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2009-09-26 11:53:10)
标签:
随笔记录感受文化 |
分类: 思想笔记随笔系列 |
“他接受任何环境给予他的任何职业、任何苦难和欢乐。”一个诗人是不会被任何逆境所打倒或自我封闭,他总可以在任何环境和人事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新鲜”,一成不变的环境表层下面隐藏着可以和自己互相碰撞产生溶会的细碎火花,抓住了那一小撮“火花”,艺术的生命才会长衰不止。马上就是国庆长假了,有一个画家朋友说要趁这个长假出去旅行,但是找不到可以去的地方,他很无奈的摇着头说“想想,全中国想去的地方都跑过,几乎再也找不出想去的地方了。节假日一些比较安静的地方也过于喧嚣,想到喧嚣就不想在去一趟了。”这个理由似乎很充分,而人的欲望也是无止限的,如果已经没有了想要去挖掘感受的地方去了也是无益。但是,真的是“没地方可去”了吗?我们身边的一物一景都已经被挖掘殆尽了吗?昆德拉说:“故乡在别处。”而一直追寻那个不存在的他处的故乡,我们的心灵真的就可以获得满足了吗?旅行往往是一种孤独而艰辛的过程,当我们背起行囊为了摆脱过于熟悉的环境去寻找物事人非的感受,到异地去寻找新鲜的碰撞时,总会在趋于疲劳之后又回味家的温暖,即使曾经的那些再刻板陈规的生活也让你感到心安,所以在外面漂流了几天后,一颗游子的心又开始想要回家,再次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时,看一切又将不同,熟悉的表层下会因为路上的感受而添加进一些新的东西,这大概就是读了万卷书后需要行万里路的好处。
“如果你周围的人群是那些向箱子一样紧闭着的利己者,你还能尽尝狂热的享乐?”事实是紧闭着的利己者是社会人群的大多数,话语权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正因为话语权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被人左右,也没有那个大勇去剖杀掌握话语权的一方,所以沉默。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里死亡,就在沉默里爆发。但问题是沉默的未必都是金,有些“沉默”是已经开始腐朽糜烂了。人都需要个可以谈天说地的“团伙” ,不说多么高雅,三教九流或者文人雅士都有属于自己的“团伙”,知趣相投也好,臭味相投也好,都是一种归属感。所谓“竹林七贤”,依我看也不过是臭味相投,脾性相近的七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文化人,无非他们占了天时,地利,人和,浮躁社会的现代人只有羡慕的份了。如今的大环境比起古人旧时的环境已面目全非,科学领域的前无古人,经济世界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当下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浮躁格局,要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做到“魏晋风度”那也只是一种理想罢了,“大隐隐于世”也就成了一种比较自信的调侃。但是也不能全都归咎于环境,养身修性的活着总不会错过太多的风景。昨天几个朋友一起聊到这些,他们问我来云南有什么感慨,我用云南诗人于坚概括的三个词回答了他们“闭塞,落后,闲散。”朋友是云南人,当时出于本地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有些诧异和尴尬。我说:“前面两个词不是贬义的,正因为落后和闭塞,所以让你们可以闲散的生活。这片地方的文化人,可以是井底之蛙,也可以出了不起的大师,最终是环境允许了你们去创造,但是自我的修为达不到的人只能是闭塞落后的井底之蛙。”比起其他经济发达地区,闭塞落后或许看起来是种不合时宜,而哪一门伟大艺术和伟大人物的思想不是在不合时宜的基础上开花结果的,“孤独”带给艺术家和诗人们的可能是坐井观天或者自我封闭,但是“孤独”往往是巨大的财富,需要比常人多的是一份善于挖掘自我内心的耐心和追求。西人的“故乡在别处”,又怎比东坡和白乐天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诗人享受着无与伦比的优惠,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使自己成为他本身或其他人。犹如那些寻找躯壳的游魂,当他愿意的时候,他可以进入任何人的躯体中。对他自己来说,一切都是敞开的;如果说有什么地方好象对他关闭着,那是因为在他眼里看来,这些地方并不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