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基金投资风险 |
分类: 基金 |
《钱经》理财讲座本周日(27日)开课,讲座主题:如何规避基金投资风险
详情请登陆http://blog.sina.com.cn/qianjing
一组美国基金研究团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当年表现最好的十支基金和表现最差的十支基金分成两组,分别投资这两组基金20年。他们发现一个惊人的结果,在美国6000多支基金、120个拥有子基金的fund family中,冠军和末流的差别居然如此不堪一击。二十年之后,居然是当年最差的10支基金组别表现更好一些。
在国内,不需要20年,从2006年到2007年初始,老皇历就变了,那些曾经的壮士居然在消隐在榜单下四分之一的位置,而翻涌而上的英雄却大多是生面孔。
以下是两张榜单,一份是读者颇为熟悉的2006年基金排行榜,上面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分别是我们熟知景顺内需、上投阿尔法和泰达荷银行业精选,由于去年的优秀业绩,他们赢得了良好口碑和持续不断的申购,但在另一张2007年第一季度的榜单中,景顺长城内需令人惊诧的排在第55名,上投阿尔法位居第63,泰达荷银行业精选则被甩到了“吊车尾”一组,倒数第六。
世道变了!
再从榜单往前数,映入眼帘名字大多需要反映几秒:这家公司倒是听过,但是这支基金……实在没有印象,或者干脆是基金公司的名字都生疏得很。比如成立于2004年东方基金旗下的东方精选以及大量2006年刚出道的新面孔,他们会成为投资者寻找的基金“黑马”吗?
而那些曾经的“白马”又为什么会表现惨淡呢?
本期《钱经》将为读者探寻在2007年奔跑的黑马白马,谁应该成为你组合里的那一匹。
黑马基金快在何处
在一季度基金业绩的榜单中,前十名清一色都是小规模基金。光大红利、中海成长和金鹰优选去年底规模小于2亿份,属于微型基金;华夏大盘精选、益民红利和东方精选基金管理规模在2亿份到10亿份之间,管理规模较小;另外4只基金管理规模都是十几亿份,没有一只基金管理规模达到了现阶段开放式偏股基金20至30亿份的平均管理规模。
船小好掉头
“船小好掉头”被认为是小基金今年一季度业绩优异的重要原因。今年第一季度大蓝筹股和基金核心重仓股的走势远远不如那些题材股、中小盘股。当看好一个中小型股票时,小基金可以轻易地配置到基金资产的3%-5%甚至10%,该股一旦大幅上涨,对于小基金的净值贡献远远大于大基金。而大型基金由于资金量太大,被迫走买入持有的路线,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得到超额收益,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为组合中早已建仓持有的优质蓝筹股票所困:卖?谁接盘?也舍不得,因为这些的确是难得的好公司,基金经理也期许它们能有更好的表现;不买,因为大型蓝筹的行情已经在06年底眩目过一次,现在暂时还轮不上。当然,仓位是另外一个支持小基金表现的原因。盛名下的上投阿尔法的极限仓位是85%,相比于那些仓位很重的小基金,谁跑得快谁跑得慢非常明显。
规模制约大型基金
还记得国联安基金在国内率先推出小盘基金时,国联安小盘成为当时投资者追逐的热点,原定30亿的发行规模最后变成了80多亿,由于当时国内适合小盘基金进出的中小板股票资源非常稀缺,该基金只能频频现身于大盘股,加上市场处于疲软阶段,拖累了业绩。
基金分析师告诉记者,规模是制约大型基金频繁操作的原因之一,为了保持在同一只股票中的5%持股比例的上限,大型基金的会将资产分散在多只股票上——如果同样是一只股票上涨,重点配置的小基金能很快地反映在净值。所以大型基金因为其买入并持有和分散配置的策略会表现出更稳健的特质。富国基金投资总监陈戈一直坚持“买入并持有”的策略,对于所谓的题材或者概念不屑一顾。但除却投资理念的影响,基金公司内部人士也坦陈,运作一支十亿不到的基金和一支八十亿的基金的操作方法简直天差地别,可能新基金看上去在上窜下跳,而一旦规模变大,它们会被迫变得稳定起来。
受益S股行情
其中,小基金对于S股的重点配置也为这些基金带来了大幅的净值增长。业绩第一名的华夏大盘精选去年底重仓持有S南航( 7.43,0.00,0.00%)、S济柴( 26.05,0.65,2.56%)、S岳兴长( 22.10,0.12,0.55%),后两只股票都在今年第一季度复牌,股改复牌前都出现过几个连续涨停,股改复牌当日也出现巨额涨幅。东方精选基金去年底前三大重仓股均为S股,分别为S上石化( 12.09,-0.04,-0.33%)、S华源( 7.10,0.13,1.87%)和*ST信息( 19.07,0.21,1.11%),S华源股改复牌当日的涨幅就达76.35%。中海成长基金第二大重仓股为S三九( 15.84,0.75,4.97%),该股今年一季度涨幅也达到了100%左右。
而同样受人瞩目的东方精选和德盛精选基金也押宝在s与st上。近期公布的基金年报显示,有55只S股为基金所持仓。而这些未股改的公司,有近半数公司被基金持股市值超过千万元,有14只股票被基金持股超过5%流通比例。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S*ST公司重组加股改带来的市场机会非常大,其基本面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也决定其股改时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次新基金
益民红利、中邮优选和华安宏利三只基金分别成立于去年11月、9月和9月,今年一季度基金业绩排名第三到第五,显示出次新基金业绩增长的潜力。正如中投证券张宇所分析的,这些次新基金有较为活跃的表现,主要是得益于建仓时机上正值大盘牛市行情的上升阶段,因而在基金投资组合布局上占得先机。对于这部分次新基金来说,建仓期大盘方向明确,有利于其抓住主流热点。同时,次新基金也没有调整旧有组合的负担,这也是其能够取得较快净值增长的重要原因。
也有基金分析人士认为,一般新基金需要一个月到三个月的建仓期,基金经理们并不希望建仓期股票涨得太多,建仓完毕之后这些股票才会被“拉升”。由于基金的平均股票持有期限在三个月到半年,基金经理们建仓时自然重点考虑半年后,上市公司股票的目标价值和价位;如果基金经理建仓得当,基金成立三个月到九个月应该为最好的“收获时节”。
红利基金优势在于市盈率低
红利基金今年一季度表现也特别优异,益民红利、华安宏利、光大红利和红利ETF共计四只红利基金进入基金业绩前十名。
业内人士分析,一般来说高分红类股票的市盈率相对较低,当成长型股票的市盈率都到了50倍、60倍甚至80倍到100倍的时候,成长型股票上涨空间不被投资者十分看好,只有等到成长型股票的成长速度超越预期时,这些成长型股票才会继续大涨。相比成长型股票,一些市盈率低的、高分红预期的股票今年一季度受到市场的青睐,带动了红利基金业绩走强。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在4月底披露完毕,上市公司分红潮即将展开,那些未来业绩稳定的高分红股票有望受到市场的青睐,红利基金有望获得更高的净值增长。
小公司的动力
对于已经功成名就的大型基金公司,资金和人气不在话下,他们力求把基金业绩“作稳”,不要对不起观众。而摆在小基金公司面前的是生存死亡的压力,他们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大银行更加青睐强强联合,小基金公司只能势单力薄的与一些银行谈合作;他们没有多大的名声,如果稍有不慎,清盘可能是他们的结局。因为“做好业绩”是这些小基金公司树立自己在市场上的口碑、追赶大公司的唯一途径。
股票基金净值增长前10名中的中邮核心优选、中海优质成长、天治核心成长、长信增利动态策略、长信银利精选,混合基金净值增长前10名中的益民红利成长、中海分红增利、中银国际收益,所属公司去年底的资产管理规模均排在30名以外,其中多个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在20亿元以下。这显示出中小公司并不愿意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坐以待毙。事实上,基金热让大家看到了机会,不少小公司正欲借良好的市场环境取得快速发展,去年下半年以来,尽可能加强了投研力量,更换基金经理、从大公司挖人的动作频频。
明星基金的诅咒
尽管小基金公司这样的苦衷,但在现在火热的基金申购背后,那些明星基金也有一肚子说不出的苦衷,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好像成为了明星基金的诅咒,越是备受追捧、越是万民所向,越是难以达到投资者的期望。
在晨星去年还推出的投资者回报(Investor Return)概念中我们借助成熟市场的历史数据分析来解释这一现象。投资者回报是总回报(Total Return)的一个重要补充,是投资者更全面的了解基金的工具。投资者回报也称为资本加权回报,它是考量基金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将基金资金流入和流出因素考虑在内的所得到回报。总回报和投资者回报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总回报是时间加权的,而投资者回报是资本加权,其次总回报假设在计算期间内投资者一直持有基金并且没有增加或减少投资,而投资者回报则是将基金每月申购和赎回因素考虑在内。
同一只基金,其总回报和投资者回报的数据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一只基金的资金流入流出大幅波动,则两者的回报可能差距很大。基金A的投资者在基金业绩十分出色的时候,大量的购入基金,使得基金的资金流入大幅度增加,巨大规模拖累了基金的回报,而这个时候投资者开始大幅赎回,回报损失进一步加剧。因此基金过去10年的总回报是15.05%,而10年的投资者回报只有-1.46%。相比之下,基金B的资金流入流出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基金(B)的投资回报与总回报十分相近。
分散化投资可以提升投资者的回报。美国数据表明,分散投资的基金,其总回报和投资者的回报是十分相近的。例如股票行业基金类型的10年总回报为10.42%,而投资者回报只有7.64%。而投资比较分散的平衡型基金类型10年投资者回报为8.93%,与10年总回报9.12%十分相近。此外,不同基金类型投资者回报和总回报之差距也存在很大不同。例如,就股票型基金两个回报的差异是比较大的,而市政债券基金两种回报的差异则较小。
基金公司出身揭密
老牌基金公司:先发优势,得天独厚
嘉实、大成、南方、鹏华、华安和华夏等都是1998年首批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表明经过多年来的持续经营和品牌建设,老牌基金管理公司借助先发优势,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在投资者中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老牌基金管理公司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发行产品较多,一般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品线,而且通常会有一到两只拳头产品成为公司的亮点。以华安和嘉实为例,两家基金公司分别管理着11只和13只封闭式和开放式基金。华安的华安宝利,先后获得第四届金牛奖基金和理柏首届中国最佳基金,成立满2年后连续获得晨星2年期5星评级;嘉实的策略增长基金,发行首日即突破400亿,成功制造了轰动效应。目前,老牌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均有规模庞大的“旗舰”产品,如何运用手头充裕的资金,更好地投资于相对稀缺的股票,并保持业绩持续增长,成为一道难度很大的综合考验题。
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借助外脑,寻求突破
首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头衔曾经引来湘财荷银(现已更名为泰达菏银)、招商基金、海富通三家竞争。截止到2006年11月底,中国已经批准设立24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中外合资基金是外资进一步参与中国证券市场的一种方式,合资基金公司的外方股东往往是历史悠久、资产管理经验丰富的大型欧美金融集团,其中不乏一些“百年老店”。
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初衷是借助外方股东成熟的投资管理和产品设计经验,结合中方股东的本土资源和渠道,中西合璧,取长补短,实现公司快速发展。但市场环境和中西文化的差异,使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或多或少都走过麦城。
光大保德信的量化核心由于专注于定量分析,纯粹按照保德信的量化模型进行投资,尽管预测到了中国市场蓝筹板块的启动,但在介入时机上出现失误,致使量化核心一度表现不佳;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许多投资理念也在不断为市场所验证,当这种“百年智慧”与中国证券市场的现实相结合,就会迸发出强烈的力量。2006年,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全年累计净值增长率高达125.80%,被银河证券评为四星级基金。在度过磨合期以后,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能量正在不断释放之中。
中小基金公司:蓄势待发,黑马园地
国内还有为数众多的中小基金公司,他们没有老基金的品牌优势,没有银行系基金的嫡系渠道,也没有中外合资基金的眩目光环,与上述两类白马特质明显的基金公司相比,黑马更容易在这些有时被市场和投资者忽视的中小基金公司中产生。而相当多的中小基金公司已经在投资业绩上充分显示了其“隐型冠军”的特质。