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罗隐

标签:
记录随笔杂论文化 |
分类: 读诗随感 |
因为马上即将离开新登老家回云南昆明,所以这些天我一直游荡在故乡的版图上,试图搜取更多有利于我对故乡的理解,不停的用相机拍下那些掠过眼前的回忆和历史。
大概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因缘之故,在罗隐的诗里,我找到了许多可以为江南才俊的性情注解的诗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一个清高自爱,却又不甘寂寞的才子形象栩栩如生的出现在我的面前,这也正是江南才人们细腻敏感却又善良狂傲的诗意表现,心里充满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矛盾心情,却也无可奈何,而既身怀举世之才却又为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则旁敲侧击的说上几句,自嘲一番,亦或嬉笑怒骂一番总可以吧。不去学那不知天高地厚只想做高官凭借一己之力挽回社稷局势的天真李太白,也不似那饥腹偏偏却整日里豪情壮志想着报效朝廷的子美般迂腐,文人自有文人的风雅,何必偏偏要做得那般辛苦,这或许也正合了无为而为之的老庄思想。
时世变迁,一切如过眼云烟,我的老乡他爱他的故乡,爱祖国的大好山河,更爱那些楚楚可怜的青楼女子,而且他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为西施做了人性化评语的诗人,因为他懂得欣赏并尊重女性,而且理解她们在男权世界里无处可以诉说的内心感受。我实在为有这样一个具有博大胸怀的诗人老乡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蜂
不论平地与峰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天祐元年(904年),罗隐奉吴越王钱鏐命,从瑞安乘木船而上溯江口,步行至吕江涤头村(今属泰顺县新浦乡)寻访寓贤吴畦(原平章事谏议大夫)出山辅政。此为飞云江瑞安至泰顺江口航运最早一次记载。
罗隐在唐末五代诗名籍甚,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诗句流传人口,成为经典名言。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无情也动人”等等。又如讽刺小诗《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他的咏史诗《西施》一首也写得比较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第一句多少有一些宿命论的意味,但他反对把吴王夫差的亡国归罪于西施,的确是对传统成见的有力翻案。许多人喜欢他的《赠妓云英》一诗。《唐才子传》中有一段故事,原文如下: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隐赠诗云:“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英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才高,云英色艺兼美,如何是不如人呢?只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吧?每次读此诗都会感动,可能是遭遇与他们也相似吧。明代屠中孚说:“若《答云英见诮》及《题新榜》二绝,真堪为之涕落。”(《刻罗江东集序》)
----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