式政治观念上牵引,以达到他们阴险的目的。被愚昧化的民众也是刁钻顽固。100年以后再回首这件事,居然发现我们只是原地转了一圈。

     老子英雄儿好汉乃至老子打天下儿子坐天下的天经地义,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千百年来皇国家的政治雏形。神器和武力,我们一样也不缺。神器变成了那个终极真理和天道神权的综合体,既拜天,又朝圣,仪式也很丰富。而至于武力,实力远不足保疆卫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守护神器用的。

       

         

 

 

0

前一篇:准备
后一篇:碧色寨的月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