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知道,DINK,由英语“Double Income No
Kids”缩写的音译而来,即双份收入,不要孩子。这种家庭模式开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美等地流行。自20世纪80年代起,“DINK”悄然叩开中国的大门,逐渐丁克家庭就是一种无子女的婚姻家庭的代名词。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里,30岁以上的的女性中,有近两成的人认同婚后不生小孩的主张,国内大中型城市中至少存在60万个“丁克家庭”。
而中国最早的一批丁克家庭,现在也人过中年,一般人到了儿孙满堂的年龄,但是DINK如今生活中还是两个人,现在是否会有些寂寞呢?
在婚后的这二三十年里,虽然他们不用担心:每天为了孩子上哪个学校、高考要报什么志愿,甚至孩子的婚姻是否幸福等等问题,但是他们是否就没有什么生活的烦恼么?
不为孩子所累,他们的生活是否就有了更多的乐趣呢?
无需考虑孩子的教育金,生活就可以更潇洒的花钱么?
中国人的传统“养儿防老”,但是没有孩子,他们的养老是否就是DINK最担忧的问题呢?
的确丁克一族有着比较特殊的家庭结构和生活追求,在家庭理财规划方面,是否同样具有相应的特殊性呢?
看看离开北京,现在生活在杭州的林女士,在这样一个DINK家庭,理财规划是否独特于一般三口之家,理财专家李力老师给了他们什么独特的理财方案。
安度晚年,选择很重要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白居易的《
钱塘湖春行》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但让我体会诗中好美意境的倒不是孤山寺、白沙堤。她是玉泉竹林!!我的好朋友林夫人曾对我说,如果你不去玉泉竹林,就体会不了杭州的风景!于是,当我一个人真正地漫步在玉泉竹林中,感觉是如此的惬意。从世贸饭店出来不过20多分钟就到了竹林,在路边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进了竹林的确是不同凡响:两柱阳光交叉地从高空洒下,穿过高高的竹林,在雾霭的清晨似乎可以看见空气中的水粒,折射出七彩的阳光。走在林荫小道的我想冲着光线去看竹林,可眼前的东西似乎都带着一层雾。在一瞬间,我知道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堂的样子吧!
在竹林中寻着汩汩的水流声,走到水边看到有几位老人在拱桥上练剑,这是什么样的生活呀,真是修生养性的好地方!在小山上,我迷路了,遇到了手里拿剑的老太太,于是边走边聊。她告诉我,每天早晨她都在河边练剑,回家特意走这段山路,晚上有时也在这块林子里走走,空气清新,一年四季的风景都很美丽。而好友林夫人把家就安在了竹林旁,这不就是她家的后花园么!我终于明白:她为什么要选择在杭州安度晚年!
采访实录
在林夫人的办公室,她依旧忙着自己的律师事务,特意抽出点时间和我聊聊她的丁克生活,解开了我对这个丁克家庭的许多疑问!
钱经疑问1:杭州素来被称为天堂,除了风景秀丽外,您和爱人都是北京人,怎么舍得离开从小生活的北京呢?不觉得后悔吗?
林夫人:我俩也是很喜欢北京,我先生以前长期从事企业高级管理工作,而我曾经是北京著名学府的教师和法律学者,从生活条件来说,我们的确是很舒服的,工作也没有什么压力,但是多年来我们一直崇尚自然和事业,尽管在北京亲朋好友很多,生活也很丰富,但总觉得生活还是缺少点色彩,那会儿累了我们就去旅游,后来发觉每次出来玩时间总是不够用,干脆我们就长期呆在一个地方,才觉得能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也有了更多的乐趣。
其实我们不是一开始就选择在杭州安度晚年的,大概是15年前我们辞了北京的工作,在很多的城市是边工作边旅游,在这十多年里我们去了很多的城市,比如山东、海南、云南等等,每个地方我们生活至少是两年,的确时间够长收获也是很多的。比如齐鲁行吧。我们在齐鲁三年多时间,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都尽收眼底。在曲阜小住了半个月,把孔庙、孔府、孔林,黄帝出生地寿丘、中国金字塔少昊陵、后圣颜庙、元圣周公庙以及尼山古代建筑群、九龙山汉墓群等都游遍,大大地感受了一番中国传统文化。算是明白为什么山东人这么懂“理”,到底是孔老夫子的故乡啊。青岛崂山是“海雪茫茫不见涯,潮头只见浪翻花,高峰万叠连云秀,一簇围屏是道家”,我们也感受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到现在看过来,我们没有什么遗憾的,人生还是很精彩,现在的生活自由丰富,我俩做着各自喜爱的事情,我先生现在专门收集艺术品,赏玩,我也很喜欢自己的律师职业。我们还是经常结伴游历于山水之间,彼此相依,共同的追求和兴趣,使我们的感情生活更加牢固和有趣。拥有我们想要的生活品质作为我们人生重点,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生活,怎么会后悔呢?
钱经疑问2:
那么您和先生曾经几度迁徙,短则两年长至五年,在家庭资金上是如何安排呢?
林夫人:去旅游一般来说是挺花钱的,我们的游玩有些不同。景点会去看看,更多的时候只是选择在有特色的地方找个老乡家住下来,同吃同住,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和历史文化。在旅游中我们结交了许多淳朴善良的朋友,他们把我们当成自己家里人。这样的旅游花费比传统意义上旅行社安排的走马观花要少许多。
当然旅游期间没有收入只是支出,光用我们在北京的积蓄也是不行,我们还在几个城市边旅游边工作,有时我先生的一个管理咨询项目就可以赚十几万,我们有了钱后就又开始新的旅程。除了满足日常需求,我们还有很多的意外收获呢!比如我先生特别喜欢收集宝贝,十多年前,我们在山东昌乐县以两三百元买的成色非常好的蓝宝石,现在已经升值了数十倍。这也算是我们无心插柳的结果。从昌乐的蓝宝石开始让我们尝到收藏的甜头后,近些年我们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宝物。去景德镇看瓷器、到无锡赏紫砂,都是与当地大师交流学习,从欣赏的角度收藏,不单仅仅考虑升值,在这些艺术品的把玩中体会生活。往往这样常常使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链接:投资收藏蓝宝石
蓝宝石以其晶莹剔透的美丽颜色,被古代人们蒙上神秘的超自然色彩,被视为吉祥之物。早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被用来装饰清真寺、教堂和寺院,并作为宗教仪式的贡品。
蓝宝石的色泽非常丰富,因颜色深浅不同而被分为:天蓝、滴水蓝、洋青蓝、淡蓝、蔚蓝、深蓝、灰蓝等。其中像雨过天晴万里晴空般的“蔚蓝色”和透明如水的“滴水蓝”为最佳。
世界蓝宝石产地不多,主要有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澳大利亚、中国等,但就宝石质量而言,以缅甸、斯里兰卡质量最佳。中国的蓝宝石产自山东和海南,而山东蓝宝石颗粒大、结晶好和特异宝石多,但最大的缺点在于颜色深、透明度低。总体讲现在升值空间不大。从收藏来说,经济评价的首要因素就是颜色,其次是重量、透明度、净度。在当今国际市场上,2克拉左右的蓝宝石售价为3000-6000美元,5克拉以上优质者为极品。
钱经疑问3:您家庭和一般家庭,在财务支配上有什么区别?
林夫人:是的,区别很大。我们生活和工作都比较随兴,没有养育子女所必须的刚性消费计划,因此职业规划和财务规划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比如:我们将用于生养和教育子女的时间和金钱安排到了自身学习、日常生活、健身娱乐和旅游休闲。我们就两个人,经常出游,住房基本上属于“根据地”,想住就住,想走就走。走到哪里都是租房,房租很便宜,我们在山东,每年不到1万元租金。5年前决定定居在杭州后才买了住房。面积120平米,只求舒适。我们不必考虑子女教育而购买学区房产,把家安在了郊区的山地上,这种种状况都决定了我们对住宅的投资相对较少,而可支配性财产比一般家庭要多。在别人家庭过节假、,过年团聚享受家庭大团圆时,我们却背起背包找个好地方旅行去了。
长时间旅游使我们经常不能保证延续工作,工薪只作为我们收入的一部分。我们在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了投资,也交了不少学费。因为不懂而被动投资,一直捂着不动却每年都有一份投资收入,有时甚至超过工资。现在通过理财师的教育我们明白了坚持价值投资的道理。
钱经疑问4:如果您膝下没有子女,晚年由谁来照顾你们呢?
林夫人:即便有子女我们仅会在他们身上享受养育的天伦之乐,而不会考虑由子女为我们养老。我们也不想给孩子留下“4+1”工程,即既一个个人供养四个老人的的压力,将来孩子的确是太辛苦了。而我们除了在北京有一定的社保养老金外,还有一些商业保险,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比如疾病和住院的问题。晚年护理的问题,自现在开始我们以基金定投的方式实现。(见养老退休金规划)
钱经疑问5:将来的财产都遗留给谁呢?还是决定花完用完呢?
林夫人:我们这代人早已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总会省着花钱,也绝不会去浪费钱的。我们虽然没有孩子,但是在全国各地旅游中我们见到一些非常懂事的孩子只是因为没有钱不能继续读书,于是我们就开始了对他们的资助。每月几百元起,坚持十几年持续至今。每月发工资我们都会先把这块费用付出再安排我们的其他开支。现在有的孩子已经高中毕业外出工作,考上大学的我们还在继续资助。我们常常写信鼓励她们,告诉她们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退休后我们想在保障正常生活前提下,对剩余资产设立公益信托,安排慈善捐献,无论多少,希望帮助那些需要资助的人,比如坚持在艰苦山区的乡村教师。我们正在委托私人理财师做一个慈善信托基金,希望这些资金能够某种程度改善山区教师的生存状态。希望他们坚持在贫困地区的教育岗位,通过他们的坚持,使更多的山区孩子受到教育,用知识改变贫困面貌。
还有部分财产就是现在合伙律师事务所的股权,在我十年退休后,从法律角度说,我想找一个受托方,一方面全权代理我行使股东权利参与企业管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要让我的股权投资收益能落实到慈善事业上。另外,通过信托还可以合法规避部分税务和债务,使得慈善公益更加稳定,我希望能达成我们的慈善梦想。
记者手记:
开始我觉得丁克家庭除了不要孩子,和别的家庭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和林夫人聊完后才知道,这个群体是这样的一类人,他们在追求自身高品质人生与养育子女之间这个两个重大的人生选择上,做出平常人所没有选择的道路。他们虽放弃了人伦却拥抱了自然。他们坚持着将追求自身的高生活品质作为人生重点,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用于享受生活,得到的快乐更多。这正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状态。他们崇尚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存方式,不仅颠覆了传统思维,得到不同的生活感悟,享受着生命的意义。是啊,有多少人能和他们一样,将人生想得如此明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