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诗歌.经典 |
分类: 经典.摘录 |
高尚的人格产生崇高的爱情.读这首诗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段哲理性文字,爱默生的<美的深度>里的一些论点:
"-----美永远同思想的深度成正比.粗俗而微贱的东西,不论怎样装饰,只不过是些乱七八糟的垃圾.但是高贵的人品却能赋予青春以辉煌,赋予老迈以威严.作为真理的追随者,我们除了服从, 别无选择.
修养的阶梯是不断攀升的.从一块光彩熠熠的宝石,或是一片鲜艳的颜色所带来的视觉的快感,到自然风光的优美轮廓和细节,到人的容貌,体形,风度举止的特点和思想的标记与象征,再上升到智慧的妙不可言的神秘."
舒婷在此诗里没有过于精妙的句子,没有技巧层次的讲究,如果说此诗非要从中找一些技巧上的优来,只能说他运用的排比造成的气势很是恢宏大气.但是这些在我看来,绝不是打动我的真正原因,打动我的原因正是爱默生所说的:
修养的阶梯是不断攀升的.从一块光彩熠熠的宝石,或是一片鲜艳的颜色所带来的视觉的快感,到自然风光的优美轮廓和细节,到人的容貌,体形,风度举止的特点和思想的标记与象征,再上升到智慧的妙不可言的神秘.
的确如此,爱不是靠光鲜的外表与庸常的按部就班就能够达到"幸福"的境界,至少在我是不够的.我理解中的爱情不但需要甜言蜜语,花前月下做为浪漫的点缀,也需要脚踏实地,柴米油盐中的豁达心态,不被过度的小资束缚住两个人过日子的决心,更不被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绊住相爱相守一生的恒心.但是无论怎么深刻高贵的爱,不理解承担的因果,怎么可以享受到世俗的幸福.精神追求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的身体生长在大地之上,所以还需要世俗的幸福.
而要达到这些美好境界的最大前提就是两颗品质较高的心,这里不像舒婷描述的这般高贵,但相互间互信互任,互相理解,是必不可少的.而人会怀疑,人性中,人与人交往最难克服就该是"怀疑"这个问题.两个相爱的人,如果在短期内可以做到互相相信对方,甚至会为对方去死,因为短期互相只看到了人性里"善"的一面;但是时间拉锯一长,爱开始麻木,疲倦,互相间之前细微的裂痕开始扩大,一切都有可能随着人性"恶"的一方发展.如果这个时候没有一直以来正直的品质做基点,很难做到不互相怀疑.正是因为这样,智慧这个词初看来很悬乎,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会很容易被你感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