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落花流水.诗意人生

(2008-09-10 16:38:02)
标签:

散文

文化

分类: 落花流水散文系列

最没有人类文明的行为往往是最尊重上帝的行为。“自然,在永恒中是有着真理和崇高的存在。”
为什么?因为上帝不是人?也可以这么简单的理解这些高尚的逻辑,那叫孩子的调皮。

 

前几天,我给儿子买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自然》的儿童图片读物。上面的风景和自然景观都是美仑美幻,我很喜欢,因为我的确喜欢这些形象上完美的东西。但是,当我看到一副图,是对北极熊的注解,画面上一个北极熊妈妈,和两个小熊宝宝充满温馨的站在冰天雪地的北极,相偎相依,白茫茫的雪景前站着三只洁白的动物,它们白色的毛发间映衬着雪光反射而来的晶莹,使这三只洁白的动物看起来充满了温情和阳光。但当时我就皱起了眉头。因为按照自然的规律,一个北极熊妈妈仅仅有能力抚养一只熊宝宝,多余的那只肯定是要接受死亡,如果事态严重,还可能死在自己妈妈的嘴里,冰天雪地的北极在生存和理想之间,充满了杀戮和人类文明不可想象的残忍。这就是北极熊的现实,也是地球上一个叫北极,洁白的冰雪世界里的真相。

 

所以,我们在面对这些唯美充满温情的画面时,真的不可以太投入,你要知道这是自然规律,我也不赞成这么去教育孩子,让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这种“美好与爱”浅薄的理解。你或许会说:孩子的世界不会和我们一样,自有他们的精彩。或许,我们没有办法让孩子的世界马上看到根部的黑暗,只能先让他们体会到枝头的阳光。但是,这是一条多么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作为过来人和母亲,我是多么希望他们不必走这条路,然而那却是必经的路。所以,我们能够做的是教导他们遵循自然的规律,陪着他们走下去。

 

现在世面上流行一本叫《优秀青少年的十七种品质》的少年书籍。这样的书我是绝对不看的,至于我的孩子,我也会教导着让他去看,因为光这个题目我就会觉得在受欺骗。我们是否真的应该,先把孩子从1教到---100,然后长大再让他自己探索1后面的无数小数点。我坚定的认为,作为父母,不可以只让他们看到生活的一面。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定性,等他们长大以后,他们就很难改变社会和环境固定在他们身上的思维,他们中间很少有人会违背传统的思维去独立思考问题,而这样,一个适合社会生存,而没有任何新意和进步的样板又铸造好了。就像现在大多数的成年人,他们固定了自己的审美观,同时也固定了自己的人生观,遵循着该有的体制和生活按部就班或者麻木不仁的生活着。更糟糕的是,其中一部分成年人,他们还有属于自己的一点小空间,具有自己的一点思想,那就更容易让他的生活陷入无休止的痛苦和压抑之中,因为根据他们自己的先验和知识结构,对于两极的理解,他们只会看前面,看光明的或者黑暗的,而看不到多层次的世界。而一个好的人生,只有在无论遇见什么事的情况下,首先自己可以开解自己,人生才会豁达而幸福,饱含充沛的生命力。偏执的人会碰壁,而偏执又往往是因为自身本源的高度和执著,在社会环境的高压和情感世界的颠簸下,这样的人其实挺多,所以每年精神方面有抑郁症的人群正在逐年的逞上升趋势。

 

改变这样的现状,或者说试图改变,这就需要自己本身知识和智慧的累积与现实理想间的不段磨砺,但是最好,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幼年的启蒙教育。要教育我们的孩子自小就有开创精神,学会不断推翻现有的成规,让他们慢慢接受一种自然状态下的生存意识。自然主义就是符合自然的规律,以一种世俗理解的“空”,去接受身边所要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一切。用父母的包容心去慢慢扶持这颗幼苗的成长,让孩子不要偏执。而父母的耐心和包容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包容就是爱,包容也是实际操作的主要方式。这就好象在一颗植物上的叶子和花朵,包容是叶子,花朵是最终需要实现的开创性独立思维,而理念是我刚刚说的放任自然,这是一个主体的思路。

 

试想,一颗植物,没有阳光无私给予的光合作用和叶子的养分疏送,这棵植物或许永远也开不出美丽的花朵。这就好象理解一些大智慧的哲学,如《庄子》,如果你只是顺着它的直接思路去做,去学,永远得不到最终的道。你能做的只有不断的去从各个部位去理解,在生活和时间中去摸索,摸着石头过河一样的趟过河水,心怀虔诚的希翼到达遥遥的彼岸。即便是到达不了彼岸,也不要抱怨,因为此时的你已经比其他人走的更远了,你的本身已经感受到了河水更多层次的清凉和波纹;因为你已经站在了你想站的地方,关键是你做到了自己想做的,而别人未必能够做到甚至想到。天下人皆惧,你却无惧,做到这一个层面,就心已无悍,生命也因此变得充沛而宽阔。

 

这样一种独立而自由的思维,不像一个简单建筑,可以一块砖头一块砖头的砌,可以照着图纸事先设定。这些东西虽然存在,却是在不断的变化中,生命是无常的,你需要用最细微的心思去感受,去迎接,去培育或加固去适应去超越它。这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独立完整的思维,同时也是塑造自我完整人格的一种方法,我们寄希翼在这种思维的疏导下,我们的孩子会更经的起磨砺和打压,而不是因为一受挫折就定性了自己的人生。当然,在这些流程中,绝对不可以刻意,刻意了就没意义了。

 

自然主义是一门哲学,同时也是一门生活的学问,在我的理解层面,任何哲学之间本没界限,你如果足够智慧,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哲学。找自己最适合最舒服的理论做事做人,并随之进入生活和人生的思考,至于要不要做他们某个哲学家的门徒,这不是死了几千年或几百年的人说了算,是你自己的决定。这就好象梭罗是自然主义的鼻祖,如果你一味的照依画葫芦去学他的理论,照样不会给你的人生和生活带来多少快乐和充实,迷茫和混沌倒可能是一大堆。“上帝之伟大就在于现在伟大,时光尽管过去,他绝不会更加神圣一点的。只有永远渗透现实,发掘围绕我们的现实,我们才能明白什么是崇高。”正如梭罗概括的,哲学最终不可以落实在理论上,它只能在自己最适合最舒服的感觉中,慢慢浸润在自己的思维和日常生活,成为某种化境,某种诗意的自然表现,到达这样的境界,你才找到了你生命真正需要的东西。

 

有句话说:“不做写诗的庸人,做会享受生活的诗人。”诗人并不是一份专业,诗人是一种精神状态,真正的诗人善于经营生活,善于高于常人的活出一种诗意的生命质感,是敢于体验生命的无限宽度和无限的丰富的那些人,那些真正富有无穷无尽生命力的人,如果说诗人仅仅是一门专业,那这样的理解真的就是太世俗了。有个朋友让我推荐给他书,我推荐了这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和罗素的《幸福之路》,结果他说“怎么那么少”,反馈给我的意思就是推荐的太少了,一下子就看完了。好象这些书是少年时候看的小说,而且情节也不热烈,故事也不煽情。我很想告诉他,光这两本书已经足够你化一生的时间去读,而且会收益非浅,而这样的话,又怎么可以对一个没有进入这扇自然大门的年轻人说呢,否则,他会认为我是多么不可理喻的高傲和偏执。以此,我想到梭罗在他《瓦尔登湖》里的话:“早晨是我醒来时内心有黎明感觉的一个时候。改良德性就是为了把昏沉的睡眠抛弃。人们如果不是在浑浑噩噩地睡觉,那为什么他们回顾每一天的时候要说得这么可怜呢?他们都是精明人嘛。如果他们没有给昏睡所征服,他们是可以干成一些事的。”是的,看的见的东西谁都可以去争取,只有那需要用心去感受的东西是无法用物质和语言得到的,自然主义是一种诗性的人生,这也和佛家的禅宗,道家的逍遥游有着一脉相成的类比。

 

在漫长孤寂单调乏味并时刻充满生存压力和情感纠葛的生活里,找到属于自己准确的位置,活出自己的精彩。也同时这样去教育我们的孩子,用自然的宽容和大爱理解生命和价值,就像梭罗在他的书里比较数字化的一段阐述:“几百万人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但是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于智慧;一亿人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得诗意而神圣。清醒就是生活。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非常清醒的人。要是见到了他,我怎敢凝视他呢?” 那么光诗意一项,就需要5000万人之中才有一个了。你难道不希望自己和你的孩子具有这份快乐和充沛!即使做不了一亿人中的一个,做个踏实的生活者,那一百万中的清醒人,也是不错的选择。

 

“下个决心,好好地过一天。为什么我们要投降,甚至于随波逐流呢?让我们不要卷入在于午线浅滩上的所谓午宴之类的可怕急流与旋涡,而惊惶失措。熬过了这种危险,你就平安了,以后是下山的路了。”---梭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