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忆求学岁月 赞恩师奋献
时代飞速前进,岁月川流不息,历史洪流和社会演变不可阻挡。漫漫的人生道路,坎坎坷坷的蹉跎岁月,让人难以忘怀。
四十年前离开了母校,现在回忆,留恋母校的情结如此深沉,思念同学的欢声笑语那样亲切,回忆老师的谆谆教导让人难忘,回首高中的蹉跎求学使人泪目;这期中有说不出的酸甜苦辣,也有道不完的人生艰难,还有难以忘怀的师生情结和让人记忆犹新的欢乐场面。
几十年后,带着说不尽的怀念来到母校,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以前的校舍不见了,原来的黄土操场没有了,杂乱无章的野草甸,变成了绿茵茵的草坪,土砖平房变成了漂亮的楼房,眼前的校园景色,不由得迁动出当年绵绵不绝的回忆… …。
一、忆高中生活
1972年,我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遏制打压下,正处于贫穷落后时期。那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是全社会普遍现象。人人出门办事靠步行,家家户户照明点油灯,全国人民都过着衣不裹体、食不果腹的困难生活。就在这个艰难困苦时期,我怀揣人生的梦想来到预旺求学。 当时的预旺虽然是一个偏僻小镇,但这里是方圆数百里文化与经济交流的中心,所以,在预旺成立高中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70年代初,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各大城市的部分高级知识分子,由于受文革迫害被下放到预旺这个偏僻的山镇;很多大学毕业生也响应党的号召,来到条件艰苦的预旺。我的部分恩师就是由于当年受迫害,从各大城市下放到预旺中学的各界精英,班主任是支边大学生。所以,这个不起眼的山城中学,有着大城市里最好学校都少有的师资力量,因此,预旺中学当年很有名气,方圆数百里的老百姓,人人都知道预旺中学雄厚精湛的师资,很多人慕名跨地区,送子女来预旺中学求学。我们这些山沟沟里的孩子,当时能遇上这么好的师资,算是非常幸运的。
莘莘学子在这些老师的精心栽培下,后来都成为各行各业,推动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深知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是恩师当年精心培育的结果;我们人生道路最终改变,也是恩师无私奋献的成就。有了他们的培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人生发展,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工作业绩,我们很感谢预旺高中的恩师… …。
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岁月如水,缓缓流去,一眨眼我们进入花甲之年。历史进步和社会演变已经是日新月异,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家从贫穷落后的过去,走向繁荣富强的今天,我们也度过了艰苦蹉跎的岁月,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但往昔的旧事让我们难以忘怀,那段蹉跎寒心的日子总是让人心酸。在那个时期我们怀揣着求学梦想,兴高采烈从四面八方的山村里,来到梦寐以求的学府———预旺中学。
来了后才知道,预旺高中刚成立一年,每届只招一个班,每个班最多五十多个学生。中学没有自己的校园校舍,暂时借驻在预旺完小上课,也就是高中和预旺完小都挤在原来的学校里。原来的学校本来就不大,校舍也不多,增设了高中班后,学校的教室和宿舍都非常紧张。当时我们班五十六个学生,三个人挤坐一张桌子,两间平房教室里挤得满满的。
学校没有宿舍,我们就住在距学校不远的黄庙窑洞里。那个黄庙,原来是当地人祭祀的庙宇,解放后国家用来做储备粮库,六十年代末国家建了新粮库,黄庙成了废弃的院落。常年由于无人看管,也无人光顾,院落周围和院内杂草丛生,院墙倒塌,窑洞的墙皮多处脱落,进入眼帘的是残垣断壁的荒凉感觉,加之原来做过粮库,里面的老鼠很多,有些小老鼠就藏在我们地铺下的麦草里,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遭老鼠骚扰,让我们即恐惧又恶心,经常难以安睡… …。
入校半年后,上级部门批准建预旺中学,校址就选在预旺城西门外的坟地西边,当时,我们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即将有新教室和新宿舍,能改善我们的学习和住宿环境,害怕的是,那些阴森森的大片坟地,就在我们身边和眼前,但是一想起入住新校舍,高兴还是大于恐惧,再加上朝夕有老师鼓励相伴、时事有同学身影不离,恐惧也就渐渐淡化了。
在建校的那段日子里,我们师生经常到东沟里给建校工地背砖,到黑风沟给砌墙运石砂;每天还要多次轮班到五里墩井里打水,然后再拉回建校工地,可以说在建校那段时间里,我们是半工半读。建校有我们的汗水,也有我们的奋献… …。
校舍初建落成后,坟地西侧的荒滩上,只有孤零零几栋教室和宿舍,房前屋后都是建房取土留下大小不等的坑。校园没有操场和院墙,东北两边的坟地历历在目,大小不等的坟堆密密麻麻,在哪里总给人阴森森的感觉。房前屋后除了坎坷不平的黄土地,就是高低杂乱的野草甸,还有一条踩踏出来的荒凉小道,这样的环境就不像学校,也没有学校的气氛,但这里的学生勤奋努力,这里的老师教学认真,教室里充满浓厚的学习气氛。这里的荒凉有时也让人深感寂寞,能让我们欣慰的是,身边有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谆谆教诲的老师。在当时的那种荒凉的环境下,除了家里的亲人外,老师、同学就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了。
两年来的同窗生活,把我们和老师的感情紧紧的凝聚在一起,把我们在学校的生活深深地埋藏在心里。 当时同学们有了困难,老师毫不犹豫的竭尽全力帮助;学生受伤或着有了病,老师第一时间徘徊在医院和病床前,这并不是因为客观原因,而是我们师生之间的一种温暖情谊,也是恩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现在回想起来让人热泪盈眶、十分感动,也永远难以忘怀。
两年高中生活,正逢七十年代初连续几年大旱时期,这里方圆数百里的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饭,天不下雨粮食就颗粒不收,所以,这里的百姓,每月就靠二十斤国家供应的玉米和红薯干度日,生活过得十分艰难。我们在学校里吃的玉米面和包谷米,是当年家里最好的口粮,也是家里人吃红薯干省下来的唯一精粮,让我们拿到学校里吃。我们每天的主食就是玉米面窝窝头和包谷米稀饭,在那时算是最好的饭了,每吨饭很少有炒菜,下饭除了自己带的腌咸菜,就是咸盐辣面,根本没有荤菜。
当年我们都是长身体的年青小伙子,也是正能吃饭的时候,每顿一个窝窝头根本吃不饱,经常饿着肚子学习或劳动。有时候饿到头昏眼花还在坚持学习、劳动。在当时忍饥挨饿的艰苦条件下,我们没有放弃学业的想法;在那样艰苦蹉跎的岁月里,我们还是战胜饥饿与困难,圆满完成了高中学业。后来我们成为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成为建设繁荣富强国家的主要力量。
现在回到母校,看见校园环境和当年天壤之别。原来的平房已经变成了高大漂亮的楼房,坎坷不平的黄土地变成了,平整操场和宽阔路面,校园四周和道路两旁,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
回想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和一张张笑脸,以及在这里共同度过两年寒窗时光的师生… …。
一幕幕师生情结油然而生,至今仍然清晰地留在脑海里、记在心田间,永远,永远难以忘怀… … 。
七律 同窗情芳
往昔不复忆同窗, 当年朝夕求知忙。 回首仿佛是昨夜, 而今才晓青春殇。 留恋不在初心凉, 知己天涯创业忙。 年华如水瞬间去, 岁月告知学情芳。
二、恩师难忘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他甘当人梯,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他甘当铺路石,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他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他是中华民族“教学”筑梦人,就是我们最挚爱的恩师。
我们的恩师不光是知识渊博、教书有方,他们在育人方面也有过人的方法,所以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党的教育教学事业奋献一生,为祖国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一生为同心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惜的是,我由于工作地原因,毕业后和恩师接触很少,对他们后来的工作业绩了解甚微,写他们的功绩不可能完整,也不一定能写到位,但我还是愿意拙笔重墨,把我所知道的业绩尽可能的展现出来,也算是我对恩师的感谢之心。
(一)
王志强老师是同心县张家塬公社新庄滩人;19 65年7月,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响应党的“支援边疆,到最艰苦地方去”的号召,他义不容辞的回到条件艰苦的家乡,投身于党的教育事业。
王老师的语文课是我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他文学知识渊博,教学功底扎实,写作思路清晰;讲课语言栩栩如生,答疑解难徐徐渐进,每节课都能深刻地激发,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我们对语文课的偏爱。 短短两年高中语文学习,就奠定了我们一生读写的能力,我们很敬佩他的教学水平,也很感谢他的培养,同学们常常亲切的称他为文豪老师。现在回想当年能遇上这么好的语文老师,真是太荣幸了… …。
王老师是同心县语文老师中,少有的正高级教师,他的教学水平很高,教学能力很强,在同心语文老师中,他的能力是一流的,他的知识储备是顶尖的。他的很多学生在文学界小有名气,在教育界出类拔萃,在行政、企业管理部门大显身手… …。
(二)
刘生源老师是宁夏中宁县人,他的家乡坐落在美丽富饶的黄河灌溉平原,是黄河沿岸最富饶的鱼米之乡,俗称塞上江南第一乡。
刘老师中等个子,乌黑的头发,一双不太大的桃仁形眼睛,显得俊俊有神、十分精干;他和任何人相见或交谈时总是满脸微笑,给人亲切慈祥的感觉,所以学生特别喜欢他,也和他很亲近。
刘老师1965年7月,毕业于宁夏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放弃了回家乡工作的想法,积极响应党的支边号召,来到同心县最偏僻、最艰苦的地区工作。 报到后组织部门先让他去搞路线教育,他服从组织安排,到山大沟深的窑山公社搞路线教育。
1967年3月,路线教育结束后,他被分配到折腰沟大队新庄滩生产队蒋家湾五七农校任教;1968年12月,蒋家湾农校撤销后,他服从组织调动,到山大沟深的田老庄中学建校与任教。田老庄坐落在窑山东北脚下的深山沟里,那里山大沟深,交通闭塞,是一个四面环山,沟壑纵横的黄土山区,也是同心县最艰苦的地方,建校后的田老庄中学,只有他一个老师,六个学生。他一个带着六个学生的全部初中课程。到了1971年8月,预旺成立高中时,县教育局在全县各中学选调工作认真、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到预旺中学任教,刘老师首当其冲的被调入预旺中学;所以,我们72届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刘老师的学生。
当年是十年文革后期,教材系统混乱,内容简单,特别是化学教材即简单、又不系统、内容也不完整。刘老师不照本宣科,经常给我们查漏补缺,把教材中缺少的内容编写成讲义,刻印出来发给我们,然后再给我们讲,就这样我们才系统全面的掌握了高中化学知识。由于他教学认真负责,才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化学基础,使我们在人生转折的升学考学中,增加了不少分。
1981年8月,县教育局决定,集中优势师资力量办一所重点高中,刘老师又被选调到同心中学任教,退休后还在同心居住,一生工作、居住在同心,让我们十分敬佩。
从刘老师一生的工作经历可以看出,他一生绝大多数时间工作在,同心县生活条件最艰苦的地区。在艰苦环境中,据不完全统计,他培养了八百多名化学学科优秀学生。他教书育人的功绩,全县领导、百姓人人皆知,给同心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是个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各门学科样样精通的多面人才,在当时师资缺乏的情况下,他一人能独挡多面,解决了学校师资缺乏的问题。如:在蒋家湾农中教:《农业基础》、《农业化学》;在田老庄中学教:《初中数学》、《工业基础》、《初中化学》;在预旺中学教:《高中化学》、《初二数学》、以及高二体育。
他自从步入党的教育事业,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一直任初、高中化学课、数学课等;教研组长和教务主任,从来没有离开教科研工作,没有离开教书育人一线,没有离开朝暮相处的学生。
他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一意、认真踏实的工作在艰苦山区。他特别注意锻炼身体,无论阴雨绵绵,还是寒风凛冽,每天早上都能看见他在校园里晨练。他喜欢打篮球,经常在风和日丽的晚饭后,和学生在篮球场上打球,打球的技能和体力都很好,是场上的主力队员。
刘老师从1965年7月到1974年9月,近十年,一个人工作在同心县艰苦、偏僻的地方,家却在距他工作地300多里外的中宁县。爱人毕玉秀是一名在中宁工作的教师,她们两地分居近十年,毕老师在老家既要上班还要带两个年幼的孩子,所以家里困难很多,需要他调回去帮助,但刘老师没有选择调回去,也不想离开朝暮相处的这片黄土地,所以在1974年9月,把毕老师从条件优越的家乡,调到了偏僻艰苦的预旺小学。他们两为预旺地区的教育教学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让人感动的是,他们能把一生的毕生精力和青春年华,无私奋献给艰苦地区的教育事业,毫无眷顾的工作在最艰苦的偏远山区,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也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在预旺高中刘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和化学课老师,我们亲眼目睹了他教育教学能力和为人处世之道。在两年求学期间 ,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样样老师都照顾的井井有条。他对我们特别好,我们也和他走的很近,我们不论有什么困难都愿意去找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竭尽全力帮我们,从来没有丝毫的妥协和推拖。
记得很清,有一次半夜三更我们班的一个学生,突然患了急性烂尾炎需要住院手术,刘老师在第一时间亲自把学生送到医院,垫付医药费,陪学生连夜做了手术,第二天清晨见学生病情稳定后,就回到学校给我上课,他从来不因为任何事情影响上课,他知道我们在校的时间有限,每节课对我们都很重要,所以他从来不耽误每一节课,经常还利用早晚自习给我们补课。
记得刘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我们对他还不了解,有个学生在课堂上看小说、做小动作,突然老师的讲课语气从和气慢慢变得严肃,语调也从轻转重,目光很专注地投向一边,我们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后排一个不爱学习的同学正在看小说,老师暗示他无动于衷,不得不停止讲课对那位学生说:“后排那位同学,请抬起头注意听课,不要看其他书和说话了”。这个同学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老师望着他又说:“下课后到我的办公室来一趟,请坐”。我们看见老师的亲切面容一下变的非常严肃,当时我们都担心这个同学,不知要接受怎样的处理,心想老师肯定不会放过他,一定杀鸡儆猴。 下课后这个学生跟着老师到办公室,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心平气和的给他讲了,不好好学习的后果和好好学习的前途,以及跋涉漫漫人生旅途,需要文化知识的道理。这个同学从此觉醒、一改前非,知道用功学习了,后来再也没有在课堂上看课外书、做小动作,一直专心致志的听讲,认认真真的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同学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从后进生逐渐变成了优秀生。刘老师这样的成功教育事例很多,收益学生也不少,收益的学生也很感激他,学生家长也很敬重他,每到逢年过节,学生、家长都争先巩后的请他到家里做客,表达感谢之情。
刘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知识渊博,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班主任,优秀化学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市、县各级化学竞赛多次获奖,深受学生、家长的好评,他的业绩也获得学校和上级部门的认可与肯定。
刘老师常说,做班主任工作就是育人,育人就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他所带班级目标就是“班风第一,学风第一,成绩第一”。
在班主任工作中特别注重学生心理教育,他的观点是“心理健康第一,身体健康第二,学习成绩第三”。他十分注重学生自信心培养与良好心态建立。他要求学生做到“沉着冷静,坚定自信”。
很多学生说:听了刘老师的谈话会感到信心百倍。 学生评价他:模范老师,教师中的典范,一生中所遇到的最好老师……。
他总是用他真实的人生经历,用他真情实意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做人以快乐为本,教育与生命结缘。他鼓励学生热爱学习,他指引学生憧憬未来,他引导学生珍爱人生,走出青春迷惘。
他潜心于治学,醉心于教育 。 在长期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他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就是结合生活实践、自然规律、认真探究,深入浅出地揭示化学规律,提升学生思维高度,拓宽学生思维广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他总结的学法是“牢记基础、狠记教训、积累题型的方法和经验”,反思疑难问题,破解瓶颈学习的思路。在他的教育教学下多名学生考入一流名校。
在多年教学中,刘老师一直注重自我学习研究。除了对课本知识的深入钻研外,还努力做到触类旁通,增加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业余时间他总是捧着专业书籍,将所学、所想的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科素养相结合,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他在工作业余不断思考,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魅力。他研究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学案例,结合自己的理解,创新性地组织了一系列如“自制肥皂”、“寻找生活中的酸碱指示剂”等活动。简单明了的总结出:记元素符号、写分子式的方法和写化学方程式以及配平特点,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能力。
(三)、
数学老师刘紫赏 刘紫赏老师,是天府之国成都人;***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他身材瘦小,皮肤细白,额头很高,头发稀少,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他很朴素,从来不讲究穿戴,但从自身气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不论做什么事都是精神抖擞,一丝不苟,教书更是认真负责。 文革后期,刘老师由于受文革迫害,从北京***,下放到偏僻艰苦的宁夏同心县预旺中学,家属也下被放到预旺公社和尚坡生产队。和尚坡到预旺中学有数十里路,家属每天要起早贪黑到和尚坡生产队劳动,假期和休息日刘老师经常帮爱人到生产队劳动。记得很清,刘老师经常用两个竹筐把生产队分的口粮挑回学校,有时候粮食分的少就用竹背篓背回来。十多里路,一个瘦小的知识分子能吃这么大的苦,都是当时生活等各种原因,被逼无奈才表现出如此强大的求生本能。就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没由于家庭困难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每天还是照常认真负责的给我们上课,这充分体现了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他每天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到夜深人静,但讲课时从不看教案。他很关心我们的学习,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主动给我们无偿辅导。每到寒暑假就把学校图书室的有关书借出来(当时图书室的书不给学生借)给我们,让我们带回家学习。经常在讲课前给我们念毛主席语录,念得最多的是:“现代战争需要知识,没有知识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军队… …。我们要有一支有知识的军队,你们现在就要好好学习,为祖国繁荣昌盛、保家卫国做出你们的贡献”。经常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在我的印象中,老师一向是个严肃认真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很认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面对什么事都不争、不吵,逆来顺受,好来不喧,有高风亮节的包容性。在待人处事方面,就像他教数学一样,一加一永远等于二。诚实守信表现出他的人格品德,教学认真表现出他的职业道德。在家庭生存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任然一丝不、认真负责的教书,这是常人少有的品德,也是非常可贵的精神。 我们这些从大山深处来预旺中学求学的学生,由于没有出过远门,也没见过世面,刘老师第一次讲课时用四川话,我们都听不懂,课堂讲的内容也听不明白。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我们由于都没听懂,所以,没有人举手回答,可他和蔼亲切地说:“都不要怕,也别紧张,就是错了,我也不会责备你们。”他眼里露出了鼓励的目光,让我们回答,我们还是没人发言。这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听不懂你的话… …”,老师才意识到我们不回答问题的原因。从此以后,他讲课改用四川普通话,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我们才听懂了讲课内容,慢慢也欣赏到老师讲数学课的风采,课堂纪律也逐渐变好。 课后,我们有不会做的题或在课堂上没听懂去请教,他总是循循善诱,不厌其烦,耐心认真的一遍又一遍的讲,一直到听懂为止。自从刘老师用四川普通话讲课以后,我们才知道他讲数学课的能力很强,解疑难题的技巧和方法也很多,当时在同心县数学老师中,教学能力是一流的,数学知识储备是非常渊博雄厚,在同心数学老师中,无人能够与他比拟。 经过一段时间适应老师的四川话,我们都喜欢上数学课了,因为刘老师讲课,遇到一些我们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时,总是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的启发、引导我们的思维逐步接近难点,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帮助我们理解问题难点,达到了学会听懂的目的。经常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从来不讽刺挖苦学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给我们讲题时,都不厌其烦、认真负责。 刘老师讲课时,板书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字写的好,板书即快又工整、美观,重点也突出;作业批改认真、规范,批语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另外,他讲课严谨、科学,从来不看书和教案,讲的内容全部在大脑里,边讲边写,他的讲课,一言一行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学生。字体工整,不仅可以体现老师的教学态度,还可以把这种严谨的数学态度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所以他是一位很让我们尊敬的恩师。 他从北京***,下放到同心县偏僻艰苦的预旺中学,在哪里任教多年后,才调到同心一中。他一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没有离开过学生,没有离开过同心县这片黄土地。在生活中,他不讲得失,只求简朴,就在家属下放到和尚坡生产队劳动期间,那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没向学校和上级部门提出任何困难和要求,默默无闻的把青春奋献给同心教育事业。从北京到同心后,多年工作在同心县偏僻艰苦地区,为同心县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一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数学优秀的学生,直到退休后才走下讲台,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四川重庆。现在他已经去世了,但他教书育人的风采,依旧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永远怀念这位,把青春年华奋献给同心教育事业的恩师。
说明:根据编委的要求,为了防止写人和事出现重复,每个恩师指定一个学生写,字数在两千以内。所以编委让我写刘生源老师,我也就拙笔重墨,尽力把所知刘老师的功绩展现给大家,其他恩师我也就无缘拙写了,相信其他同学写的比我更好,期待拜读。后来编辑负责人,又让我写刘紫赏老师,我对刘老师了解更少,不想接这个差事,负责编辑的同学说刘老师没有人写,在同心工作了一生,不写有些对不起刘老师,所以我怀着对刘紫赏老师的思念与同情,又接受了写刘紫裳老师,所以,我只能轻描淡写,把了解到的事迹分享给大家。
三、个人工作简介 唐明礼,男,汉族,1955年7月20日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应用电子教授。1972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劳动;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同心师范;1981年离岗在宁夏教育学院物理系进修,后来先后在浙江大学应用电子系、北京轻工业大学自动化控制系离岗进修。83年毕业分配到同心二中任教。95年调入宁夏银川职业技术学院。 他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先后担任班主任、教研组长、教研主任、院本教材编写组长,中心实验室负责人。 在教学中,他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撰写的《如何提高差生学习成绩的几点措施》在国家级杂志发表,并荣获,全国优秀论文三等奖;撰写的《如何加强创造素质培养》,在国家级杂志发表,并荣获参加世界教育论坛会邀请函,参加了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在中国长春举办的“教育教学”学术论坛会。在会上,他诠释了论文观点,提出了教学新理念、新思路。和与会人员讨论了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指导、引领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如:2011年,学院指定负责“全国百校课题研究”工作(百校课题是教育部指定全国一百所院校,在全国调研企业所需新技术)。他在教学业余坚持课题调研、讨论、撰写、负责等工作,通过两年按课题计划认真落实、逐步完善,2013年“全国百校课题研究”圆满结题,通过了专家组验收,完成了上级部门交给的任务。 在他的引领和指导下多名青年教师荣获区、市级优秀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他在教学方面,成绩突出,在师生关系方面,也得到了一致好评。 一、认真教书育人 注重课堂高效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给国家培养优秀的建设型人才,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扎实的专业技能,也就是说:“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做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有,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培养出高质量实用型人才。他知识面宽、储备量大、实操能力强。讲每节课、每个问题,都能给学生新思路、新方法,能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他特别重视,企业实用型新技术培养,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理论与技能双料教授。他知识更新快、技能熟练,有科研兴教的意识,技能过硬的本领。在教学中,处处注重教学研究,时时加强技能训练,寻求简捷高效的职业教学方法,向课堂高效要成绩。 他虽然是理工科教授,但文学基础也扎实。在教学中他注意写教学反思,注重总结教学经验,为此,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 他在教学中,努力钻研教学方法,善于利用新型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学生对疑难知识学习的困难,能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在平行班中,学生都喜欢他的课,教学成绩也名列前茅。 他是学院应用电子系双师型教授,也是学科带头人,在长期教学工作中,不但忙于课改、课题研究,还编写了本专业校本教材。他教学方法新颖、得当,形式活波、多样。利用分组互帮、启发诱导方式,达到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互助的目的。学生在课堂上,气氛轻松、活跃,兴趣积极、浓厚。他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解决教学疑难瓶颈问题,疏解学生对疑难问题的困扰。 他始终都是,课前精心备课,课后用心制作课件,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经常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来没有无准备上课的现象。上课时能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问题思路,然后循序渐进的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勤思考、勇发言、敢质疑。在课堂讨论中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表扬;督促学生课后写解决疑难问题的反思,达到恐固、掌握已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由于多年如一日,尽心尽力、认真踏实的教学,多次获得学院、区、市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称号。一份付出,一份收获,由于常年在教学中认真踏实,一丝不苟,他的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多次获奖。九三年,一名学生参加全国“物理”竞赛,荣获全国三等奖;九九年,在天津参加全国“制冷设备维修”竞赛,一名学生荣获全国二等奖;零一年,在北京参加全国“电视机维修”竞赛,一名学生荣获全国三等奖、一名获得优秀奖;多次参加全区家电、移动电话原理与维修竞赛获奖。他教学几十年深受各届学生喜欢,正因为如此,学生都称他是教师的表率,育人的模范。 二、克服困难 用心做事 长年来,他总是以教师职业道德和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业余时间,经常担任一些社会活动;经常接受银川市劳动人事厅,人才选拔面试考核工作;自治区技能鉴定考评工作,参与区市家电、移动通信方面招标审核工作。 特别是在他父亲久病不起,卧床医治期间,一直需要有人照顾,他不计个人得失,白天找护工照顾,晚上和休息日自己照顾近一年,直到老人去世,他没有请过一天假,没有耽误一节课。 多年来,他以教学工作和学院其他工作为重,一心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上,能面对许多难以想象的实际困难;面对所承担的一切工作,都能做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毫无怨言、一如既往。他没有由于家庭困难影响工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用心做事,以诚待人,与同事、领导和睦相处,在工作中团结同志,带领团队研究教材,落实学院交给的各项工作。 能勇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履行党员责任,落实教师道德。能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无私的传授给青年教师。他指导的青年教师,现在多名已经是学院骨干教师。他教学成绩优异、硕果累累,处理任何问题都能换位思考,多替别人着想,是一位高风亮节的教师。 现在虽然退休,但心系教育教学事业,经常来学院与教师和学生交流。特别是在往届毕业生聚会上,通过聊天能敏锐发现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能当场给学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与思路,然后再把了解到的问题写成文章,利用微信群发给学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坚持奋斗,不能倒在黎明前的黑暗,坚定了学生的创业意志,提高了学生的创业信心。他写鼓励学生励志的文章一百多篇,使学生在创业中收益匪浅。 三、受邀参与社会活动 他是应用电子老师,由于应用电子技术是当前社会前沿学科,科技发展迅猛,内容更新换代快,为此,需要经常学习更新知识,这样就促使他对前沿科技知识了解的比较多,掌握企业所需要的强弱电技术比较新,积累教学、培训经验也比较丰富,所以经常接受社会和企业的培训邀请,经常给各大中型企业做培训工作,解决企业对新技术操作的困扰。 1985年,他写的小说《礼品》在长安杂志发表;1998年6月到2001年9月,接受新浪平台的邀请,负责文学作品网上审稿工作。由于,审稿时阅读大量的诗歌作品,激发了他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从1999年开始至2022年,他撰写诗歌、散文、短文五百多篇;他还经常阅读有关国家发展的文章和新闻,对一些重要和敏感的文章,在微博上撰写评论,近十年写评论和杂文六百多篇。 他写的散文诗《观雨》、律诗《雄洪贺兰山》等多篇诗歌被著名传记作家杨雪舞收录在,《博文精选》书刊。多篇诗歌被六盘山文学收录。 经常和著名诗作家、山水画家——黄河老农冯允甫,讨论诗歌创作与意境修饰的问题。和山西电影厂,国家一级剪辑师陈郑丽,聊文学作品与电影的有关情节相互衔接与意境刻画的关系。 多年来经常接受各大中型企业,强弱电新技术、原理、应用、安全操作的培训邀请,为企业培训了一大批技术人员。特别是2015年 前,辽宁商场特大火灾、广州工厂粉尘爆炸、天津港口特大火灾后,全国各地相继频繁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国家为了防止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要求大中型企业,中级以上领导接受“应急预案处理”的培训。2016年他又接受北京新瑞培训公司邀请,对西北部分企业中层以上领导,进行了“应急预案处理”的培训讲座,通过培训企业领导对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有了深刻的认识,预防灾害的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达到了有效防止各种自然灾害的目的。2017年到江苏路桥负责后勤和办公室工作。2019接受四川纳德教育公司、宁夏世纪教育分公司教育教学培训工作,继续发挥教育教学余热。 总之,通过这次写回忆文章,把尘封四十多年,蹉跎岁月里的往事,又重新浮现在眼前、涌动在心间;一壮壮高中校园往事,一件件当初师生情结,又历历在目。从高中毕业到工作退休,在这段时间里,祖国由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有我们的艰辛工作和无私奋献,有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才能所做的贡献,有我们流汗又流血的努力和奋斗。我们对社会这些平凡的奋献,都是恩师认真负责、教育教学的结果,也是母校这个育人摇篮培育的成果。 时光如水,一去不复返,眨眼间我们已是年过花甲的人,现在也是晚年享受快乐生活的时候,所以我们要趁还能走的动,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世界的名胜古迹,过好自己的晚年,弥补过去在蹉跎岁月里,受苦、受累、又受难的心酸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