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落花流水系列

(2008-09-26 15:58:02)
标签:

岁月便笺

情感

分类: 落花流水散文系列

追求

 

想起我小时侯的娱乐活动,简单到了一根牛皮筋,五个小布包的“抢抢子”,或者是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小溪、去爬山,摘草莓或者茶山采茶叶......到现在,我还记得一件事。记得是小学时候,一次因为我家厨房的门反锁了,没钥匙走不进去,我就灵机一动,在窗台下摆了张凳子,然后从窗户外用一根竹竿把门给撬开了。然后从未表扬过我的父亲,很得意的摸摸我的脑袋说了一句:“看来我家妮子不傻啊。”就是那么简单,就这么一句话,一件小事,每当我经过现在已经翻新的老屋时,突然的又会从记忆的书架上落下来,被一丝温暖稳稳地接住。小时侯的我们,是多么容易满足。

 

长大一些后,进入少女时代,想要追求的东西比童年时候的就多出一些。不仅仅是玩乐带来的欢笑,以及父母的一句赞美就会够,追求也随之变得物质化,明朗化。记得那时候的我很爱漂亮,(现在也一样)喜欢漂亮衣服,喜欢把自己的头发扎得很好看,即使扎的头皮疼一点也无所谓。而且在那个时候已经认识一些字,从电视里看到很多花花世界外面的精彩,开始热衷听流行音乐,热衷看唯美浪漫的爱情小说和电视剧。那个时候的孩子不像现在的孩子那么早熟,我们常常对男女情爱处于懵懂状态,像只刚刚把小脑袋伸出窝门外的兔子,对情感世界充满了新奇和惊慌,却又非常渴望这些美妙的东西降临在自己身上。那时候的我,就老做王子公主的梦。也由此,现实里的胆小和青涩在梦中得到了一丝慰籍。我想,我们那个时代大多的女孩子都是这样,所以说这些也就不算很丢人了。歌德在他的维特序言里写道:“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足可见,此乃生命进程中必然的一道路。只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物欲化的膨胀,这些美好自然的生命界限开始变得模糊。

 

再大一点,随着脑细胞的发达,应该说心智的成熟,因为人类的脑细胞在23个月左右就可以基本发育完善。这个我没发言权。随着年龄的增加,时代越来越进步,人眼见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感受的苦乐悲喜也就越来越复杂。我也很奇怪,为什么一说到人生五味---“酸甜苦辣”。总是把"酸"字摆在第一个出现,如今合着自己的人生经历细细思忖,确也名副其实。因为“酸”和青涩本没多大本质上的区别。

 

20几岁的青春总归是青涩的味道重一些,因离成熟还为时尚早,与天真无忧的童年也已遥不可及了。由于成长压力的过度沉重,这一点不能排除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在今天,连统治非洲草原的狮子都面临着饥饿与灭亡的威胁,何况是人口日益众多,能源日益萎缩的人类生存环境。错综复杂的环境和众口难调的心理,我们的周围常常聚集着很多“我不要张大”的成年人,害怕责任对自我的强行编制,以及担心快乐的日益丢失,他们嚷着不愿意张大,对生活"又黄又暴力"的叛逆着,坚持着,不停的歇斯底里的呐喊着,然后在深夜的颓废里苦苦坚守着自己的青春。

 

不想批判谁,在我看来,无论什么样的生命形式,都是一个过程。生命就像水流一样无所不包括的流动着,如果前面有障碍挡住了前进的道路,如果你有这个能力,就用自己身体里蕴藏着的巨大浪花推着障碍一起冲向更远的前方;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你只能静静地等,等着自己渐渐变成那一股最细最慢的暗涌,慢慢地,渗透着,进入障碍,战胜障碍。这个充满挑战又具有智慧的过程,就像一位女诗人在她的诗歌里所写的:

    关于雨城
    宝贝你看
    沿岸上有多少双翘首而望的眼睛
    故乡被雨水淹湿了
    我不自杀,我不选择死
    我打算把自己粉碎了

    渗入红尘

这是一首很好的诗歌,就像它的题目《渗入红尘》一样的好。

 

或许,年过三十的我,身体里还余存着青春期的躁动和余热,也可以说是理想和追求。也不想自卖自夸的说这些东西对于有追求的人,是如何如何的重要,生命之树长青,艺术之花才会常开不败。我不觉得过度狂热而缺乏理智的对待生活和艺术本身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除非你可以负担的起孩子的学费和他成年前的心理生理的教育,和父母老去后的赡养责任。

 

在我看来,对艺术的疯狂是梵高在烈日下晒到头发秃顶依然伫立着作画的疯狂;对艺术的疯狂是沉浸在音乐创作里,投入到忘却所有,抖动着手指,挥舞着手臂,全身心专注在艺术和精神交融里的贝多芬。这些是真正的艺术大师,是真正的倾其所有的付出,对艺术,对这热爱的事业。他们的生命里只有艺术,对生命极度纯粹的理解并简单的过着日子。他们可以纯粹到充耳不闻身外一切与柴米油盐酱醋相联系的事物,甚至纯粹到没有生活的自理能力。而正因为这样疯狂的投入,没有半点拖泥带水的专注,凭借他们自身极高的艺术天赋,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一毕巨大的精神财富,一直时至今日,也无人可以超越。而一般追求艺术的人,扪心自问,你是否具有这样的天分和这种对艺术的疯狂。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些年轻的参杂着私欲的不通透的任性,和追求个人自由的渴望而已。而且,文学创作本身和绘画以及音乐有一个形象上的区别,它本身不具备音乐和绘画的纯粹和开阔性,也就因为这个本质上的原因,池莉为自己的小说辩解到:“作家应该是世俗的。”我不完全反对这个观点,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的根,只是个人对文学语言,和艺术与生活之间关系的驾驭能力上不尽相同,所以感悟到的东西,以及能够表达出来的东西自然高低不一,宽窄不同。

 

无论怎样,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正如孔老夫子所言:“天下有两样大法不能逃避。一个叫命,一个叫义。子女和父母关系叫做命。君臣关系叫做义。”我是个弱女子,天下的事我管不了,也没那个本事管,管好自己命中注定的事就能够心安理得了。至于要做成个如何如何的贞洁烈妇以及贤妻良母,我认为这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立个贞洁牌坊的,谁又稀罕那冰冷无情的家什。

 

台湾女作家三毛的《橄榄树》里这么唱道: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唱的时候自然动情到及至,投入到及至,但是三毛并不属于世俗,如果我是她的亲人,我会很伤心的看着这个不懂事的大孩子,为了一些自私的执著把生命璀璨的结束在一双丝袜里。人活在于世,就肯定要脚跟着地,贴着大地行走才不会摔跟头。你不是那天边的云,可以任意的漂浮,再说,那云万一成了乌云,下雨淋湿到妈妈的衣服怎么办。

 

“我们的故乡就在自己的身边,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吟唱我们在路上。”是的,我赞成于坚的说法,我们的故乡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需要的是好好去爱每一分钟每一时刻的故乡,心中的故乡,而少一些不停的追寻。因为无目的的追寻,常常让我们忘记了出发前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给你
后一篇:唐婉的娇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