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创作的一点想法》
(2008-09-17 13:08:54)
标签:
评论文化 |
分类: 思想笔记随笔系列 |
草根/文
经常有朋友问我诗歌应该怎么写,是否不断的临屏练习就可以保持诗歌的诗性,并由此可以进步,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歌出口。对此,我表示怀疑。
因人而异的诗歌创作,首先是天分和激情,然后我们不可忽略引导和自我的挖掘。这就好象黄元祥曾经和我探讨过的,诗歌艺术就是一座座大山,我们站在其中一座峰顶的时候以为自己已经站的很高,走的很远了,其实前面需要翻越的大山不知其数。这是诗歌创作里主观方面需要自省的一面。还有另一面就是,我们站在山顶的时候,需要看看自己的补给是否充足,然后要夺取下一山峰,我们需要走哪条路最合理,最能有效的到达,这是诗歌创作里客观方面需要审时度势的一面。
我现在写诗歌,比较喜欢一组一组写,而对于一首一首写的诗歌,我总感觉无能为力,所以大都临屏练习以一首一首的多。在我看来,临屏只是练习笔触的感觉和语言技巧的熟练性,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应该是在平静和孤独里的产物。在我的情感和意识里,老有这样的感觉,好象一首诗歌,寥寥几字,是根本无法把我自己彻底呈现出来的,我没达到那样完美的能力。这或许和性格有关系,我力求完美,却对于精确和沉淀后的概括无能为力,缺乏理智上的厚度和深度,所以需要一个更加整体的叙述和表达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关于这一点,西川在他的一篇题为我读屈原《山鬼》里有很好的阐述:
“屈原作品的建筑性与杜甫不同。后者的建筑性见诸修辞与格律,一砖一瓦无不讲究,每一首诗都是一座建筑;而前者则以全部作品修盖一座大厦,其作品的建筑性见诸作品之间的相互独立,一首诗只用力于人生世界的一个方面,它们局部存在的意义是在整体中见出的。”
事实证明,屈原是个主观性极强的诗人,杜甫就相对理性很强。屈原出身贵族,没有受过多少生存带给他的危机和旁人的冷眼相对,情感纯挚,天性浪漫;杜甫则贫寒,一生坎坷,受到的白眼和冷遇更是不计其数,这样两种性格和环境势必造成不同的人生观和对待问题的看法,也直接影响了其诗歌的创作方向和语言表达,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即在于此。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有这样的阐述,也符合我所要表达的意象:“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这些都朝着一个方向说明了一个问题,主观强的诗人的诗歌建筑结构,和客观性强的诗人的建筑结构有着质的区别。所以,对此,在于诗歌创作的朋友要分清楚这其中的距离和深浅。自己诗歌的出路和走向,必须和自己的性格相互去贯通,而你自己必须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写,写出什么。只有这样经年累月的不断练习和学习,不断自我超越和自我反省,诗歌创作艺术才会逐步提高,而不至于找不到出口,迷茫不前。不过各自天分有限,这些话仅对于热爱诗歌并有潜力的朋友而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