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安克:寻找学生的梦想

(2010-05-21 22:30:43)
标签:

卢安克

自主

柴静

央视

面对面

留守儿童

心理学

人本主义

教育

分类: 公民教育

转按:以为他只是普通的外国志愿者。下载了他的书稿,刚开始读,十分意外,他在为中国传递十分宝贵的东西,真正有益于人生的东西。可惜听说他已经受到当局的驱逐。无论如何,去看看他的书稿,他对声誉没兴趣,他关注的是生命。以下是《是什么给我力量》(下载地址:http://jiaoyu.org/w.htm)第一册的第一篇。

 

寻找学生的梦想

20026月,林广屯没有上过学的青少年(1418岁的女孩)请我教她们普通话。开始教她们的几天,屯里的大人来帮着翻译(壮话普通话)。他们总是喜欢对学生说:“卢老师真伟大。他会解决我们村里的文盲问题,也让我们村富裕起来。”但是,这就是我做不了、也没想做的事。

我不想给他们教知识,而是想帮助他们学会创造自己的生活,通过行为和感受给他们一种比知识更基础的力量。比如为了帮助解决在自然环境中乱发挥的、难控制的思考,他们需要一个很有规律的环境。物质环境中的规律会引起思考中的规律。但为了不让头脑里形成的规律是一种理论化不使用的,给环境带来规律的建设任务一定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去找,不能搞那种专门为了小孩假造的任务。

有一天,屯里的人请我帮他们建一座桥。我就想,我虽然不能解决经费问题,可是这才是个跟学生搞实际活动的机会。我想做的是现在的普通学校做不到的:把生活中的事情当成学习机会,从发现环境的需要来培养学生的做法。

每天上午在学生农活不忙时,我就请她们和我做一些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的设计工作。我希望学生能脱离她们由于社会过于固定标准而造成的思考模式。为了发挥尽可能自由的新想法,我先不管现不现实、让她们乱发挥想像,后让她们在我的帮助下想像得越来越具体、画出图型,然后再做模型、做实验来设计我们屯需要建的一座实用的桥。

我们用的学习资料先由我免费提供。如果这些还要学生买,她们就不会来。

可是她们又觉得:画图和创造只是玩,自己计划、设计和想出的都不会有什么价值,也不会有用。他们也欣赏不了自己做出的东西,甚至不敢让自己所做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东西存在,一做出来,又把它消灭掉。只有标准的与自己无关的设计,他们才觉得有价值。所有从自己的感受来发挥的,他们就否认。

所以我问学生:“这是你们自己想建设的还是别人想建设的桥?”她们说:“我们希望有上面的人来安排,让我们来做。”我再问:“你们的生活是你们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可是翻译的人无法翻译这句话。后来有一段时间,她们没有来参加我在上午的活动。

为什么我的学生希望我只让她们做几亿人已经找到过结果的作业题,而不愿设计自己真正需要的桥?如果我给学生别人已经找到的或者完成的一些结果,学生自己永远也找不到新的、别人还没找到的做法。但是他们晚上来学普通话。

我每天让一个“学生”给“同学们”讲自己的故事,一个小学毕业的青少年男孩帮我翻译成普通话,我再用拼音把故事写下来。这样,每个学生都得到自己的、与同学不一样的拼音课文,而且因为她对自己的故事很熟悉,在我们练习念的时候也不需要再说出课文的意思,她们很自然地已经知道。

因为我发现城里孩子缺少的是动手,而我的农村学生缺少的是思考中的计划工作,所以在学生告诉我学普通话是为了去打工时,我就让她们比如以讲述文章的方式来计划她们梦想的整个工厂。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只有我还没对文章结果的具体想法,学生讨论题目的过程才能发生。所以我在备课时只考虑问题,而不考虑答案。

过了一个月,学生偶然回来参加上午的设计活动。为了桥的设计、为了了解建桥需要的力学,我们做了各种各样的模型。我们用纸、泥土、铁等材料做成的模型来做实验并把它画出来。我们根据实验得到的知识在图上作了修改后,又画了更规范的、按比例的图,再根据这个图做出了一个很细的、更好的桥的模型。这样,我们多次把实际立体模型的结构转到了抽像平面的设计图,再把抽像的设计转到实际立体做出的模型,让学生越来越具体地控制自己的想像力。

有一天和学生们用纸做成房子的模型后,我说:“这是我们这幢房子,那你说,我们邻居的房子应该怎么放?”然后我让学生把整个屯的房子都放在它们的位置,又画出怎么走到她们各自家门口的路。再后我叫学生从上往下看,并把整个情况画了下来。这成了她们见到的第一张地图。第二天,我们又上到一个山坡,根据我们看到的情况修改地图。

过了一段时间我问学生,怎样才能在我们的图上计划改造我们屯里的环境。学生说最难受的是小路在雨天走不了,晒太阳时又热。于是我们画了一条理想的路线,并考虑到了人和牲畜走路的需要,再设计了几处需要种树的中心地带,给整个设计一种比较自然的、像中国画所表现的那种形态。

然后我们做了实验来看怎样的路和台阶走起来最舒服,再设计我们为了实现所需要的一些工具。

我哥哥知道学生的方案后,用3800元人民币鼓励我们实现学生的计划。下一天我们就写了一个改造广拉屯的项目报告。广拉屯的人看到报告后就开会,然后大家共同行动起来修自己屯里的小路。我的学生也为自己成为这个项目的设计师而感到骄傲。她们第一次为了我们的设计课紧张起来,忙着参加她们本来说没有用的学习。

在我们去河边运沙子时,学生说:“下午我们不上课吗?”她们还不懂:我们的设计项目变成真的了,我们的思考工作已经转入动手的程度,这都是我们的活动。

我们这时在晚上的课上开始学数学,且因为根据模式(数学)的思考她们接受得特别快,我们很快就算出了修屯里的小路需要多少袋水泥、多少钱、多少沙子、每个人要扛多少等。

 

学生缺少独立的意识

我原来希望我们的活动能让学生经历到自己的才能、自己最适合什么,使她们发挥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和责任感。但学生做的事情不仅与自己要有关系,同时也要联系到改变整个人类发展的事情。我想让学生意识到环境和世界的需要,从这些意识找到自己梦想的项目,然后才根据他们自己的想法去实现。不过,我没有成功。她们还是找不到,也没有自己的梦想。所以我认为,我的实验失败了。

他们还是依赖(脱不掉)自然环境的某些力量、传统的思维方式、民族、村庄和家庭集体的感受(集体的灵心)。这些因素会必着(控制)他们做某些事情,使得他们无法自由独立去思考,他们都跟环境融为一体。虽然他们也会觉得自己的社会不理想(破坏、打架等),不过他们无法意识到:这个社会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如果自己不支持它,它就会消失掉。他们想的是,新东西都从外面进来,用完后会有新的。

这里的人与现代意识所造成的结果(高级技术品和钱)接触时,他们还没有接触到能造成这些东西的意识本身。结果,这些技术和钱就像迷信一样会控制他们,并把他们的生活变得没有真实根据的。正常的和心理健康的过程刚好相反:先发挥新时代的意识,然后才跟这种意识造成的东西接触。因为他们经历的过程相反,从什么都没有的状态直接到达结果,并没有经过创造这些技术的过程,所以他们对于生活的看法就变得不实际。

本来,我在偏僻山村做教育实验的目的就是把这个过程再倒回去,使山区的人能经历正常健康的过程。我想让学生先发现自己的梦想和我们班里的任务,再发明,最后才让他们跟自己做出的结果接触。我认为从青春期开始,任务是每个人自己才会发现的,再也不可能由别人安排。

如果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生活任务、又不能参与到别人的事情,他就不懂得该做什么,会感到很无聊。如果没有找到自己的生活任务,他只能根据别人找到的看法、理想和价值观去做,而这又会影响到他做事的兴趣和质量,也不支持每个人自己要发挥的责任感。根据别人的要求而做的事会让人感到好像自己没有了力量,只留下了应付上级的做法。所以,根据别人的看法、理想和价值观去做事还会使人放弃社会、会使人进入腐败的想法。但是,如果根据自己的认识去做,这会给人带来很大的行动兴趣,使得很多的事情就变成有可能的。这不仅能代替压力,不仅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能让人感觉不到苦,反而感到快乐。所以我不愿意进行“计划教育”,我想观察学生,以便发觉他们自己的理想和任务感。

这样的一种任务感也就是属于现代的意识。现代人会意识到自己做出的每一个动作给环境造成的后果,就是一种好像自己在世界上有任务的感觉。这种任务感或者意识不可能是从现实的生活产生的。为了产生,我们一定需要接触到除了现实生活之外的因素,就是精神。如果不加这种精神的因素,人根本发挥不了意识的力量。反而现实的生活会让人失望并失去力量。

如果一个人虽然知道这些(如有这方面的知识),可是却不改变自己的做法,并且说“我控制不了自己”,那么他具有的只是聪明的智力,不是意识。智力比意识低级一些。智力只是聪明、很聪明地考虑怎么说服别人、利用别人、让别人去做自己没有力量去做的事。没有意识的智力容易让人变成骗子。也许智力会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但它不能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意识就不一样。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如何造成好或者不好的生活环境,他就会改变自己的做法并以好的方式影响到周围的环境。虽然这种意识只能在头部里达到,可是它会去控制四肢的行动。

我身边的人缺少的就是这种感到自己有任务的意识。他们的感觉还是在无意识的四肢中发生的,还没有转到有意识的头脑中去。我不是说要尽可能早发挥尽可能多的意识,过早发挥的意识会引起不好的自大虚荣的特点。我只是说,要培养一种与自己行为分不开的意识。

在做活动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明显地发现:这里人的感觉不同于我的感觉(我在这里所说的“感觉”不是“情感”,而是“知觉”)。比如我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如果砍木材,我能从它裂开的样子感受和意识到它生长的过程;在坐车时,我能意识到车(老车)的某些地方接受的力和车轮压着路面的土。在用一台机器时,我能意识到它的生产过程和把它用坏的可能。在看到腿被绑住、头朝下的鸡时,我能感受和意识到它是多么难受。可是别人想象中存在的复杂的情感关系或者心里和面子的伤害,我又不能感觉到。

如果这里的孩子要唱7声的歌,唱出来的实际上只是5声。根据他们的内心状态,他们只能感觉到传统的5种声音。怎样才能让他们的感觉范围扩大?同样是对于很美的一个线条的感觉。还有颜色方面:他们只能意识到所感觉到的颜色的两种基本方向,就是红黄的和绿蓝的两种基础方向,并意识不到更细节的区别。甚至,从他们没有送气的发音就能知道他们无意识的状态。他们的感觉器官又发挥得那么好,甚至能感觉到城市人感觉不到的事情,那么他们为什么感觉不到7种声音和线条的美呢?只能是他们的感觉器官感觉到,可是却意识不到。

这里的人并意识不到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他们在感觉中没有发挥意识,没有发挥那种让他们难受然而改变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意识。意识不到状态,他们当然想不到改变。

因为我的感觉不同于他们的,因为我在这方面碰到了很多问题,我就越来越对感觉的研究产生了兴趣。一方面,如果他们自己能意识到不同的事情,从自己的感觉来做事,这种意识就能代替那些破坏理想和责任感的要求和标准。要求和标准让人放弃自己所意识到并想改变的事情。我还梦想着:如果能意识到环境的需要,如果能培养美感等感觉,不美的就会让人难受,使得他们再也不想破坏环境,而是创造并爱护自己所创造的环境。我认为,如果先培养感觉中的意识,物质环境的改造就是免不了的,而如果仅仅拿钱去改变物质的环境,这个环境很快又被感觉无意识的人破坏掉了。

也许,如果意识到周围环境需要改变的事情,这也会使得这里的人太难受,因为在他们的环境中有太多没人管所以让人难受的事情。感觉到那么多是太累了。所以也可以说,他们意识不到、变得麻木,是一种保护自己的需要。只是,这样怎么还能产生他们自己想做什么事情的想法、怎么还能发生改变呢?怎么还能产生自由独立的思考和意识呢?

这种恶劣环境长期以来的影响不仅使人麻木起来,也造出了一些让人麻木的“文化”,比如喝酒。小孩首先还不属于这种文化(社会),不过在上学前,他会吸收这些。在上小学时,他会去反抗这些以喝酒为主的大人社会,因为他不想变成像这些已经麻木的大人一样,可是同时,他又在这些大人中去寻找一个能依靠的权威。到了青春期一般要出现理想的时候,封闭山区的大部分孩子在内心中就已经输掉了与环境(文化)影响的“战争”。因为在小学年龄时没有找到依靠,他们在青春期时也已经失去了自己理想的力量,并变成与大人一样。

从而,身边环境中的思想怎么样,他们自己的思想也就怎么样。自己的,他们都已经放弃了。对一个没有个人独立思想的、已经放弃的人来说,所有的知识或压力都起不了作用。能起作用的只有相反的,就是拉力。我能给的拉力是:我在没有希望的屯里实践跟屯里人不同的生活方式,给他们看,让他们参与。

在我有追求的时候,他们有希望,因为他们同情我,在心中感受了我的追求。对我的生活他们没有放弃。如果想让他们心里孕育什么,我只能先追求自己的项目,让这里的人在心里同情我,给他们一个参与我做法的机会(活动)。再后,他们的思维才有可能参与到他们的活动(做法)。

就是说,屯里的孩子只能先去行动,通过行动去感受我的项目,让长期的感受变成他们的动作习惯,最后,他们的思考才会被这些动作和做法而引起的感受得到启发、出现。虽然这样要很长时间,不过这才能真正引起追求,这才是拉力。

 

央视新闻《面对面》柴静采访卢安克,视频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QYNRULuD4s/

 

他是相当敏感而有智慧的人,才有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人本主义深入他的血液,他说,孩子现在虽然接受了,可能还不理解,但那会留在他们心里,以后会想起来的。孩子说,“我愿为你作出/不可能的改善”。这是发自内心的爱,是真爱。心理学,是许多西方人的基本素质,但是恐怕对于中国的许多专业人士都相当陌生。

 

中国人没读懂卢安克http://view.news.qq.com/zt/2010/lu/index.htm

 

我问过卢安克“你会引起人们的疑问,他们会对原来这个标准,可能不加思考,现在会想这个对还是错,可是很多时候提出问题是危险的?

“如果怕自由,那就危险,自由是一种站不稳的状态。

“从哪儿去找到这种能不害怕的力量?”

“我觉得如果只有物质,那只有害怕,如果有比物质更重要的事情,就不用害怕了。”

他在片子中下过一个定义,“脑子里没有障碍才是自由”

 

他说将来也许会做卢安克,但现在做不到。我说我也做不到,我的现在可能就是你的将来,将来你也未必做得到。中国人有太多的包袱、太多的羁绊或者说太多的“责任”,你没有办法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