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庸与世故

(2006-09-12 11:27:14)
分类: 读诗随感
日月如梭,时光荏苒,日子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已跨过生命长河中最宝贵的30个年头. 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幼童,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到微历人事的妇人.回望步过的几十个春秋,恍然发觉身上存留的童真已所剩无几,转而被替代的是避免不了的人情牵绊,和那斑斓五彩流转与人际网络里的世故练达. 而这大概也便是生活让生命得到成熟而为之付出的代价吧.

成功的人情世故不外乎左右逢圆的处事和游刃有余的办事能力.通其道者能成为一个面面俱到,八面玲珑的社交王者,如鱼得水的弄潮儿.反之,不通其道者便只能闭门独省,孤独一人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而实际上大数世间之人,都没能做到前者似的精通,也不似后者般的迂朽.采取的也多是"水来土淹,兵来将挡"的处世原则.古有云:船到桥头自然直.芸芸众生,太平盛世,大都求个安宁祥和.不能靠着游刃之功成就大富大贵,也无意孤陋一人落寞于荒山野村做隐外方士.

这也正合了千百年来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中和,含蓄,淡泊的中庸之道.

读过近代文学大家文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词锋尖利,剑焰气怒的首推鲁迅先生.撇开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在很多人看来,鲁迅先生的言词和性格应该最不符合国人中和淡泊的中庸之道吧.但偶有读杂文之时,却猎获到这样几段完全不似出自刚烈正直的先生之口的言语.看着似乎觉得易怒的先生也有趋向中庸的世故之处世哲学.

在鲁迅的<世故三味>中有一段这样说道:"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大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不可太通的."文章中还说到:"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做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合宜.

鲁迅先生似乎已经把这个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到了极其富有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如先生所说的,人不可太世故,亦不可不通世故.太世故了轻则招之非议,重则虽可飞黄腾达却丧尽人格尊严;而不通世故之人却反之落个保全狭隘的尊严和偏激的人格最终却丢失了亲人的温暖和周围和谐的人缘环境.

只要深入的认知这个社会,我们就会发现在复杂纷繁的生活里的确需要拥有一份中和的平淡之心,只有用那颗对世事的平常心才会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品尝到人生最真的欢乐.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将世故发挥成中庸的艺术,那么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环境都会在无意间获得很大的提高.而那些苦苦寻觅的爱和宽容也不知不觉的来到了我们身边.的确,中庸是和平世界的润滑剂,是真正懂得生活之人一种智慧的凸现,更是千百年来先人的生活经验,带给我们的一份厚重的美好馈赠.

仔细想想,世间万物无不都应对了中庸而行.处事学着有分寸,有容人之心,有度人之量,懂得掌握生活里中庸智慧的生活才会更完美.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爱夜的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